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Hitchcoc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Hitchcock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06/26

Hitchcock's Queer Eyes:Rebecca

《Rebecca 蝴蝶夢》(1940)片中的管家Mrs Danvers丹佛女士對羅貝卡的迷戀是40年代最經典的女同情節,電影改編自英國女作家Daphne Du Maurier (姓名譯作「杜.茉莉兒」或「杜.莫里哀」)同名作品.

以前我介紹過電影以及原作者,請參考:


YouTube可以觀看全版影片,請注意精采的電影配樂.如果不想重頭看到尾,可觀賞1:05:00~1:10:00的經典場面.



有人為管家Mrs Danvers特別剪輯MV,雖然配樂過於強烈,但是年輕觀眾可以輕易理解這個角色的壓迫性,讓人喘不過氣來.

2013/06/25

Hitchcock's Queer Eyes:Suspicion

《Suspicion 深閨疑雲》(1941)是台灣影迷對希區考克較為熟悉的作品,由俊男美女Cary Grant(卡萊葛倫)與Joan Fontaine(瓊芳登)演出,瓊芳登因為本片獲得奧斯卡女主角,首創在希區考克導演的陰影下獲得演技肯定。

卡萊葛倫飾演一位愛賭而且手腳不太乾淨的丈夫Johnnie,瓊芳登則是富家千金,不顧家庭反對下嫁花花公子.婚後她發現先生常常說謊,開始擔心他想毒死自己獲得保險金。

電影最經典的一幕是卡萊葛倫拿盤端著一杯牛奶走上樓梯遞給瓊芳登.希區考克在杯中放入一個發亮的燈泡,讓人心生懷疑。


另外一幕是兩人拜訪犯罪小說作家Isobel Sedbusk,晚宴上,丈夫聊天問道那種下毒方式無法追查。根據Suspicious Minds的分析,座上有另一位作男裝打扮的女客Phyllis Swinghurst。

兩人互稱小名Phil and Izzy,女主人對她說“Do the wine would you, Phil?”你來負責倒酒吧.似乎Phyllis是另一位東道主.而Phyllis對男客說"My dear chap",好像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對話,在在都暗示,Phil and Izzy其實是一對拉子伴侶。



2013/06/01

Hitchcock's Queer Eyes:The Lady Vanishes

很多影評提到叫好叫座的《The Lady Vanishes貴婦失蹤案》是希區考克成名作,開啟到好萊塢發展的大門

電影劇情很容易讓年輕觀眾連想到《Flight Plan空中危機》,都是在封閉的交通設備中,有人憑空消失,所有人都不相信主角的說詞,主角都被懷疑有精神問題。消失的角色都曾在窗戶上留下存在的記號。

最大的差異,貴婦失蹤案的女主角最後和唯一相信她的男主角成為一對愛侶,而《空中危機》裡喪夫的茱蒂福斯特單槍匹馬解決危機,救回愛女。批註:現代人認為親情力量強過愛情。

貴婦失蹤案在上火車前有段前情。當時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人士來到歐洲某處渡假小鎮,但風雪阻礙車程,大家全都擠在旅館等待,導演趁此介紹每個人物性格。

其中有兩位英國男士Charters and Caldicott,共睡在一張床上,一位還光著上身。現在觀眾非常敏感,馬上懷疑兩人是同志。可是當時的觀眾很喜歡兩人幽默風趣的演出,他們角色居然跨片出現在其他的電影,後來甚至有兩人獨立品牌的廣播節目。按照現在的說法,就算他們在片中不是一對同志,應該也是多元家庭的組合。







2013/05/31

Hitchcock's Queer Eyes:Murder!

