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09/11/24

HKLGFF presents Drool

今年香港同志影展片單有部美國出品的黑色喜劇《Drool》,中譯片名《師奶綺夢流口水》真令人避之惟恐不及.故事綱要是一位家庭生活不美滿的少婦,因認識美麗的新鄰居而改變她的人生.可惜在改變的過程中,她的先生意外死亡.其他詳見英文官網

它引起我注意是因女主角Laura Harring,曾經演過《Mulholland Dr.》(2001)黑髮的那一位,讓我產生好奇.如果有香港的網友看過這部影片,可以過來和我們分享嗎?

2009/11/19

The Set of The Beaver

從Jodie Foster.nu 借claudia一張照片過來:Jodie Foster與梅伯在拍攝《The Beaver》的現場.天呀,她還是如此令人心動!

2009/11/18

The Fish Child Review

殘酷的愛情試煉


《The Fish Child》裡的元素很容易淪為狗血淋頭的B級影片,亂倫、謀殺、越獄...完全符合社會新聞的嗜血脾胃,但在阿根廷新銳女導演Lucía Puenzo的手中,變成帶著黑色風格卻又不失悲天憫人的Contemporary legend.它甚至傳承不少古典神話的結構.

電影是由導演Lucía Puenzo的文字創作改編,原來的敘事角度是來自狗兒不解人情的觀點.電影放棄這樣的敘事,但保持片段式節奏,事件的全貌用交替剝蔥的方式層層揭曉.

但如果對Joseph Campbell的神話研究,或是對the hero's journey (英雄的歷程)有一點涉獵,你會對這部電影有另一種感觸.我視Lala為女同影片中,非常少見的古典女英雄.她被迫接受召喚,踏上冒險的旅程,解開迷題,找尋真相,獲得力量,對抗邪惡.

女僕Ailin來自巴拉圭鄉下的湖畔小鎮.13歲左右就到Lala的家中幫傭,和千金小姐Lala的年紀相仿,可能再年長一些.Ailin到了21歲,出落得成熟,週遭追求者眾.她泰然地應付欲迎還拒的遊戲,但在"backstair",她的擁抱與夢想只與Lala分享.

千金小姐與女僕的親密關係,我們不是沒見識過.Ailin一早喚起Lala,為她穿衣,看著她搭車上學.從Lala對她似姐若母的依賴,到兩人籌劃離家共同生活.少不更事的夢幻情感等著現實磨鍊.基本上,整個故事就是一場殘酷的愛情試煉.

Lala在兩人關係中,似乎耐得住性子--也必須耐得住性子,旁觀別的男子過來打情罵俏,只等Ailin給她安撫一吻.我們常見Lala睜大著眼,看著Ailin與馴犬師又親又抱,或是Ailin跨騎在男人的背上對著舞台上的男歌手春情放蕩.那時的Lala只是個怯懦的小女生,只能在一旁忍耐.直到自己的父親一而再橫刀奪愛,她想的絕不是弒父,而是怯懦地自殺.萬萬沒想到,父親拿錯了牛奶杯.

電影的第一個畫面,一個牛奶空杯,揭序Lala人生意外的反轉.

11/23補記:entangled提到Lala的父親對Ailin下手不只一次.我回頭仔細再看,確實如此.這解釋幾件事情:
  • 1)馴犬師在酒吧告誡Ailin「不要用奶子當女僕」,透露Ailin用性當作生存手段已成常態.
  • 2)Ailin變賣雇主的物品變成默許的交易條件.她拿走畫作回頭看著Lala的父親,兩人的表情不像是微笑,比較像尷尬的示意--兩人心知肚明的默契.
  • 3)這也解釋Lala為什麼要協助偷竊,是出於她小小的報復反抗.
  • 4)Ailin變賣畫作,在酒吧的放浪形徑,實是反映內心的自暴自棄


在結尾的告白之前,Ailin對Lala的感情純度,一度引起我們左右觀望.她是利用Lala家世打點回鄉的盤纏?或是個兩邊投機的雙性戀?畢竟拋棄家園、階級的愛情,沒幾個有圓滿結局.

