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5

Elizabeth Bishop - Lota and Mary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電影裡曾經相處愉快的三個女人

伊麗莎白將要到達巴西會見她這一生最重要的人物,經歷一生最快樂與最痛苦的時光。瑪麗不知道她與蘿塔原本安穩的兩人世界即將改變。

這裡要先介紹伊麗莎白到來之前的故事....

漫畫傳神地表達蘿塔的特質
蘿塔於1910年3月1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比伊麗莎白年長一歲。全名為Maria Carlota de Macedo Soares Costallat,伊麗莎白稱她是有很多名字和很多姓氏的女人。

父親José Eduardo,來自名門望族,家族中有人擔任大使,有人從事律師,與巴西政治多有淵源。父親年輕時派駐歐洲的海軍中尉,母親Adelia Oak Costallat,她的哥哥是Benjamin carioca Costallat,是巴西知名的記者及史料編輯。蘿塔家中還有個妹妹Marieta。

她父親於1912年退伍,舉家遷回巴西,成立報社The Impartial(公正報),此為Daily Carioca(卡里奧日報)前身。他在1915年(一說1918年)買下位於里約熱內盧州山城Petrópolis(彼得羅波利斯市)的Fazenda Samambaia (大蕨莊園)以及附近土地。

Petrópolis(彼得羅波利斯市)因地勢高,自十八世紀為巴西皇室的避暑盛地,被稱為君王城市。

Fazenda意為巨大的蕨類,Samambaia是指富裕的農莊,此地後來以出產咖啡聞名,台灣有人譯為沙曼巴亞莊園。台灣中譯本詩集則譯為「卷耳別業」。Fazenda Samambaia本身是古建築,蘿塔和母親曾住在裡頭,母親去世後兩姊妹賣掉大宅院,現在被巴西政府指定作為公共古蹟保護。



Fazenda Samambaia現為指定古蹟

她父親的報紙常批評執政當局,1922年報社受到政治壓力強迫停業,他被關入監獄,幸好獲得兄弟的解救,全家逃至歐洲避難。兩姊妹被安置在巴利時的寄宿學校直到1928年。她通曉葡萄牙文和流俐的法文,英文雖然不如法文,但溝通不成問題。

之後父親獲平凡,得以全家回到巴西,不過雙親在1929年協議離婚,Petrópolis的土地歸母親Adelia擁有。

1934年,報社與執政當局再度關係緊張,她父親擔心財產被沒收,將財產轉移給親信管理。蘿塔很不諒解父親的作法。《Rare and Commonplace Flowers》有則傳言指她父親有同志傾向,俊美的親信是他的同性戀人。

蘿塔和父親長期關係緊張,財產只是其中一個問題。蘿塔不像一般的女孩,她蓄短髮,打扮中性,聰明過人、精力旺盛,卻得不到父親的歡心。她下意識覺得自己很醜,不喜歡拍照,她留下的照片相當稀少。

1935年蘿塔加入巴西畫家Cândido Portinari (坎迪多波爾蒂納里1903~1962)繪畫課程,結交許多藝術人士。她很認同Portinari的藝術推廣理念,常陪同老師參與推廣活動。

1935年,左前一為蘿塔

蘿塔如何認識瑪麗,有幾種不同的版本。這裡採用《Remembering Elizabeth Bishop – Oral Biography》,瑪麗現身說法。

蘿塔與瑪麗素描

瑪麗當時是芭蕾舞團成員,舞團至阿根廷首都表演結束,她到里約熱內盧找外甥。1941年她從里約熱內盧搭船回紐約,在航程遇見畫家Portinari一行人準備至美國國會圖書館,蘿塔隨團而行,兩人因而結識。瑪麗很熱心地帶領他們在紐約小旅行,之後畫家一行人再轉道華盛頓。

瑪麗結束芭蕾舞事業,想要另謀發展。她喜歡里約熱內盧,於是1942年重返巴西找尋機會。一開始她出現在美國僑民的社群,沒多久便遇見蘿塔的交際圈。他們多是富家子弟,不需要工作,有錢千金沒幾個人有專門技術。蘿塔曾試圖和朋友在市區賣衣服,她們沒有從商經驗,事業無成。

1942年蘿塔的母親去世,Samambaia土地遺留給兩姊妹。蘿塔空有土地,手上卻沒有流動資金。瑪麗很有生意眼光,她建議蘿塔招募朋友,幫他們設計規劃,朋友喜歡上規劃案就會買下土地蓋房子。Carlos Lacerda便是第一批買主之一,誰料到日後他當選州長,請蘿塔規劃大型公共建設,最後竟以悲劇收場。

