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Crossdress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rossdress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12/20

Celebrity endorsement for good causes

Andrew Garfield在美國演出蜘蛛人而成名,但他在我心中一直是Sugar Rush第一季裡被一對同志爸爸撫養長大的大男孩。他有點傻氣,但至少善解人心。


2014/07/18

Just One Of The Guys

這是個新話題,卻是個舊題目。

最近娛樂圈及拉子圈都在討論這位據說是創作歌手Jenny Lewis找來她的姐妹淘一起拍MV《Just One Of The Guys》,姐妹淘陣容很驚人,包括得到奧斯卡最佳女配角Anne Hathaway和暮光女Kristen Stewart(克莉絲汀史都華)。想想這兩位女星近期人氣大幅下滑,願意破格在MV女扮男裝搞笑引起話題,不失為一記好打點。倒是裡頭另一位知名度不高的金髮女子Brie Larson,原本只在電視界發展,意外受到注視。


女扮男裝在美國影藝圈大多是異性戀故事的笑點之一,反而更強化刻板印象,看看扮像就好。

這首《Just One Of The Guys》剛好與1985年的YA影片同名,電影劇情描述身材火辣的女學生一心想要從事新聞報導,但是色色男老師只會勸她轉行當模特兒。她認為若改用男生名義投稿獲得刊出,就能證明自己實力。


2013/06/25

Hitchcock's Queer Eyes:Suspicion

《Suspicion 深閨疑雲》(1941)是台灣影迷對希區考克較為熟悉的作品,由俊男美女Cary Grant(卡萊葛倫)與Joan Fontaine(瓊芳登)演出,瓊芳登因為本片獲得奧斯卡女主角,首創在希區考克導演的陰影下獲得演技肯定。

卡萊葛倫飾演一位愛賭而且手腳不太乾淨的丈夫Johnnie,瓊芳登則是富家千金,不顧家庭反對下嫁花花公子.婚後她發現先生常常說謊,開始擔心他想毒死自己獲得保險金。

電影最經典的一幕是卡萊葛倫拿盤端著一杯牛奶走上樓梯遞給瓊芳登.希區考克在杯中放入一個發亮的燈泡,讓人心生懷疑。


另外一幕是兩人拜訪犯罪小說作家Isobel Sedbusk,晚宴上,丈夫聊天問道那種下毒方式無法追查。根據Suspicious Minds的分析,座上有另一位作男裝打扮的女客Phyllis Swinghurst。

兩人互稱小名Phil and Izzy,女主人對她說“Do the wine would you, Phil?”你來負責倒酒吧.似乎Phyllis是另一位東道主.而Phyllis對男客說"My dear chap",好像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在在都暗示,Phil and Izzy其實是一對拉子伴侶。



2013/05/31

Hitchcock's Queer Eyes:Murder!

《Murder!》(1930)進入有聲電影的時代,情節是希區考克最拿手的懸疑謀殺。

一開場有位劇場女演員被殺死,另一個女演員Diana發現在旁,她不記得事發經過,但也不想脫罪,陪審團判決絞刑。

Sir John Menier是陪審團成員之一,另一個劇團經理,他認為事有奚翹,私下調查發現Diana的男友Handel Fane涉案。

Fane在劇場常以女裝演出空中飛人,Menier查出他殺人的動機是因為對方要公開他不是白人,而是混血族裔(一說是印度裔,一說是非洲裔)。

這個原因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依當時種族歧視之風,似有些道理。但是電影專家研究劇本真正想表達的是:Fane假裝異性戀,內心其實是同志。電影不敢直說,卻故意讓他穿女裝,意在言外。種族歧視只是同志歧視的借位說法。

這段影片是案情揭穿後,Fane知道表演結束難逃被逮,決定在最後自行了斷:


「同志是兇手」變成希區考克慣用的手法,但是「為什麼同志成為兇手」,可惜不是大師喜歡探討的題目。

2013/05/24

Hitchcock's Queer Eyes:The Farmer's Wife

我們很難想像希區考克和浪漫扯上關係,但在1928年《The Farmer's Wife》故事只是講述男主角的妻子病逝,年輕的女僕建議男主人向外尋找第二春,男主角尋偶的過程一路跌跌撞撞,回過頭發現女僕才是最好的對象.