「我愛妳」的真意,在Ailin口中常常是反其道而行.Ailin開玩笑拿起剪刀,作勢要把Lala頭髮剪掉:「我寧願讓妳變醜,別人就不會看著妳」.她知道美麗是要付出沈重的代價.後來 Ailin代Lala負罪入牢,冷言出獄後也不會找Lala.只求Lala不要淌混水,幻想救她出來.

Lala從巴拉圭回來,自己剪掉長髮,除了象徵決心,其實也在回應Ailin的愛意.Ailin越把她推遠,她越是要赴湯蹈火,拯救心愛的人.

片中的狗兒Serafin,彷彿是兩個人愛情的見證.Ailin撿回一條流浪幼犬送給Lala.她餵牠牛奶,牽牠散步.Lala從巴拉圭回來,還想到要把狗兒領回來.Lala在劫獄時中槍,狗兒同樣受創.Ailin扶著一跛一跛的Lala亡命天涯,同時懷抱著負傷的狗兒一起上車.

如果狗兒是愛情的見證,馴犬師則是有點犬儒性格的旁觀者.Ailin知道她交易的代價,他則拿走他該得的東西.所以Ailin與他的性事及接吻,拉遠一點看,就是more than friend, less than lover--各取所需.

Lala的父親與Ailin發生性事,就不是各取所需,而是滲入了權力結構.我推論那是Lala的父親第一次下手,所以Ailin才會驚恐原本視如父執輩的雇主會佔有她,更驚恐被Lala撞見.

那一晚餐宴有道重要的菜餚:羊肉.美其名是歡送兒子拿裘返回農場,其實是一場犧牲的儀式,預告自己的死亡,和所有隨之而來的傷害.拿裘也是個被犧牲親子信任關係的小孩,他告訴妹妹童年爬樹的回憶,就算是父親也無法被信任.
    在《沉默的羔羊》後段,漢尼拔要殺人逃出牢籠前,他點了一客小羊排--越生越好.那是殺戮的楔子.

女同影片的女主角,常常在她們的父母親子關係中看到奇特的對仗.

相對於Lala與父親處於情敵對峙,Ailin則是與她父親發生亂倫感情.Lala的父親要求Ailin在席間歌唱,他讚美就是那樣的歌聲迷惑了西班牙人,把誘姦的責任推到女方.Ailin的父親則直接了當,那就是愛情--像妳(Lala)一樣,愛上了她.

兩位女主角的母親不是完全缺席,就是非常疏離.

Ailin自己填補了「母親」的位置,小時候會把湖邊動物生下的蛋放入懷中,帶回家給牠們庇護.Ailin不倫生子,棄屍在湖底變成傳說中的嬰靈.Mitay Pyra的故事在當地口耳相傳,以及Ailin不斷敘述,像是集體借題抒發,感慨無法成為完美的母親.

倒是在電影中有一條「母親」的線索:項鍊.
■Ailin將自己母親的戒指送給Lala當項鍊的墬子,後來Lala在湖中供奉給Fish Child.
■Lala則將自己母親的項鍊送給Ailin,Ailin一開始說是要典當,後來Lala在劫獄時,意有所指是來送她21歲的生日禮物.

一則Mitay Pyra的傳說貫穿全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說法,像一塊塊分散的拼圖.

一開始是 Ailin 對Lala常說的故事,但我們從來沒聽到她說完.中間則夾雜著 Ailin 的未來夢想,她在浴缸的玻璃上描繪:這是我們湖畔的小屋,那是臥房......

Lala在巴拉圭遇上 Ailin 的父親,增添一段說法:他去大城市的電視台工作,回家不見 Ailin 蹤影,大家謠傳女孩懷孕了,卻沒有人看見小孩.

Lala親自到湖底一探究竟,看見漁孩的幻影,電影將她步入林中潛入湖底的場景,拍得更像是做了一場夢.

末了越獄,Ailin說出她的版本,別人認為她的屋子裡藏著怪物,其實她只是個手足無措丟掉嬰屍的未成年媽媽.

