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09/10/26

The Message

誰是櫃中同志?

《風聲》有幾種閱讀的方式.當成是諜報片來看,它還是簡易了點,現代觀眾很容易猜到謎底.而且那種國家民族的大情感,在《色.戒》之後來看,顯得無福消受.當然,陳國富到大陸發展,難免要做些妥協,才能爭取到機會,表現大片預算的製作質感.

我沒看過原著,不過網路上批評電影版過於著墨殘忍的性虐待酷刑.倒是白小年(蘇有朋飾)準備上釘椅的那一刻,突然給我另一種邪趣的觀影角度:日本軍官武田(黃曉明飾)真正的興趣是在找出櫃中同志.注意,是櫃中的,而不是出櫃的同志.

武田與長官爭辯,「直覺」府內有間諜滲入.長官罵他,「直覺」是女人家的東西.所以,武田不是一般的男子囉?等到武田穿著和服,極富研究精神地拿起整套工具丈量裸身的李寧玉(李冰冰飾).我的「直覺」是:這個不近女色的帥帥男子有同志的潛力.

白小年的陰柔過顯,所以他絕對不是目標.除了看他的身段,還要看電影佛洛依得式的描述:白小年沒上電刑,而是釘椅伺候.變態的獄卒臨行前把釘椅上最長的一根釘打磨再三,等著白小年被喝令拔掉褲子.張司令來對質,出場也是跛足,佇杖而行.他氣急敗壞,自己用亂棒私了白小年.總之,都是條狀物.

胖胖的金生火怎麼看都是異性戀.但是他自己帶了小槍(陽具意象)壯膽,還沒吃什麼苦就先吞彈而亡.好了好了,甘願哉在陽具下,行了吧.

李寧玉是戲裡唯一有明確的異性戀情,最後全身而退.而暗戀她的顧曉夢下場最慘.用粗糙大繩折磨女性下體,大概只有痛恨女人的男人才想得出來的刑罰.為什麼要說顧曉夢暗戀李寧玉?說也奇怪,能在李寧玉旗袍裡傳遞的摩斯密碼空間有限.她卻花了大篇幅傾訴女女情長.

吳大隊長最後是怎麼存活下來的?我知道針灸是挺厲害的.但就象徵而言,它太細小,不夠粗大,治不了漢子.要不然,試著拿治白小年的那一套來對付吳隊長吧.

戲裡常出現一句話:「都是自己人」.結果真正動手的全是自己人.華人世界的「自己人」有時是一種很恐怖的概念.要不是缺乏就事論事的客觀,不然就是佔人便宜的藉口.我打個哆嗦,別再來什麼國家民族的大帽子,承受不起.

2009/10/22

My Family Project


上個週末,我陪母親回花蓮老家參加家族聚會.我有台灣原住民的血統,是半個阿美族人.這是我的同志社群世界公民身份之外,另一個族群身份.

左圖是我最喜歡的小橘子相片,從小就是憂鬱的眼神.背景曾是花蓮天祥的知名地標,後來被沖毀.

除了遺傳一雙圓圓黑黑的眼型之外,看不太出來有阿美族基因.在母親早年極力避免漢民族族群歧視的努力下,我是一個不會說母親的族語,沒有原住民口音的台北小孩.原來這是我母親closeted的天性.她一輩子努力趕上主流社會的標準,晚年看到少數民族取得政府一條一條的優惠辦法,心中百味雜陳.

母親那一輩的姊妹感情很好,連帶地我們這一代表兄弟姊妹感情也不錯──至少是在青少年時期.隨著人情事故變遷,我越來越不喜歡參加這類聚會,不喜歡面對「為什麼不結婚生子」的社交壓力.這一次被舅公親自電招,只好硬著頭皮回鄉,放著Fruit在家獨守空閨(她後來還感冒腸胃炎去打點滴).
    我在花蓮的第一晚,模模糊糊夢到我打電話回去,問Fruit正在作什麼?事實上,她很安份地在家洗床單烘被子.
看著現場的家族名冊,感慨時間真是奇妙的東西.表兄弟姊妹中,有四分之一沒有小孩沒有配偶,另外四分之一有小孩但是沒有列出配偶──離婚的,喪偶的,感情不好執意不掛名的.

我在別人眼中像是一張白紙,從來沒有留下可供嚼舌的話題.或許我要被指責沒有提高同志的能見度,沒有忠於自我……..請放我一馬吧,身邊的麻煩事還不夠多嗎?

不過,我真的攬回一件麻煩事.