蘿塔利用銷售土地獲得資金,慢慢蓋起自己的夢幻別墅。不過,瑪麗在回憶錄把自己形容成生意夥伴,而沒有感情伴侶的味道。我也看不出她對伊麗莎白橫刀斷愛有何不悅?好像她就是默默承受一切。

蘿塔與瑪麗

蘿塔出身富家,難免習於指使,充滿控制慾,而且是絕對的完美主義,對於自己擅長的設計和藝術領域特別堅持己見。但是她本性慷慨善良,對弱勢者充滿憐憫。有個知名的故事,所有的朋友,包含伊麗莎白都津津樂道:

蘿塔有次在修車廠看見技師的男孩Kylso罹患小兒麻痺症,雙腿不能行走。蘿塔聽到技師說沒有錢治療,決定將男孩收為義子,出錢讓他接受好幾次手術和復健鵪程,終於可以柱杖去上學。 
當時火車可以行駛到Samambaia,蘿塔和瑪麗早上會揮手目送他上車上學。後來發現他有設計天份,蘿塔利用關係讓他向大師學藝,果真成為設計師,有不錯的收入,接著娶妻生子。 
這故事若到此為止,就是美事一樁,但有後續轉折。 
Kylso不聽蘿塔勸阻,年紀輕輕,事業尚不穩固便成家,婚後沒有節育,一連生了五個小孩,家計沈重。蘿塔不斷接濟他們,日後兩人常常為了金錢問題爭吵。1960年蘿塔再也吃不消,只好斷絕關係。 
蘿塔喜歡小孩,1955~1960期間,常有成群小客人聚在別墅,Kylso的,僕人的,妹妹的,像是大家庭。不過大人的教育理念不同,雙方最終不歡而散。 
電影裡小孩成群的人數可以更多一點
*1961年瑪麗開始陸續領養四個小孩,終於滿足蘿塔對家庭的期望。蘿塔在別墅不遠處增建房子,讓瑪麗就近一起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瑪麗是貼心的,也是聰明的。 
有些人猜測蘿塔的拯救和控制是她內心的一體兩面,Kylso是一個例子,伊麗莎白是另一個需要拯救的Kylso。

1945年美國參戰將近尾聲,瑪麗自稱為了加入志願服務,回到紐約。蘿塔得到父親的資助,跟著瑪麗住到紐約,一待就是兩年。蘿塔對美感的事物都有興趣,狂買高級傢飾和燈具。 

1940年代的蘿塔

她羨慕MoMA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規劃,她希望有朝一日能引進巴西,結交許多博物館和藝文人士。她特別羨慕美國女性能走入職場發揮專才。

40年代的巴西社會蘿塔並無可發揮之地,她埋怨父親沒能為她安排適合的工作,衣食無缺但精神苦悶。她苦於父女關係不睦,在紐約求助心理醫生。

蘿塔和瑪麗在紐約期間分別認識Louis Crane和伊莉莎白。Louis Crane已與伊莉莎白已經分手,Louis Crane常邀請蘿塔和瑪麗到麻州的莊園聚會,而伊莉莎白則是獨自到蘿塔和瑪麗的公寓拜訪,看起來很落寞。

(*Louis Crane是伊莉莎白大學同學,兩人曾有一段情)

那段時間,蘿塔與伊莉莎白已有機會相處,朋友回憶常看到兩人出席聚會討論藝術,而不見瑪麗。

蘿塔可能曾動念與伊麗莎白交往,但旁人(難不成是Louis Crane)指出伊麗莎白有酗酒和憂鬱症的問題。

所以伊麗莎白與蘿塔雙方早有接觸,只是緣份未到,而不是到巴西才認識。如果朋友在回憶錄的記憶屬實,這就可以解釋伊麗莎白多年來為什麼一心想到巴西的動機,同時證明兩人不是因為一場病而閃電訂情。

蘿塔在紐約增進眼界,一度想留下來發展。父親不願她留在外地,堅持她回巴西,不惜要脅斷絕經濟來源。

1947年她們回到巴西,伊莉莎白一直和瑪麗保持信件往來,伊莉莎白表示有朝一日定來巴西一遊。


補記瑪麗:

1961年瑪麗領養Monica的過程有點曲折,因為根據巴西的規定,瑪麗是未婚獨身女性,而且年紀很大,不符領養資格。在蘿塔和伊麗莎白的協助下,付出一些「代價」才得到Monica。蘿塔和伊麗莎白都很喜歡小孩,原本家裡有一群小孩出沒,增添家庭歡樂。但1960之後,少了小孩的笑聲,領養不失為變通的好方法。

瑪麗抱著領養的長女Monica
為母則強,瑪麗成為三人中唯一得享高壽。Monica現在為蘿塔成立紀念協會,將蘿塔的事蹟繼續傳頌。

1995年,左為瑪麗,右為Monica,中間是蘿塔的好友


0 意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