《Murder!》(1930)進入有聲電影的時代,情節是希區考克最拿手的懸疑謀殺。

一開場有位劇場女演員被殺死,另一個女演員Diana發現在旁,她不記得事發經過,但也不想脫罪,陪審團判決絞刑。

Sir John Menier是陪審團成員之一,另一個劇團經理,他認為事有奚翹,私下調查發現Diana的男友Handel Fane涉案。

Fane在劇場常以女裝演出空中飛人,Menier查出他殺人的動機是因為對方要公開他不是白人,而是混血族裔(一說是印度裔,一說是非洲裔)。

這個原因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依當時種族歧視之風,似有些道理。但是電影專家研究劇本真正想表達的是:Fane假裝異性戀,內心其實是同志。電影不敢直說,卻故意讓他穿女裝,意在言外。種族歧視只是同志歧視的借位說法。

這段影片是案情揭穿後,Fane知道表演結束難逃被逮,決定在最後自行了斷:


「同志是兇手」變成希區考克慣用的手法,但是「為什麼同志成為兇手」,可惜不是大師喜歡探討的題目。

2013/05/29

Hitchcock's Queer Eyes:Ivor Novello


這次的「酷」元素,不是電影,而是演員本身。

Ivor Novello (1893 ~1951)多才多藝,他最知名的成就是作曲家,在一次大戰創作許多廣受歡迎的歌曲。他去世後由British Academy of Songwriters, Composers and Authors (BASCA英國作曲家協會)成立Ivor Novello Awards(英國作曲家協會音樂獎)為各種音樂類型,不論是古典還是流行,表揚傑出的音樂作品和創作人。

晚年面貌
除了音樂事業,他在20年代中期是英國電影界排名第二的俊美男演員,是英國用來抗衡Valentino范倫鐵諾的本土品牌。一開始是法國人在1919年找他拍片,合作的女演員讚美他"one of extreme beauty",後來製片的最大困擾是找不到和他一樣俊美的演員來對戲 "The problem was to find someone as beautiful as Ivor to play opposite him,"。

Ivor Novello
年輕時造型
但以現代的美學眼光來看當時的男演員,真覺得每個人都白晢瘦弱,過於陰柔美。而Novello銀幕表現還特別具有消極的性格,但是女性觀眾最愛看他演受盡折磨的年輕人。有人把原因歸咎於他是同志。

他的性傾向在當時是公開的秘密 "(he) never, on or off the set, especially shy about his homosexual life",20年代的環境對同志不至於風聲鶴唳,讓他能擴展事業觸角,甚至涉足編劇。

他演出希區考克兩部作品《Downhill》(1927)、《The Lodger》(1926)。他的明星光環壓過才剛起步的希區考克,他是《Downhill》的共同編劇之一,他對角色的主張強過導演,他的共同編劇記載:"I have endeavoured to preserve the hero's character, If he [Roddy Berwick 片中男主角] is to marry a clean girl, we must keep him as clean as possible. He can be foolish and quixotic but not unmanly."

2013/05/24

Hitchcock's Queer Eyes:The Farmer's Wife

我們很難想像希區考克和浪漫扯上關係,但在1928年《The Farmer's Wife》故事只是講述男主角的妻子病逝,年輕的女僕建議男主人向外尋找第二春,男主角尋偶的過程一路跌跌撞撞,回過頭發現女僕才是最好的對象.

其中一位拒絕男主角的人選是下圖這位女士,影評解釋她一身陽剛中性的外套,強烈暗示她是女同,男主角找錯人啦!


線上有全版影片:

2013/05/21

Hitchcock's Queer Eyes:The Pleasure Garden

希區考克的懸疑手法常令人拍案叫絕,不過這裡要觀注的是他作品裡豐富的同志元素。電影大師在1925年完成的第一部默片《The Pleasure Garden》出現一位秀場服裝設計師(下圖右),以典型的陰柔姿態暗示他是同志。



有些影評認為,本片的同志元素不是只有服裝設計師一角而已,兩位女主角雖然設定是情運悲慘的異性戀,但是有段情節是她們窮到要共睡一床,兩人寬衣解帶一幕,含有一絲女同志的色彩。每個人可能感受不同,網路上有完整的高畫質版本可以一探究竟: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