其中一位拒絕男主角的人選是下圖這位女士,影評解釋她一身陽剛中性的外套,強烈暗示她是女同,男主角找錯人啦!


線上有全版影片:

2012/10/30

Cloud Atlas

距離明年農曆假期還很遙遠,但是我已打算屆時會進電影院觀賞《Cloud Atlas 雲圖 》。

這部電影在很多方面不太主流。其實電影目前剛在美國院線上映 (居然沒有在台灣同步上映),票房相當不理想,評價呈現兩極化。它吸引我的原因為它是Wachowski 華卓斯基雙人組的作品。

大部份的觀眾是從《駭客任務》系列開始認識華卓斯基,但是對拉子族群而言,可是從他們的處女作《Bound》就開始結緣了。華卓斯基雙人組原本是指Larry與Andy兄弟,但是Larry從2000年開始陸續進行變性手術,直到2012年正式以女性的Lana身份正名,於是兄弟檔變身為姊弟檔。

Lana過去極少公開露面,這次為了《Cloud Atlas 雲圖 》宣傳,大方地對媒體侃侃而談,特別提到電影劇本在不同時代、不同角色、不同性別之間的變換。國外許多LGBT媒體也對性別轉換這一點特別著墨。是什麼樣的故事如此神奇?

2012/08/14

St Trinian's 2

Fruit很訝異我會喜歡這種電影。

我在介紹Colin Firth演過的同志角色時發現《St Trinian's 新烏龍女校》,這部充滿邪趣的少女電影。最近發現市面已可以租到第一集和第二集的DVD。

稍微看了演員名單,原來Juno Temple在兩集都出現過。下面第一集的劇照,她位在最左邊:

2011/12/21

Tomboy

《Tomboy》可能是目前為止我所看過跨性別裝扮影片中,最中肯的作品之一。它很適合作為台灣性平教育的輔助教材,但主要對象不是學生,而是不知所措的家長和老師。

我一直好奇,為什麼Laure 洛兒(由Zoé Heran恰如其分地演出)會假冒男MikaelMichaël(米可)?

Lisa(麗莎)先注意到洛兒,主動搭訕,洛兒遲疑一下才自我介紹是米可。網路上的影評很少談及麗莎的凝視,我稍後會特別討論。倒是洛兒遲疑的原因,觀眾得從其他地方找線索。

洛兒的妹妹Jeanne (可愛的Malonn Lévana飾演)提到姊姊以前為了保護她會和其他小朋友打架,而且經常打贏,言下之意,非常肯定姊姊強者的形象。電影有時會營造出父母不在姊妹身旁的感覺,例如父親出差不在家,母親多躺在床上安胎,小孩獨自摸索家庭以外的世界。

2011/12/08

Janet McTeer in Albert Nobbs

看過《Portrait of a Marriage》(1990)很難忘懷Janet McTeer的演出,她在Albert Nobbs雖然只是配角,我卻很想知就她在片中的表現。終於,有了她的劇照,以及她出現的電影片段。



2011/10/14

Albert Nobbs'Trailer

謝謝Han通知Albert Nobbs預告已出現,沒想到另一位配角,高大的Janet McTeer繼《Portrait of a Marriage》(1990)後,在片中再度以男裝出現.

2011/07/27

A woman with a dream

今年一月介紹Glenn Close將她的舞台劇成名作改編影片“Albert Nobbs”,最新消息是本片將在9月於多倫多影展首映。下圖電影海報,簡潔有力。


氣質特別的新生代女星Mia Wasikowska打敗大眼妹Amanda Seyfried得到與天后同台對戲的機會。其實我想看的是另一位演員Janet McTeer,不曉得她在片中扮相如何?

2011/02/23

Cross Gender Roles

好萊塢電影不如傳統戲劇容許較大的想像空間,雖然常看到反串裝扮,但大部份都是主角掩飾身份的手段,除非是與多元情慾主題有關,要不然很少見到真正跨性別演出另一種性別角色。以下是我印象較深的影片:

Hairspray 髮膠明星夢(2007):John Travolta(約翰屈伏塔)不折不扣演出胖媽媽,而且沒在片尾脫下膠裝來個「真相大白」。



I'm Not There 搖滾啟示錄/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2007):Cate Blanchett(凱特布蘭琪)簡直是戲精。


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2003): Meryl Streep (梅莉史翠普)一人分飾四角,包含開頭那位根本看不出梅嬸本尊的猶太牧師(Rabbi)。


