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70
2月中旬,伊麗莎白寫信給Baumann醫生,提到自己很想離開巴西,然而Suzanne卻想留下來,雖然她在鎮上的生活並不十分順利。伊麗莎白還提到,她越來越懷念和蘿塔往日快樂的時光:
...X.Y. (指Suzanne) likes it here, I can't see why - well, I think she likes all this building, and re-constructing -I don't; I just want things done,...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6
電影無法改變悲劇的結局
*11/1補充電影片段:伊麗莎白去醫院探視蘿塔,片尾伊麗莎白朗讀One Art
伊麗莎白一到西雅圖就後悔了。大學安排住宿,但是路程太遠,她不會開車,只好自行投宿於學校附近的旅館。她拼命寫信,一開始就寫了十封信給Lilli,不過這位北歐女子沒興趣當她的筆友。伊麗莎白一定也寫信給蘿塔,但是信件全未留存。伊麗莎白寫給友人,她在信中承認,她很想逃回巴西,一想到蘿塔的刺激,她決定努力忍耐。
伊麗莎白用3,000元買下Ouro Preto的老房子,花光了她的旅...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55
1955年8月第二本詩集Poems : North & South – A Cold Spring在美國上市。由紐約畫家好友Loren Maclva設計封面。
第二本詩集
第二本詩集題詞獻給Baumann醫生,伊麗莎白很感謝醫生鼓勵她到南美,除此之外,她還送給醫生巴西風景水彩畫作,這幅畫的尺寸是伊麗莎白畫作中最大的一幅。
伊麗莎白畫作:Brazlian Landscape
...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小開場:
12歲的伊麗莎白
Elizabeth Bishop於1911年出生美國麻州,八個月大,父親便去世,母親深受打撃,併發精神病,終生未能康復出院。她由家族的親戚輪流照顧,雖然衣食無缺,從小失去雙親讓她內心深處對安定生活充滿渴望。另一方面,母親娘家在加拿大濱海城鎮,族人多善航海,伊麗莎白同時也有行走四方的血液。
她體質不好,從小過敏氣喘,一度影響就學。幸好家境富裕,一路供給她至Vassar College主修文學,發揮文學天賦,她更立志成為職業作家。伊麗莎白的酒癮與憂鬱症自大學時代便開始,她面對畢業後不確的人生經常感到無所適從,酒癮、氣喘與憂鬱症交錯出現,一生無法擺脫。
受惠於父親留下的遺產,她畢業後沒有進入職場,與同學到處旅行。1938年與同學Louise...
華老師新書名是The Paying Guests,所以故事的焦點都在那一對房客身上?
說到書名,Tipping The Velvet, Affinity, Fingersmith, The Little Stranger,這四本書名我覺得很切題,事後回想整個故事,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惟獨對於The Night Watch,我無法參透玄機。Helen與Julia夜遊是一,但這段並沒有強烈到成為全書的重心。還有什麼弦外之...
根據9月13日The Book Seller報導,華老師的新書預定於2014年秋季出版,書名尚未公佈。新聞只簡單提到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2年倫敦,經濟蕭條,社會結構變動。寡婦Mrs Wray和她未婚的女兒Frances,迫於情勢將房子分租。一對白領階級男女房客入住後,為這棟屋簷下的生活帶來衝擊。
不過華老師之前曾提到她的新書將重拾女同情節,而且是愛情故事:
“I did kind of miss lesbians when I did The Little Stranger. I was ready to return! I was looking for a 1920s lesbian story and I’ve settled on a romance – lots...
《Orange Is The New Black》引發的口碑,有點類似當年的英劇《Bad Girls》:女子監獄裡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同時抓住主流觀眾與同志社群的目光。
不同世代的播映平台,帶來不同的衝擊,《Orange Is The New Black》是個重要案例,對於未來同志影視能見度,以及線上娛樂的發展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間。...
法國的保守團體對同志婚姻激烈反抗,讓我有點訝異。除了宗教上的理由,我不理解反對同志婚姻的爭執點到底是什麼?兩人互相扶持,以家庭的形式共同生活,為什麼得不到國家提供給家庭的保障與輔助?
國外平權組織Freedom To Marry分享許多感人的故事,有一則關於Bill and John,一對男同志一起生活54年,Bill晚年重病,John對他不離不棄。影片後段John朗讀Bill以前寫的情書,他總在信尾註明MTE,意即More Than Ever。影片拍完不久,Bill便去世,沒能親眼見證紐約同志婚姻合法化到來。
另一則是Charlie與Karen的故事,Charlie是職業軍人,不幸罹癌逝世。兩人雖屬合法同志婚姻,但是軍中對過世軍人家屬的福利並未澤及同性伴侶,Karen仍然在對抗同志...
《Murder!》(1930)進入有聲電影的時代,情節是希區考克最拿手的懸疑謀殺。
一開場有位劇場女演員被殺死,另一個女演員Diana發現在旁,她不記得事發經過,但也不想脫罪,陪審團判決絞刑。
Sir John Menier是陪審團成員之一,另一個劇團經理,他認為事有奚翹,私下調查發現Diana的男友Handel Fane涉案。
Fane在劇場常以女裝演出空中飛人,Menier查出他殺人的動機是因為對方要公開他不是白人,而是混血族裔(一說是印度裔,一說是非洲裔)。
這個原因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依當時種族歧視之風,似有些道理。但是電影專家...
Steven Spielberg (史蒂芬史匹柏)擔任本屆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事前有人質疑他日趨大眾取向可能不利於《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獲獎,結果出人意表。
史匹柏在記者會公開讚美:
For me the film is a great love story that made all of feel like we were privileged to be flies on the wall, to be invited into this story of deep love and deep heartbreak. The director did not put any constraints on the narrative and we were...
最新消息,它獲得本屆最佳影片!
本屆坎城影展競賽片" La vie d'Adèle" 英文片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由曾獲兩屆凱薩獎最佳導演Abdellatif Kechiche(阿布德拉提夫․柯奇許/阿布戴柯西胥)執導,最近首映,多數影評大為激賞,但是片中的寫實的愛場面引起討論,演員感到非常意外:
導演以《La Faute à Voltaire 都是伏爾泰的錯》(2000)成名、2003年以"L'Esquive" (Games of Love and Chance 愛情躲貓貓),及2007年以"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