舅公希望家族聚會能長長久久,但是能走多久?我看著相見不相識的新生代,他們要不是長輩押來,恐怕沒什麼出席興致.我覺得是認識不夠,也沒機會相處.就像我對更上一輩的親戚沒什麼感情,不了解為什麼母親要衝出去扶持她嬸嬸.

和親戚聊到過去,母親突然話匣子大開,夾雜著生動的母語,她困頓的童年,苦中作樂的點滴,一一湧現.那一刻我突然領悟到她們姊妹的感情,以及每個阿姨為什麼曾在我小時候都像媽媽般地照顧過我.

我們不只要生活的記憶,還需要歷史的紀錄.

我決定為家族建一個以影音圖像為主的部落格,並且招集各家族懂網路的親戚一起當寫手.這幾天翻出許多老照片,開始進行掃瞄.還有V8, DV一堆沒有整理的帶子等著剪輯.用Notebook摸索一陣子後,認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就是,我有買一台新電腦的藉口.為了讓這件事更有誘因,選了MacBook Pro.

天呀,我從來沒用過麥金塔系統,一直覺得是另一個領域.最近微軟要推出最新的作業系統,但看著現在這台越來越慢的Notebook,決定放手試試另一種電腦環境.好吧,我要用另一種電腦建立另一種主題的部落格.

有件事先打聲招呼:很抱歉我沒辦法和大家分享家族的主題,也很抱歉在短期間可能會影響到這裡的上稿,敬請包涵.

2009/10/17

Who will fight for your photo?

我們的高中發生過幾次女學生爭取穿褲子的「服裝權」事件.台灣校園普遍有校服的硬性規定,這類事情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立場.最近美國密西西比也發生類似事件,新聞鬧得還不小,當地的民權團體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of Mississippi已寫信給當事人的校長,要求10月23日給個交待,要不然就訴諸法庭.

主角是現年17歲的Ceara Sturgis,她從來不隱匿自己的拉子身份,在校園倒是相安無事.可是要為年鑑拍照時,學校規定男生穿tuxedos 領結西裝,女生穿晚禮服.Ceara是個運動健將,平常率性憤了,穿晚禮服渾身不對勁,決定要改穿tuxedos拍照.
Ceara質問,年鑑可以刊登學校的反串選美活動照片,為什麼不能刊登她領結穿西裝?她母親出面為女兒叫屈,說她根本沒有洋裝啊!

年鑑本來在9月底截稿,現在全部暫停.大家睜眼看著,這場風波該如何結束.

10/20後記:dress code
制服最大的功能是某個團體「對外」提供一致的形象.什麼樣的團體形象必須被一致化?一開始是像需要壯盛軍威嚇制對方的軍隊,展現權力或專業能力的警察和醫護人員.等到企業盛行CIS,為了提昇辨識度,公司行號讓制服有了更大市場.

制服總讓我有法西斯主義的感覺,引不起我的性幻想.因為人要反過來牽就制服的框框,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一樣的版型和顏色.於是這個團體的淘汰機制,就和制服有些若即若離的關係.胖到穿不下軍服?大概不用當兵了.以前要是女員工懷孕,在有些行業就代表沒有工作.

學生為什麼要穿制服?誰都看出來這些小朋友該是學生啊!我可以理解以前窮苦時代,制服減緩貧富差距.現在有些學校的制服規定根本沒有為家庭省錢的目的,還變成學校的財源之一.每年換,每季換,制服一套,運動服一套,還有各式各樣的配件.學校服裝費竟然可以高到好幾千元!有些學校的董事會成員就有學校制服廠商,就知道學生制服規定沒剩多少正當基礎.

支持制服的人,或是認為穿裙子才是女性標準衣著的人,完全不了解現代服裝設計師的厲害.80年代之前的褲裝設計是真的搞不清楚大部份女性要怎麼穿褲子才好看,穿起來就凸出一塊肚子.90年代以後,女性褲裝越來越好看,幹練的女主管更顯得神采奕奕.Jodie Foster穿褲裝上台領第二座奧斯卡.希拉蕊角逐民主黨總統提名期間也穿簡潔褲裝.

制服不再是表現形象質感的唯一選擇,重點不再是穿什麼,而是怎麼穿.大部份的學生都在惡搞身上的制服,那來的「對外」形象可言?學校沒有人真的花時間去教導學生穿著美學,如何兼顧
自己與周遭的感受,更別說去探討性別裝扮的意義.在這種情形下,學校賣制服,除了諉過之外,只是更坐擁學店之名.