Hook 虎克船長(1991):Glenn Close(葛倫克羅絲)當時在舞台劇假扮男人已很有心得,本片僅是客串,露個臉就不見了。

Hook


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危險年代(1982):歷來最大的銀幕驚奇是由Linda Hunt創造,未得獎之前,沒有人知道她是女性。還好,她不是一片演員,陸續都有作品,而且常是片中最搶眼的那一位。
Linda Hunt in 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2011/02/02

Cross Dressing and Gender Bending

美國前30名賣座最好的跨性別電影

跨性別裝扮是美國喜劇常見的題材,以男扮女裝為主,用陽剛與陰柔的反差來製造笑點。男主角掩蓋身份的動機,與他的性傾向或是性癖好無關,早期多是為了躲避追逐,到了80年代,當女性不斷質疑職場上的性別平權,《Tootsie 窈窕淑男》首開風氣反向提出男人也是命苦。有趣的是,在千禧年後,男主角從躲避追逐轉變成臥底追查,扮成女性變成男警的辦案新技巧。《Mrs. Doubtfire 窈窕奶爸》似乎是跨性別裝扮的分水嶺,由於乳膠化裝技術的突破,1993年之後的跨性別角色,尤其是喜劇,大量採用新技術,不但可以改變性別,還能改變年紀和膚色。賣座前6名的影片,其中4部就使用乳膠化裝。當然隨著時代的開放,主流的跨性別裝扮影片逐漸觸及多元情慾性別,但是從票房紀錄而言,一般觀眾還是需時間來接納這類主題。

借用美國票房統計Boxoffice Mojo 的數據來看,這類材題銷售最好的前30部影片,我在下面整理出一份簡介。片名後的第一個數字是美國票房,第二是在美國上映日,第三個數字是全球票房(純供參考)。

為了便於分辦主題,用顏色區分為三種:
藍底:男扮女裝﹣主要劇情不涉及多元情慾性別
紅底:女扮男裝﹣主要劇情不涉及多元情慾性別
黃底:主要劇情涉及多元情慾性別

2011/01/07

Walks like a man

Glenn Close的舞台劇成名作,改編影片“Albert Nobbs” 在愛爾蘭開拍。舊時代女扮男裝的苦命故事再度上映。看影后在大銀幕上的反串演技。

2008/06/09

Private Life

Private Life:50年代性別裝扮的美好計劃

現在市面上與女同相關的電影電視多到令人措手不及,我實在沒有時間跟上最新動態,有時還是得後知後覺仰賴別人的推薦.這次我是看了S.M.哥哥的文章:【放映室】PlanetOut Short Movie Awards 2008,對他所提的<Private Life (2006)>產生興趣,便買下這張<She Likes Girls 2>短片集的DVD.裡頭的短片素質還算整齊,當然劇本最有巧思,最有製作質感的還是<Private Life>(官網).

故事發生在1952年英國約克夏.主角Ruth在紡織廠每週負責計發薪資.一到週末晚上,她就穿上禮服坐火車到曼徹斯特.Louis在車站興奮地等待,兩人一見面便迫不急待進入女性洗手間.我們正要以為是異性戀猴急偷情,沒想到卻是<Tipping The Velvet 輕舔絲絨>Nan在倫敦街頭變裝的50年代翻版,還更多了一些紐約石牆時代女男同志合力換裝躲避警察騷擾的現代痕跡.



Lucy Liemann飾演女主角Ruth,乍看之下以為是<The L Word>第四季與Helena對戲的富家女賭徒.她最近的作品是英國影集<Moving Wallpaper>,一查之下不得了,frafoa寫過評論:Moving Wallpaper & Echo Beach 劇中劇,盛讚劇本高明,我找到這兩部影集線上觀看的來源,想看看Lucy Liemann其他作品,或是好奇<Moving Wallpaper>及<Echo Beach>在演什麼,都可以過去瞧瞧:
Moving Wallpaper S1E01 線上觀看
Echo Beach S1E01 線上觀看

2007/09/02

Sylvia Scarlett: The Pink Pierrots clip

Sylvia Scarlett 男裝 (1936)>(*Review)這段4分多的畫面是四個人開始 The Pink Pierrots的劇團生涯.剛開始一小段只有聲音沒有畫面.(有英文字幕)

2007/08/31

Sylvia Scarlett

Sylvia Scarlett 男裝:性別裝扮的奧德賽之旅
(released date: 1936/1/3)

導演
30年代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同志導演:Dorothy Arzner,George Cukor,James Whale.Cukor庫克的性傾向是好萊塢公開的秘密(據稱常舉辦純男性的游泳池派對),但他溫文的行事態度,不像James Whale死不退讓,也沒有Dorothy Arzner受限於當時女性地位弱勢,幸運地熬過好萊塢激烈打壓同志的年代,比其他二位享有更長的職業生命,後輩才有機會看到他許多精采的作品.

