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11/10/26

New Time Capsule

Pillow Talk 成立新單元 Time Capsule,目前已有兩部短片在線上,我會再陸陸續續發佈,但因多為過往的影片,我會把發佈時間還原到原始日期,FeedBurner不會抓取,故email不會自動及時更新。必要時,則以Google+, Twitter, Facebook 以及 Google Friend Connect的電子報另行通知。要不然就等我在首頁公佈了。

現有兩部短片:

2011/10/24

Queer Women in art 21 : Natalie Clifford Barney﹣part 3

娜塔莉的情史從1909年搬到沙龍新居起,進入新的階段.她的重要戀情,周期變長了,但是同時間多角發展的現象還是沒有改變,娜塔莉依然是愛情的過動兒.

娜塔莉擁有龐大的金錢自主權之後,首先登場的戀人是Elisabeth de Gramont (1875–1954),出身法國貴族,家族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兩人在1909年春天相識,直到1910年5月1日被標記為戀情的紀念日.我們不知道Elisabeth先前有沒有女同經歷,只曉得她當時已是Clermont-Tonnerre公爵夫人,而且育有兩女.

(右圖是Romaine Brooks繪於1924年)

2011/10/21

Chloë Grace Moretz as Taxi Driver's Iris

才說每個童星都想成為第二個Jodie Foster,接著就看到以《Kick-Ass 特攻聯盟》裡的Hit-Girl(超殺女)讓我們成為蘿莉控的Chloë Grace Moretz(柯蘿伊˙葛莉思˙摩雷茲),為BAZAAR雜誌的Martin Scorsese(馬丁史柯西斯)專題,以《計程車司機》角色重現.

大概是她現年才14歲,似乎更能掌握原來角色的神韻.

其實BAZAAR這次找了不少演員拍照,而且不只一部影片,網路上還有Emily Blunt扮演《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再見愛麗絲》的女主角.

下圖是柯蘿伊和Keanu Reeves(基努李維)一起重現《計程車司機》:

2011/10/18

Dakota Fanning as Taxi Driver's Iris

今年「金馬國際影展」即將於10月22日起開始劃位。《計程車司機》以經典重現的姿態再度出現於大銀幕。勞勃狄尼洛想當年的代表作品,對應他近期的表現,只能感慨每個人階段性目標並不一樣。相形之下,茱蒂佛斯特因為這部電影開了演技的竅門,如今看來,她仍然堅持著一些原則。
  • 要看《計程車司機》之前,先看這篇Jodie in Taxi Driver。這篇寫於2007年,她當時還沒出櫃,有網友還問我為什麼要寫她的作品:)
相信每位好萊塢童星都期望能擁有像她一樣的電影成就,至少樣子很像。不知怎地找到Dakota Fanning雜誌照片,以茱蒂佛斯特在《計程車司機》的造型為藍本拍攝,我們常稱此為homage致敬。


Dakota Fanning

說到想師法茱蒂佛斯特的童星,曾演過她女兒的Kristen Stewart更是當仁不讓。在這場少女組競爭還沒變得場面難看之前,我是很喜歡她們相親相愛的樣子。這一摟的確有達到很多人的期望。

Dakota Fanning

2011/10/14

Albert Nobbs'Trailer

謝謝Han通知Albert Nobbs預告已出現,沒想到另一位配角,高大的Janet McTeer繼《Portrait of a Marriage》(1990)後,在片中再度以男裝出現.

Generation Gap

最近忙著處理些雜事,碰到代溝的障礙。代溝的成因,不完全由年齡造成,絕大部份是因為成見。

談一點公事吧。長期以來,我的工作偏向於產品行銷,依賴below the line直效媒體,最近大半年,轉向於媒體廣告,除了玩不起電視媒體廣告之外,其他型式的媒體,多多少少都走了一兩遍,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網路行銷。

我本是網路行銷的門外漢,既然不懂,就請廠商一個一個來做說明,透過幾段實驗成功,才慢慢擴大操作規模。高層主管剛剛開始很「嫌惡」我們的提案,因為他常採用的那家外商廣告公司從沒有把網路行銷的效益證明出來(我看過結案報告,好像只是來撈媒體佣金)。

我們是從網路廣告前端整合到後端,可以一路追蹤到交易結果,能夠很明確地結算投資報酬率,所以提案要預算,幾乎沒有一個核轉單位敢說不。或許高層主管認為傳統的廣告就該形式美觀,被大眾注目,對網路行銷態度勉強。這樣的事情還不只一樁。

我使用智慧手機不過兩個多月,每天都在注意網路行銷行動化的方式。我們的中階主管使用手機超過一年以上,可是當我們提到要在平面媒體使用早已流行的QR Code,他先是不清楚那是什麼東西,接著批評那沒有用,讓我們啼笑皆非。接著我們提到要另外製作手機版網頁,他很緊張說不要花大錢去做APP。我們得解釋,不必用APP,手機版網頁就能直接瀏覽,它只是需要QR Code或手機廣告直接導入。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只能找機會不斷教育主管,讓他們儘快跟上時代的腳步。