這個傳說到了最後反而不再是重點.Ailin在黑暗車廂的最後告白,無關於Fish Child是什麼(因為Lala早己知道而且接納),而是愛情的真相是什麼:Ailin真正愛的是Lala.這是Lala在最後歷程,唯一需要知道的答案.

電影很刻意地將執法人員描述為壞人,不論是Lala的法官父親,還是對女犯濫權私用的警察局長.很多觀眾對電影末段劫獄的轉折感到突兀.不過這次金馬獎剛好安排另一部同是阿根廷出品的《Lion's Den 母獅的牢籠》,電影的結尾都是女性抗議司法不公,放棄法律途徑,越獄而逃.可能這是阿根廷的社會現況,電影創作者異口同聲對司法體系表達不滿.

如果你在電影院觀賞本片,Lala掏槍劫獄的聲效真是非常震撼.音響的重力拉扯著耳膜,感覺沈重的壓力,成功地傳達Lala的心理狀態.或許劫獄不是最好的劇情安排,卻是傑出的聲音處理.

電影結局顯露導演的創見,它有不同的解釋方式.當它是Happey ending來看(sort of),它明明就是嘲諷著傳統的快樂結局,面對不知何去何從的未來,Lala苦澀地編織美夢:我們可以在湖畔有棟房子.

當她說,妳願意和我一起游到湖底的深處嗎?我一方面覺得那可能是愜意生活的一種表現,另一方面卻有一絲絲不安,不曉得她們會不會一起游回岸上?

2009/11/12

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

在《Affinity》演出瑪姐姐的Anna Madeley「可能」會再度飾演女同角色! 

11月11日BBC 2發出新聞稿,他們將在明年春季推出90分鐘單元劇《The Secret Diaries Of Miss Anne Lister》,描繪英國第一位近代女同志的事蹟.不過女主角由Maxine Peake 飾演,Anna Madeley可能扮演她的情人之一.編劇為Jane English,她曾經寫過《Sugar Rush》.

Anne Lister(1791-1840)出生West Yorkshire西約克夏的上流階層,繼承了大筆土地,既不愁衣食,又能受高等教育.她喜著中性打扮,舉止風度翩翩,當地社交圈給她個封號:Gentleman Jack.她很有商業頭腦,不但農場經營得好,還發展到煤礦事業.她還勤於興學,推廣教育.她生前寫了四百萬字的日記,六分之一的內容用「密碼」撰寫.後來由一位學者Helena Whitbread花了六年時間解密,在1992年出版成書:I Know My Own Heart: The Diaries of Anne Lister 1791-1840.這本日記不是柏拉圖式的浪漫感情,而是有明確情慾行為的紀錄,例如用"kiss"代表性高潮.

建議大家參考:Anne Lister在History To Her Story專題介紹,其中"Transcripts"提供不少她的書信可在線上閱讀.例如1806年,她15歲時對來自印度的同室同學Eliza Raine情竇初開.如果要看她的感情全貌,可選擇這篇Anne Lister:The First Modern Lesbian.她的情史不簡單,與有夫之婦 Marianna Belcombe Lawton長達16年的三角關係,以及1832年起與年輕的Ann Walker相戀,四處雲遊,最後因病死在俄國.死時49歲.Anne Lister去世時,原本要下葬在莫斯科,但Ann Walker決定運回屍體,花了好幾個月才讓她落葉歸根.

影集將在她的故居Shibden Hall實地拍攝,此地是她與Ann Walker共同生活的處所.基本上,兩人曾舉行結婚儀式,是實質上的同性伴侶.

2009/11/10

Marriage goes Dutch


荷蘭15年歷程

荷蘭於2001年成為全球第一個核准同性婚姻的國家,其他國家在同性婚姻爭議的正反雙方都睜大眼,以荷蘭的發展歷史為師.

故事說來有趣,1985年同性婚姻剛引起話題,大家突然發現:荷蘭沒有明文規定婚姻是一定是異性的結合.(後來有些國家反對派就推動立法,規定婚姻必須是異性的結合)

1991年,政府開放受理同性伴侶註冊.這有點像是過渡期統計,了解有多少同性伴侶有結婚的需求.到了1996年,政府決定成立委員會專責調查開放同性婚姻的議題.次年,調查報告出爐,45%的同志寧願等到civil marriage(正式的同性婚姻),而不要半調子的civil unions(同性註冊伴侶).荷蘭政府先是採用漸進政策,在1998年開放civil unions.