庫克被稱為「女性導演」,或許出於他的同志敏感度,他擅長與女演員溝通,讓她們充分發揮演技,所以這些影片常成為女星的重要指標作品,受到奥斯卡的青睞.

*在<Gods And Monsters 眾神與野獸>虛構一場James Whale(背對鏡頭)晚年參加George Cukor(戴眼鏡者)的派對.Whale故意帶年輕健美的園丁前往,把Cukor氣得牙癢癢.片中也有一段純男性的游泳池派對,看來也是Whale年輕時喜好的活動.

同志導演與獨特女星
<Sylvia Scarlett>由喬治庫克與凱薩琳赫本聯手催生.當時的製片Pandro S. Berman根本不喜歡這個故事,稱它是"freak picture怪片",但是他擋不住這兩個人的興致:"I hated it as a book but George and Kate were crazy about it, and they ganged up on me. I'd never seen them so enthusiastic about a project. 我討厭原著.但喬治和凱卻很喜歡,他們聯手對付我.我從沒看過他們對一個電影這麼熱衷."

但是在試映會,觀眾反應冷淡,許多人半途離席,他們心知不妙.試映會後,赫本對製片求情:"and we'll do another picture for you for nothing! 我們免費幫你拍另一部影片" ,Berman 冷冷地回應:"I never want to do a picture with either of you again.我再也不想和你們任何一位合作."

女扮男裝在當時影界並不是創新之舉,可是片中許多性別/性向模糊的趣味,庫克卻發揮到極致.你可以想像港片<金枝玉葉>在五六十年前就已拍出來了嗎?可惜劇本結構鬆散,敘事的調性前後不統一,當時票房及評論其慘無比.庫克一下子從天子嬌子出現事業危機,赫本則陷在1935~1938一連串的轉型低潮,變成票房毒藥.此後,二個人都非常謹慎,不再有驚人之舉.赫本終其一生保有意志堅決的銀幕形象,卻不再有如此中性的演出.

電影在1936年初推出後,銷聲匿跡多年,直到50年代,開始享有地下電影的盛譽,轉變成小眾Cult movie,持續地在藝術電影院,或懷舊影展中放映.

庫克後來自我解嘲,他的電影就是要花很多年才會受到欣賞.他一直認為這部片最能代表自己的原創性 (most personal original films),所以他最喜歡別人讚美: "Sylvia Scarlett" was ahead of its times. 超越時代之作.

旅程
Sylvia剪髮時的台詞,改變的不只是外表,還包含態度:"Then I won't be a girl. And I won't be weak and I won't be silly. I'll be a boy and rough and hard. I won't care what I do. Don't worry! I'm ready for anything. 我不再是女孩.我不會再柔弱及傻呼呼的.我會成為男孩,粗獷而堅強.我才不管要去做什麼.別擔心!我會放手一搏."

原始劇本並沒有交待Sylvia為何變裝.一開始就以男裝出現在船上.但是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表示關切,所以最後才補拍這一段:她的母親死了,父親挪用公款,為了陪同父親逃避追捕,剪去頭髮賣錢,並變裝便於避人耳目.

    2007/9/16更新:在Queer cinema, the film reader一書,進一步說明幕後故事,當時片廠迫於壓力希望庫克補上一個開頭:
    "We had to add a silly, frivolous prologue, to explain why this girl was dressed like a boy, and being so good at it. We weren't allowed to give the impression that she like it, or that she's done it before, or that it came naturally. 我們要增加一場愚蠢無聊的序幕,來解釋為什麼她要扮成男孩子,而且扮得這麼像.不可以給人感覺,她喜歡假扮,或是她假扮過,或她就是渾然天成."

