2008/04/04

Nim's Island is coming to town

我在路上突然看到公車廣告在宣傳茱蒂福斯特的新片<Nim's Island>,台灣中文片名譯為「尼魔島」(奇怪的譯法).這才發覺它即將在4月18日上映 .

台灣版的海報把小女孩Abigail Breslin(艾碧貝絲琳)(<小太陽的願望>)放前景,兩個大人放後面.我可以接受這種處理方式,很適合四月份的檔期,畢竟是接近婦幼節.但是公車廣告的編排,就讓我不太茍同.因為它把Gerard Butler(傑瑞德巴特勒)置中變成主角,把二位女性放兩旁.

這部影片其實有非常強烈的女性影片成份.茱蒂飾演的作家Alexandra Rover創造了傳統的男性英雄Alex Rover.很有趣地,電影就找了傑瑞德巴特勒這個肌肉男理所當然地來演刻板印象中的英雄(仿傚<法櫃奇兵>的服裝打扮).但他根本是虛構的人物,我們看他在銀幕上所有的表現,本質上是在看著作家.Alex Rover這個男人,是Alexandra Rover這個女人內心的白手套.由茱蒂來飾演作家, 更有幾分言外之音.一位女同演員的陽剛堅強面,由另一位男演員像影子一般地代替詮釋.

社會大眾應該要歡迎原創者性別平等的眼光,選擇小女孩為主角,而不是傳統的小男生.並非我們一直缺乏女性英雄--目前有稍微改善了--而是我們一直缺乏多元形象的小女孩形象.茱蒂曾在童星時代曾開創一段特別的銀幕形象,但之後就後繼無人.茱蒂加入這部影片,頗有傳承意味:不是加持另一個優秀童星誕生,而是延續一種剛強活躍的小女孩形象.

不像近期一堆以小孩為主角的奇幻影片,<Nim's Island>中的艾碧貝絲琳可不是光靠電影特效,而是仗著自己上山下海的實戰表現.現較之下,我覺得她才是片中真正實踐的英雄.  

從她在片中被拉出大門那一幕,我突然想談談茱蒂有些影片中的「封閉空間」與出櫃關係.雖然有點牽強,卻是個有趣的觀察.

■<The Little Girl Who Lives Down the Lane 黑巷少女(1976)>:茱蒂在片中是未成年的主角,父親去世,母親早已離開.她的住所是她保持自我的唯一方法,所以任何惡意的侵入,發現她秘密的人,必然得死.我看到第一個概念原型:不出櫃=保護

■<Nell 大地的女兒(1994)>:茱蒂在片中雖已成年,但是母親長期將她隔絕世外.母親去世後才被人發現,引發二派意見,到底要不要繼續將她保護隔絕?最後結局是在眾人的接受與幫助之下,她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且不必與世隔絕.這是不是茱蒂在描繪出櫃的最佳狀態?也是質疑:不出櫃=保護?

■<Panic Room 顫慄空間(2002)>、<Flightplan 空中危機(2005)>:這兩部「封閉空間」中的危機,提供不出櫃一種解釋空間.茱蒂片中的角色,並沒有躲避在櫃中的意圖,但因為惡人侵犯她與子女的安危,為了小孩,她必須要躲進Panic Room,或是飛機上的密艙才能消除危機.這是不得不採行的暫時性措施.這是第一個概念原型的衍生:不出櫃=保護(小孩)

■<Nim's Island 尼魔島 (2008)>:茱蒂在拍片完成後,於現實生活出櫃,「封閉空間」就變成過去式.我們看到不敢出門的作家,被英雄拉出門外,去解救小女孩.由於這個英雄是女性作家內心的投射,所以作家走出門外,並不是被迫,反而是發自內心(雖然是內心掙扎),去接受英雄歷練的召喚.第一個概念原型開始轉變:出櫃=解救小孩

茱蒂在<The Brave One 勇敢復仇人(2007)>也有一段描述主角受創後,有一段時間不敢出門.後來是復仇的意志壓過恐懼.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呼應茱蒂出櫃前內心的黑暗歷程?

本站有關<Nim's Island 尼魔島 (2008)>相關文章

3 意見:

匿名 提到...

很有同感
也許她真的把自己每個階段的心情
投射到她選擇影片的想法上
而且她同時也拍攝了更多不同的電影
版大可以把這些心情抽絲剝繭出來
真是厲害~

Orange 提到...

這個「出門與出櫃」的聯結是我在準備<Panic Room 顫慄空間(2002)>、<Flightplan 空中危機(2005)>突然想到的.因為在<Ellen艾倫愛說笑>劇中人出櫃那一集,以及<Show Me Love>都有「出門與出櫃」的運用,到了<Nim's Island 尼魔島 (2008)>作家出門那一幕,我便決定整理出來.

匿名 提到...

真是很貼切又有趣的對比, 也難得Orange這樣細心!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