國會和內閣對同性婚姻步調不一.國會不希望過於積極,但是當時首相Kok,和部長Job Cohen不為所動,決定在2000年推動法案表決.當時150位議員,109位贊成,31位反對,10位棄權,終於開放同性納入合法婚姻制度.

美國學者以荷蘭經驗為師

11月9日紐約時報有篇專文:Dutch Views on Same-Sex Marriage,提到一位學者將荷蘭經驗集結成書.

文中有二個重點:
(1)同性伴侶的子女監護權
(2)美國要用civil unions還是用civil marriage?

荷蘭同性伴侶在子女監護權仍遜於異性伴侶.同性伴侶無法收養外籍子女.如果是女同志伴侶,沒有血緣的母親必須要經過正式的收養程序,才能主張完整監護權.

civil unions與civil marriage或許在法律位階可以相當,但是對於社會心理的效果卻無法相提並較.

許多同性伴侶發現,別人對他們的態度改變了,對他們的婚姻關係有許多期勉和協助,他們被視為已婚人士,有共通的語言,是龐大社會圈的一份子,不再是非我族類.有些同志感到被社會接納,減少被排斥的憤憤不平.

同樣地,異性戀並沒有因為同志可以結婚而改變對婚姻的看法.婚姻就是家庭生活的責任和義務,並沒有因為婚姻的對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 請回頭參考,在加州八號公投法案前,我曾經整理加州高等法院判決「加州現行規定婚姻制度限於異性戀伴侶」違憲的決議文重點中文摘要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對傳統婚姻關係有興趣,如果你想了解別種伴侶關係或是不同的家庭型態,例如不婚的,獨身的,單親母親.....可以參考此君在Amazon建立的英文書單:I Do, I Don't: An Alternatives to Marriage Book List

2009/11/06

Les Music?

流行音樂合輯有很多種行銷方式,分類訴求如舞曲合輯,情歌合輯....;分眾訴求如五六年級的回憶....但是擺明以同志族群為目標,確實不多見.(我只記得之前The L Word第二季原聲帶以「女歡女愛」上架,讓我嚇了一跳)

今天去佳佳唱片找Genesis(創世紀合唱團)的專輯(啊,沒有人在買CD嗎?),突然看到這張Sony發行的「她&她 好女真愛歌」華語合輯.封面有點煽情(不是我的茶啦),還特別強調有女同插畫家內頁手稿.另外還有另一張「他&他 好男真情歌」一起陳列.


我並沒有覺得同志消費市場受到應有的重視,好像是唱片市場已到了死馬當活馬醫的階段.裡頭的曲子曾受到同志感動嗎?我不太清楚.倒是有些歌手,確實受到同志社群的青睞(你們來告訴我吧).

好吧,我們還是該給行銷人員一點鼓勵,他們也是花了工夫寫好幾頁的企劃案,說服老闆去印刷、壓片、鋪貨、上架、發文宣.....如果能夠驚險過關,說不定我們下次就會看到其他唱片公司跟進,然後有保守團體突發奇想,除了出面阻止大家不要參加遊行,還要抵制店家不要公然擺放這種影響社會風氣的CD封面.結果唱片行銷大喜,便把封面做得更煽情露骨.....鐘擺理論嘛.