這幕才是原始劇本的開場.一開始與父親對話的背影,與<Queen Christina>(右下)主角第一次出現的方式異曲同工.但不同於嘉寶是美麗的女人穿男裝,赫本的扮相更有幾份寫實性.











庫克一直強調Sylvia性別上的進退兩難,有些情節,現代看來有點老套.例如在船上,她進入女廁被趕出來,後來暈船想吐,看著男廁卻不敢推門.


後來父女認識在去倫敦的路程中,認識Cary Grant卡萊葛倫(右)所飾演的騙徒Jimmy Monkley.三個人決定聯手行騙.Sylvia在公園假扮一個只會說法文,不會說英文的可憐男孩.靠著Jimmy及Henry(Sylvia的父親)的幫襯,騙取大家的捐助.(赫本應該會說法文,但她年輕時的聲音真不敢恭維.我懷疑當時的錄音設備不能好好收錄女星高頻的嗓音.)Sylvia最後誤說英文失風.事後Jimmy抱怨Sylvia欠缺女性般的敏感度,Sylvia背對他偷偷發笑.

Jimmy認為行騙的班子應該要加入女子.父親原本想坦白Sylvia的身份.可是Sylvia卻背地舉腳踢著父親的屁股,阻止說話.這詮釋很有趣.Sylvia背地裡的動作都非常中性化,她不只是不願回復女兒身,壓根兒就是一個小男生.

讓我比較不安的是,穿男裝的Sylvia出現許多次輕微暴力的動作.她踢父親的屁股、推開想吻她的女子、一巴拳打了畫家的前女友、甚至作勢要打畫家(畫家當場點出她的暴力傾向),以及最後與警察拉扯.

赫本在片中展現不凡的身手,強化中性的可信度.她身高171公分,在那個年代是相當高大的女星.她從小就是運動健將,滑冰、高爾夫球、游泳....無一不精.她在片中的動作戲,我看得大開眼界:在船上,她動作俐落跳過欄杆,帥極了!我來回看了好幾遍,確定不是替身演出.


後來她在畫家的屋子吊拉環,輕輕鬆鬆或倒掛或拉正.片中,她爬了二次窗,後來還躍入海中救人.那個時代,除非是歌舞劇,要不然女星只能演出光鮮亮麗的文戲,Sylvia真是少見的解放.或許赫本私底下的能量,大到我們無法想像.


稍後,Jimmy同Henry去豪宅行騙.Sylvia尾隨爬窗而入.Jimmy趁機對女僕Maudie下手,偷走女主人的項鍊.

Sylvia藉酒吐真言,逼得Jimmy交回項鍊.她意氣風發提議過遊唱生活不再行騙,Maudie竟拿出存款,跟著大家走天涯.



他們投資二個蓬車,很像現今的巡迴貨櫃舞台.車上畫著劇團名稱:"The Pink Pierrots 紅粉丑角".一看"Pink"就知道編劇玩起同志的inside joke .

(*可參考電影片段)



Sylvia第二次面臨性別的無所適從,但也可以說是左右逢源.Maudie發現Sylvia皮膚仍細緻如女子,說是還要一陣子才會長出鬍子.出於好玩,為Sylvia畫上類似男演員Ronald Colman(他是默片時代知名的英國男星)的假鬍子.Sylvia挑起眉毛,頗為自命風流.赫本這面顯為人知的表情,大概僅止於此片.


Maudie認為Sylvia是小毛頭,缺乏經驗,便強吻「他」藉口提供練習機會.拉子要失望了,這部片沒有女女情,而是隱含男男戀,所以Sylvia是強力推開Maudie.





Sylvia逃到另一車廂,卻見Jimmy正在脫衣準備入睡(庫克可能是有意把卡萊葛倫給脫了),一邊說著天氣很冷,提議兩人抱著取暖:"you'll make a proper little hot water bottle.你可以變成一個小熱水壺." Sylvia嚇壞只好抱著睡袋睡野外.

Jimmy在戲中並沒有明顯的同志傾向,可是對女性也沒什麼興趣.原本在豪宅對女僕Maudie又親又抱.後來便完全讓給Henry.

卡萊葛倫在本片很罕見地沒有得到女主角的芳心.當時,他已演了21部電影,第一次與赫本同台演出,接下來他們聯手演出幾部影片,配成銀幕情侶.據說,拍完本片後(1936年),卡萊葛倫為赫本引介了Howard Hughes霍華休斯.這位傳奇鉅富後來為赫本1940東山再起之作<The Philadelphia Story 費城故事>,助了一臂之力.