我母親則會想辦法學習跟上時代。

她參加過銀髮族電腦班,可是課堂上教授難用的Win 7,而且使用鍵盤、滑鼠、連接ADSL...對她而言太困難了,所以我買一台iPad,讓她能直接上網。她除了找找地圖,看看網路新網,缺乏足夠的使用動機。

我靈機一動,把她建個臉書帳號,加了很多照片和影片。除了她的孫女加入朋友之外,我必須要幫她多找朋友,她才會有上網的動力,我便想到了今年的家族聚會。

家族聚會每兩年舉辦,兩年前我錄下現場親友的動態,按照不同的家族分別剪輯短片。今年,除了錄影,我還打算上傳到網路上(會設定公開方式啦),讓親友隨時能看到。可惜,上一輩少有碰電腦的經驗,同輩親友有email的已不多,有臉書帳號不過一兩個,像我這種熟女且是3C重度使用者極為罕見,我只好把希望放在年輕一輩,當場用iPad收集十幾二十歲年輕人的email或帳號,還得註明他們的父母是誰。

結果,家庭聚會的形式引起路線之爭。

由於今年參加的人數較少,幾位主事者臨時圍坐開會,我是唯一被邀請入席的女性,一群男人不是頭髮比少,就是肚子比大。你要想像一下那個場面,一個熟女面對一桌更熟的老男人。他們的提議讓我傻眼,說是為了能繼續舉辦聚會,希望變成收取每月會費,而不是兩年出席才一次繳錢。

我反問這個組織的目的為何?他們說是為了增進親友認識,傳承家族的歷史。我反對這種剛性的「黨費制」,改建議柔性的「募款制」。

這個家族聚會很特別,不同於傳統的某姓氏宗親會,我們什麼姓氏都有。我會參加是因為我母親的姊妹和弟弟的子女都出席了,上一輩是我的阿姨們和舅舅,同輩是表兄弟姊妹們,很少有像我們以母系的觀點來舉辦宗親會。忘了提醒各位,我母親是花蓮原住民,我是半個原民,我們根本就不是漢人父權社會那套某姓氏宗親會。這個聚會是因為感情而結合,是因為阿姨們以前會互相照顧彼此的小孩,這些阿姨都是我另一個母親,以前表兄弟姊妹也會玩在一起,所以我們才會參加聚會,才會有人把嫁娶的外人也拉進我們的家族聚會中。

我指著旁邊打打鬧鬧的小女娃:你們指望她這個外姓氏的小孩下次會來參加幾次聚餐?如果這團體是因感情結合,我們應該平常就要努力認識對方,而不是到餐會時才在你看我,我看你。現在新生代會用臉書,我們可以增加網路聯繫,平時就能認識。突然有位頭髮最少的人很不高興地說:網路不是宗親會。我大聲反駁,你仔細看看這些小孩子吧,將來會願意繳「會費」嗎?。這不是經濟問題,是意願問題。

我轉頭對本屆掛名主辦人,擁有正統某姓氏的表弟,告訴他不要把宗親會想得太嚴重,如果新生代不願意來,這就是宗親會不得不接受的命運,千萬不要管理一大筆錢,攬著重責大任。有幾個表哥趕快附和打圓場,暫時化解場面。

想起在前往花蓮的火車上,我教母親臉書的基本用法,email的讀取與發送,我還示範了一段智慧手機帶來的影響。我用手機攝影功能拍下她在iPad寫字的樣子,接著立刻傳送到她的信箱,她打開郵件附檔,很訝異馬上看見自己的影片。我告訴她,親友就算在遠方,也能很快將他所見所聞傳送給妳。

接著我們就討論起她要在臉書上做什麼。我哥哥剛好給了她一支錄音筆,她決定要來口述家族的故事,我到時候可以協助配上老照片,這樣就能突破時空限制,「增進親友認識,傳承家族的歷史」,噯,這不就是他們想達到的目的?

我們到達花蓮,正下一場大雨,我發了一封簡訊告訴Fruit,可是我形容不出來雨勢有多大,於是拍下火車站出口的情形寄給她。以下的畫面就是我寄給她的短片:

2011/10/03

Anna Madeley in Private Lives

我一直很好奇Anna Madeley如何定位她的演藝事業?看來她把舞台劇當成重要的據點.最近她演出《Privates Lives》女配角,焦點全在另一位女主角 Kim Cattrall (曾演出《慾望城市》的莎曼珊).

本劇於1930年推出,伊莉莎白泰勒和理查波頓演出過舞台劇男女主角.故事很古典,男女主角原是戀人,各自和新的配偶度蜜月,正巧兩對住在相同旅館,兩人舊情復燃,該如何解決四角關係?

大概是故事太30年代,我猜想若是新銳導演重新搬上舞台,說不定會想更動人物的性別情慾.看看兩位女主角吧,都演過女女的戲碼了,怎麼沒有人想創新一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