2009/11/04

Women in the sky


Amelia Earhart(生於1897/7/24,1937/7/2失事)是第一位單人飛越大西洋的女性,被視為女性版的林白,美國最富盛名的女性飛行員,她最新的傳記影片《Amelia》由 Hilary Swank主演,十月份剛在美國上映.(下面是她本人的紀錄影像,Hilary Swank確實神似本尊:)



Amelia Earhart的故事數度被改編成電影,最近幾年曾有Jane Lynch扮演她,在《The Aviator 神鬼玩家》,但是正式放映時全被剪掉;還有Amy Adams在《博物館驚魂夜2》穿起彈性緊身褲扮起美化版的女英雄.
    Jane Lynch:出櫃的女演員,曾在The L Word演出追求Tina的女律師
這位傳奇人物曾被懷疑可能有女女情事,我不想這樣狹隘地看.她和早期投入飛行的女性,都有不凡的人格特質.我們很容易將30年代留短髮、穿長褲、套皮衣的女飛行員,與拉子聯想在一起.看過Sarah Waters (莎拉華特絲)的第四部小說The Night Watch「守夜」,可以理解,當時少數能夠中性穿著的環境,才有機會提供拉子伸展的舞台.


真得有本著作:LAVENDER LOCKER ROOM,指出與Amelia Earhart同期的Pancho Barnes(官網)、終生未婚的Evelyn "Bobbi" Trout (圖左,及官網)、Helen Richie.... 可能是女同.

AfterEllen評論過Pancho Barnes的紀錄片:Review of "The Legend of Pancho Barnes and the Happy Bottom Riding Club",雖然嗅不到其中的酷兒意味,但肯定這位像男人一樣,連結四次婚的大姊,在她自由開放的愛情觀中,可能有女女的成份.

澳洲的女飛行員Jessie Keith Miller,就曾形容飛行比愛男人要更銷魂,而且更安全:"Flying is more thrilling than love for a man, and far less dangerous.".你真的不能低估這一群能在空中飛翔的女人,在地上也會脫離傳統禮教束縛.

這一班女人成立過許多團體,最有名的就是The Ninety-Nines.有興趣了解當時女飛行員的全貌,可以找找相關資料.因為電影不太可能看到其他人的故事.

Amelia Earhart或許是位優秀的機師(pilot),卻不是最傑出的飛行家(aviator).她能富盛名,除了意志和努力,她與其他女飛行員最大差異在於她有一位精於經營的老公George P. Putnam.1928年她僅是以「乘客兼紀錄員」的身份飛越大西洋便獲得媒體青睞,除了出書、巡迴演講,以她為品牌的服飾和行李包相繼推上市場.如果她甘於如此,不過是在史書留下幾行.

畢竟飛行才是她一生的最愛,她將大部份的商業獲利轉換為繼續飛行的資源,終於在1932年獨自駕機成功飛越大西洋,成為名實其符的第一位創紀錄的女飛行員.其實不只是她勇於挑戰,同期的女飛行員,每一位都拚了命,前仆後繼創造最高、最快、最遠的紀錄.她最後在挑戰飛越太平洋時失事.

早期的女性要取得成功,難免要做些妥協.我看她與Putnam的婚姻,就有點利益交換的影子.她不冠夫性,堅持雙方保持開放的關係,終生沒有子嗣.Putnam很認份自己是Mr.Earhart,後來搬到加州,還趁地利之便忙著把太太的故事往好萊塢行銷.....她的故事不是單一個案,還有更多女性在航空界的總體成就可能不下於她,仔細看看,就有些拉子的身影.

2009/11/02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11

其實,這不是來自舊時代的古典藝術,而是現代藝術工作者借用古典藝術的形式全新推出.

目前在英國的一位網友寄來一張Glasgow Museum發行的明信片,正面就是這幅青銅雕塑,我馬上好奇地找尋創作者Patricia Cronin的來歷.

Patricia Cronin是美國現代藝術工作者,這幅作品名稱為Memorial to a Marriage (婚姻紀念碑).描繪她與她另一半Deborah Kass相擁平躺在床上.兩人雖然是半裸,但是神情舉止極其平靜溫和,甚至有點莊嚴.

青銅雕塑是巡迴展覽的版本,它還有一個大理石雕塑版本,於2002年永遠地放置在紐約美麗的公墓園區Woodlawn Cemetery,在她們倆人未來一起長眠之地,作為永恆的紀念碑.

網路上可以找到Lee Sandstead拍攝這尊雪白大理石像的照片.看著看著,竟然有種泫然欲泣的悸動.

上一篇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 10
下一篇 Queer Women in classical art: 12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