2009/10/16

Sea Purple

義大利最近推出女同新片《Viola di mare》,英文片名為《Sea Purple》,於10月16日
在Rome Film Festival(羅馬影展)首映.

故事發生在19世紀某個西西里島,Angela愛上Saral,這樣的情事當時被視為醜聞,當然是備受折磨.不過Angela的母親巧妙安排,說服牧師改變Angela的出生證明,變成男性的Angelo,並且女扮男裝,佯裝傳統的異性戀婚姻.故事結果不得而知,目前網路上的資料相當有限.

電影改編自Giacomo Pilati的作品"Minchia di Re".據說作家是根據真實事件,或是民間流傳的野史來創作小說.

製作人Maria Grazia Cucinotta,以及導演Donatella Maiorca皆為女性.製作人還在片中客串一角.

2009/10/12

Ang Lee's Taking Woodstock

半個艾略特

電影改編劇本與原著之間永遠存在著緊張關係.理想的情況是,依據不同媒體的特質,各有勝出.但是《胡士托風波》的電影版與原著出現結構性的斷層,在我看來是項得不償失的決策.

故事發展不是從大歷史鳥瞰的角度出發,而是從小人物微觀.許多歷史事件交織成故事背景,提供角色行為動機.電影用電視新聞輕輕地點到國際戰爭,甚至是太空人登陸月球(美蘇登月競爭的結果).「胡士托音樂會」的初衷是反戰,原著並沒有太深的著墨,編劇新增退伍軍人比利一角,本意是為電影增添時代層次.可惜處理太單薄,他那上台一脫,有點不知如何的窘迫.

主角艾略特(原著中稱為利特)爭取「胡士托音樂會」的動力,在電影中被單純白描成拯救旅館的貸款危機.在原著中,他更大的動力前景是來自「石牆暴動」,因為Judy Garland (茱蒂嘉倫)之死,激發出不平的憤怒.

我不是不願意接受電影調整同志比例的安排,只是既然決定這樣處理,就不必讓「水電工」修好電唱機時,發現艾略特有收藏茱蒂嘉倫的唱片.這只是消費茱蒂嘉倫用以辨認同志的俗套,抽離了茱蒂嘉倫激發的力量.

老實說,如果艾略特只因孝心引入「胡士托音樂會」,最後發現媽媽有一大筆私房錢,他的出走只是感到背叛,談不上自我覺醒.原著中,艾略特從音樂會的人群中接觸到寬容的世界,讓他取得同志認同的自我合解,而不再受制於母親錙銖必較的天性,所以音樂會結束後,是個更自由的出走,絕不是電影結尾帶有陰影的家庭崩落.

電影中的同志情節,最好的一段大概是前半段,艾略特晚上在辦公室接到友人來電告知要搬到舊金山.清冷的色溫和遙遠的聲音,簡潔地交待出艾略特的困境.

「水電工」發現茱蒂嘉倫的唱片,是個俗套的笑話.不過,艾略特跑到籌備處找「水電工」時,攝影用了一堆分隔畫面,四周不斷有事情發生,但始終有一個鏡頭緊盯著他們,顯示某些小事情在大事件中默默進行.這段分隔畫面是個有趣的處理方式,比電影中其他分隔畫面的效果來得好.

電影在觸及大麻和迷幻藥是相當「謹慎」,總要補上教化功能.前一刻,艾略特父母誤食大麻而手舞足蹈,下一刻,亦因藥效發作揭露母親偷藏私房錢的醜陋.艾略特在小巴吃迷幻藥的三人行被輕輕帶過.倒是他看到演唱會的迷離鏡頭,真是令人歎為觀止的「宇宙奇景」.但是下個畫面,是藥效過後,艾略特走在滿地垃圾的公路,木然地踢開啤酒罐.

劇本中最好的部份都留給了Liev Schreiber飾演的易裝癖「薇瑪」,她綜合了原著中其他角色的菁華,再加上Liev Schreiber演來不愠不火,長腿又出奇得美麗,戲份不多卻令人叫好.只可惜像她這樣的角色,少了點.

講到這裡,我不得不提心中最大的遺憾.原著雖然是小人物的微觀,但是不乏精采的人物活躍紙上.電影的配角真得太單薄了,音樂會的群眾就像一層薄薄的背景.他們塞在公路上的車水馬龍,躲在草叢裡做愛,是大草原上的點點聚落.....在電影中,我們不知他們為何而來,懷抱什麼樣的理念?