劇團到了某處小鎮表演,遇見畫家Michael Fane(Brian Aherne飾),兩人不吵不相識.Michael 對Sylvia有莫名的好感;Sylvia 對Michael頗為傾心,一直想找機會表白,但關鍵時刻,卻出現Michael的前女友Lily.宴席間,Sylvia不滿Lily對父親抓狹,一巴拳打了Lily,混亂離場.

當晚,Sylvia脫去戲服,身著正式男裝(右),從一樓拿石子敲響畫家的窗戶,窗下訴情,說了一大堆欲言又止的表白.

畫家把Sylvia從窗戶拉進屋內(把它當做性暗示,似乎不無合理),畫家看著Sylvia說了一句著名的台詞:"what it is that gives me a queer feeling when I look at you. 我看著你,心理感覺很怪."

queer當時的字義,就像當時的gay,不像現代用語有特定的意義.但是庫克很明顯是玩弄另一個inside joke,暗示畫家男男戀的可能性.

畫家請Sylvia明日來畫室,想要為「他」作畫.Sylvia決定以女裝現身,所以她到海灘,暗待女性遊客更衣戲水,伺機偷走衣服.Jimmy剛好站在洞口外,發現真相,但他沒有拆穿.

後段可以看到,Sylvia並不是沒有女裝,偷衣的動機似乎牽強.片中,她是在洞口等待,進入洞內更衣,再著女裝從洞內走出.「山洞」變成轉化女性的象徵意義.

Sylvia以女裝示人,畫家笑笑,卻對她沒有表示很大的興趣.Sylvia也不習慣女性化的舉止,抱怨沒有口袋可以放雙手,開始懷疑自己根本不適合當女孩.





關鍵時刻再度出現畫家的前女友Lily.她認為Sylvia之前打她是因為吃醋,所以在Sylvia臉上一吻表示原諒.我不了解Lily的動機,但赫本被女人親吻的一幕,當然要盛重呈現.

Sylvia覺得自討沒趣,萌生退意.結果禍不單行,Maudie跟著別人私奔,Henry在夜間暴雨失足落崖身亡.電影至此,從喜劇變悲劇.
Sylvia穿上女裝料理Henry後事.悲慟之餘,接受Jimmy的求婚,不在乎是否愛Jimmy(很神奇地,這種無愛婚姻觀,後來在<Without Love>更成為全片主軸,引人連想).

不巧,Lily自殺落海,Sylvia一馬當先下水救人,Jimmy只能在旁當個廢人.原來Lily是為愛自殺,Syliva更是堅定退意.但Jimmy決定成全Syliva與畫家,故意挾持Lily離開.
Syliva便去找畫家要一起把另一組人馬追回.注意看,Sylvia再度穿回偷來的女裝.

這一幕,兩人開車追到十字路口,決定要往那一個方向走.Sylvia選擇的方向,竟是回復男裝.



問路時,剛好遇上Sylvia偷女裝的家人,她被迫脫下女裝,換回原來的男裝.






Syliva回到車上,畫家不小心夾傷手指,無法開車,所以改由Sylvia駕車.這段象徵意義太明顯了,當男人出現陽具閹割情況,女人就會(才能)取而代之.

但是Sylvia駕車技術太差,被警察取締,拉扯中大打出手,兩人被關入警局.我希望這不是暗示女性就算穿了男裝,還是沒有辦法勝任男性的工作.哎.

Sylvia沒有表明女性身份,二人被關在一起.畫家閒來無事,便為Sylvia的男裝畫像--算是一償夙願.經過這一段,兩人感情才算穩定下.現代觀眾可以解釋,畫家其實有隱約的男男戀傾向,也可以擴大解釋,愛情是不分性別裝扮的樣貌.



畫家與Sylvia繼續追逐之旅.最後他們四個都出現在火車上,可是畫家與Sylvia表白了彼此心意,不願再追下去.於是中途下車而去.Jimmy看到了他們兩人離去的身影,心知肚明.回頭看到Lily還在咕嚷與畫家的愛情堅貞.Jimmy轉而大笑不已,影片就在他的笑聲中結束.




延伸閱讀:
Sylvia Scarlett: Androgyny and Cross-Dressing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