我唯一喜歡的一場「背景」,是艾略特和父親、薇瑪,把不速之客趕到湖邊後,突然看到有些嬉皮在湖中一絲不掛悠然地洗身,鏡頭停在三個人在樹下的逆光剪影,遠望湖中一片模糊的人影.這段劇情留白,頗有慢慢吐納的韻味.

父母親的角色塑造讓我很惋惜.母親被改得不太可愛,尤其是劇本安排在音樂會期間就發現她偷藏私房錢,更是個落井下石.以致於父親回答他愛這個女人,沒看過原著的觀眾都覺得這個男人是不是瞎了眼?偷藏私房錢是音樂會之後的事,編劇卻將它提前發生.

電影末段,父親告訴艾略特,很慶幸參與這場音樂會,讓他重新活過來.接著便鼓勵他到外面發展(不要被母親牽絆住).這段父子合解,電影只說了一半.另外沒說的一半是父親接受艾略特的同志身份,並且祝福他....

原本只有音樂會是事件的遠景,焦點全在艾略特身上.電影版放棄了原著的同志底層,卻無法斷得乾乾淨淨,艾略特的同志身份併同音樂會的群眾全都淪為背景.說起來,我只看到了半個艾略特殘缺不全的身影.

2009/10/09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

今年金馬影展外片觀摩作品號稱並有13部同志相關影片(參見影展新聞稿).如果縮小範圍來看,《Lion’s Den(母子監獄)》、《The Fish Child(湖底的小王子)》,大陸譯成《寶寶魚》)已參加多次同志影展,是一般認定的女同影片.這兩部已在網路可當,但是如果你想感受畫質的效果,真的應該去看看大銀幕,尤其是《The Fish Child》.


另外配合伊莎貝雨蓓的作品專題,則挑了她幾部有關女女情誼的影片:《Coup de Foudre(我們之間)》、《La Cérémonie(儀式)》、《Villa Amalia(女人出走)》


後話:
以前年輕惾惾不懂事,拿到影展的票,居然是和我媽媽一起去看《我們之間》.她老人家竟批評片中女主角不守婦道,害我臉色一陣青一陣白.那時我真是搞不清自己媽媽的尺度,還給她實驗電影的票.她回來告訴我完全看不懂.後來我就學乖不能隨便買票和給票.

2009/10/08

Some explanations

改版前,我曾經想介紹為什麼部落格要配置那些內容.改版後,對照大家回饋的意見,有些我就從善如流,有些我就說說初衷吧.

風格:
不敢說是簡潔派,但是我真的很努力維持乾淨的色調.以前的橘色比較強烈(第一次上手沒經驗),widget僅量被改成黃色系.至於花花綠綠的貼紙被排除在外,因為我不想表達除了同志影視之外的任何態度和立場.不放廣告的原因.....我目前就是不想放.

現在版面風格比較沈穩,邊欄的顏色版改更粉淡低調.但為了避免調子太冷,我改掉原創者的灰藍,還是加了一些溫暖的黃紅元素.

時間與歷史:
為什麼要放Archive?就好像問我為什麼要寫舊片評論,而且發文日期放在過去?1973年之後的舊片,如果是專篇影評,我會把發文日期放在它發行的那一年.一開始那是我的念舊情懷,因為我第一次記得的年代,始自1973年.從時間序展開,可以看到那一年的動態(影片的和自己的):The Hunger在1983年推出,像一顆孤星;英國在1999年推出Bad Girls,掀起第一波的浪潮;2008年9月,發了瘋似地寫了一堆Lena Headey,因為我已有預感要生一場大病,生死不明,時間有限....

Archive是一個外顯的log,描繪我的腦袋在一段期間行進的方向和節奏.除了自己論述的"About"之外,Archive是我最直接的紀錄.當然,它是個很好的時間軸檢索工具--對某些不隨性的人而言.

主題,主題,主題
某些主題是我的意圖,某些主題是寫多了自然而然歸為一類.文章用了非常多的Tag,根本塞不進邊欄,所以我用了幾種方式呈現.

人工整理:例如最上方的「分類索引」,把全站最重要的系列都到列出來了.但有時更新不及,偶有遺漏.其實在「分類索引」之前,我已做過好幾個小索引,例如「女女片單」,「Jodie Foster」,「Lena Headey」等.如果你按下"Index"這個Tag,就會發現好幾篇.我在右上方的「熱鍵」放了三個歷來檢閱次數最多的小索引,免得Target User一下子找不到資料.

有時我會故意拉抬某些主題,例如「經典新評」.因為有些發文在歷史區,不提示一下就看不到了.

程式呈現:
「溫故知新」屬於隨性閱讀.Summary Cloud不是顯示本站的Tag,反而是顯示本站目前熱門文章中出現那些重要key word,你按了那些key word,可以去看看其他國家的讀者對這個key word檢索的熱度.以前我就發現,台灣是檢索Fingersmith的熱區.

地理區隔
我們有不少在國外的讀者,有些是華人,有些是看不懂中文的老外.放個地圖可以用來標示我所在的位置,但是行政上的區域圖感覺又太窄化.屬於自然的衛星圖比較貼近我的意思.Google Translate純是為了方便老外.我也不懂為什麼像阿拉伯文的網站要把刺青的介紹導到這裡;一位德國版主請我擷取Sugar Rush的英文字幕;還有個挪威網友複製幾十頁Sugar Rush的圖片.

網站聯結
我在最上方保留「友善聯結」,至於原來一長串推薦網站聯結,可能會用一塊「可攜帶式邊欄」widget來呈現.不過我得回去找以前做一半的作業.

還有什麼意見,我可以改善或補充說明呢?

2009/10/06

Modification

Orange's Review改版了!
我想了三天,決定換個現成三欄式的新版型.
顏色還是橘色,但是多了些暗色系,好像一下子變成熟穩重.一些配色我再慢慢調整.
主文空間放大一點,放YouTube時感覺較寬敞.
原先邊欄的資訊大部份都被保留下來,不過還要再調整.

告訴我,你覺得怎麼樣?
如果大家還是喜歡舊版,我有舊版備份,還是來得及改回來 :-) 

2009/10/01

Chloe:the remake of Nathalie

Atom Egoyan(艾騰伊格言)在9月13日加拿大多倫多影展推出最新作品《Chloe》.這部電影很反常的不是原創影片,而是重新詮釋法國女導演Anne Fontaine(安芳婷)2003年的作品《Nathalie》(愛上娜塔莉).我們曾經寫過一篇介紹

原本芬妮亞當的女醫生改由Julianne Moore(茱莉安摩爾)飾演;傑哈德巴狄厄所飾出軌丈夫由Liam Neeson(連恩尼遜)擔任;艾曼妞琵雅飾演的妓女這次由新秀Amanda Seyfried(艾曼黛席菲德)擔綱.

原來的法國版,芬妮亞當沈穩有風韻,即使知道老公偷腥,也沒有顯露強烈的情緒.艾曼妞琵雅剛出場有很濃的風塵味,慢慢地依照女醫生的要求被改型.

根據YouTube目前找得到的片段,在艾騰伊格言的版本,茱莉安摩爾的詮釋則多了一點棄婦的悲情.艾曼黛席菲德演的妓女,似乎高價多了,但一開始對女醫生稍嫌過於積極進取.



安芳婷聽到艾騰伊格言重新詮釋《愛上娜塔莉》的故事,樂見其成.他們兩人還互通過電話.她在這段訪問中提到她並不滿意《愛上娜塔莉》完成品,因為和三位演員沒有達成最好的共識.


不曉得艾騰伊格言的版本有何差異,但從IMDB已發出的短評顯示,茱莉安摩爾在戲中與艾曼黛席菲德有裸露的床戲,這確實與法國版截然不同.

目前在網路上的評論,我推薦這一篇:Sex but no spoilers,他引用"they are attracted to each other for reasons they don't understand. They're soothing each other but also torturing each other"形容二位女主角間的張力,讓我對這部片真是引領期盼.

艾曼黛席菲德自從演出《媽媽咪呀》的待嫁女兒,知名度突然大開,不再是《Mean Girls》裡沒有特色的小跟班.她在9月還有另一部青少年驚悚片同時推出:《Jennifer's Body》(辣的要命),當初所有的宣傳焦點全部集中在Megan Fox(梅根福克斯).可能是大美女宣傳過頭,美國票房不如預期,台灣原定於10月31日上映,片商突然觀望是不是要直接發行DVD算了.

根據AfterEllen的編輯看過後的感覺,電影沒有想像得糟,梅根福克斯與艾曼黛席菲德在片中的相吻,與女女的弦外之音比預期中處理得好.最後她們一致讚美艾曼黛席菲德表現最傑出,搶光丰彩.她們的美言並不能打動我看《辣的要命》,但我絕對會期盼艾曼黛席菲德在《Chloe》的表現.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