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Acto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cto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6/14

東尼獎的開場表演與櫃內櫃外

2017年東尼獎頒獎典禮很意外地由Kevin Spacey(凱文史貝西)主持。為了拉抬頒獎典禮的收視率,就像他為了《紙牌屋》的收視率,不介意利用自己的性傾向當作賣點。這好像是最近幾年流行的策略,演藝人員透過戲劇的方式講久了,大家見怪不怪,最後出櫃的衝擊力越來越小。

2017/06/08

紙牌屋的權力和無性別春藥

在病房空閒中看完紙牌屋第五季有感。


Kevin Spacey(凱文・史貝西)的同志疑雲始終不斷,早年最知名的媒體曝光是Esquire (君子雜誌)於1997年10月,以封面標題: "Kevin Spacey Has a Secret"引起騷動。文章裡「我媽聽別人說⋯⋯」單薄的消息來源,譁眾取寵成份居多。

2015/01/14

從櫃中的Montgomery到櫃外的Matt

與Mark Ruffalo飾演同志伴侶
2015年金球獎得獎名單堪稱是最具多元性別意義的一年。

HBO推出電視電影《The Normal Heart》(血熱之心),Matt Bomer(麥特波莫)在劇中原本是80年代年輕俊美的同志。卻因AIDS而逐漸形銷骨毀。他的高難度演出獲得迷你影集類最佳男配角。

2014/12/20

Celebrity endorsement for good causes

Andrew Garfield在美國演出蜘蛛人而成名,但他在我心中一直是Sugar Rush第一季裡被一對同志爸爸撫養長大的大男孩。他有點傻氣,但至少善解人心。


2014/12/15

Michael, an Ex-Gay Friend

片中的Franco and Quinto

同志導演Gus van Sant(葛斯范桑)並非單以同志主題影片知名,他針對主流市場的劇情片也很叫好叫座。最近由他監製,而非執導的影片《I am Michael》,還沒正式推出便引起同志圈內狐疑的聲浪,因為電影根據真人真事改編。主人翁是Michael Glatze,年輕時和男友創立同志雜誌協助青少年同志,但是他後來180度大轉彎變成基督徒,聲稱上帝讓他改為異性戀,並且娶妻進入婚姻體制。

2014/08/12

The death of the clown is even sadder

回顧Robin Williams的作品,發現真是看了不少部,包含一些劇本很糟糕的喜劇片。但是我從來不覺得他「只」是個喜劇演員。除了《早安越南》,他令我印象最深的作品,通常不是歡笑的片段。

他有三部影片和同志社群結緣:

《The World According to Garp》(蓋普眼中的世界,1982),片中Garp(Robin Williams飾)與John Lithgow飾演變性人,二個角色非常友好。


《The Birdcage》(鳥籠,1996),Robin Williams的角色對同志伴侶訴情:你在那裡,家就在那裡。


我們尚無緣見到《Boulevard》(2014)上映。他是個結婚多年的好丈夫,人到晚年益發覺得有面對自己性傾向的壓力。他在路上招來一個年輕男子,付錢請對方陪他說話,幫自己澄清思緒。

2014/04/27

Kevin Spacey and Richard III

有人說Kevin Spacey(凱文史貝西)的同志身份是公開的秘密,但是真相如何都得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凱文史貝西趁著《紙牌屋》的熱潮,在全球劇場演出舞台劇 Richard III(理查三世,演出地點包含香港。最近他將舞台劇的幕後故事拍成紀錄影片《Now: In the Wings on a World Stage 此時:在世界舞臺的幕後》:5月2日可以在線上付費下載



我對理查三世的印象始自Neil Simon在1977年的電影《Th Goodbye Girl 再見女郎》。男主角Richard Dreyfuss飾演舞台劇演員,一心想用古典手法詮釋莎士比亞筆下跛腳與駝背的野心份子(*很奇怪,跛腳在西方文學一直暗喻心術不正),可是劇場導演希望呈現理查三世的同志身份,讓Richard Dreyfuss非常困擾。那是1977年,他的困擾可以理解。請見劇場導演和演員討論的視頻:Th Goodbye Girl - Don't Give Me Bette Midler

2013/05/29

Hitchcock's Queer Eyes:Ivor Novello


這次的「酷」元素,不是電影,而是演員本身。

Ivor Novello (1893 ~1951)多才多藝,他最知名的成就是作曲家,在一次大戰創作許多廣受歡迎的歌曲。他去世後由British Academy of Songwriters, Composers and Authors (BASCA英國作曲家協會)成立Ivor Novello Awards(英國作曲家協會音樂獎)為各種音樂類型,不論是古典還是流行,表揚傑出的音樂作品和創作人。

晚年面貌
除了音樂事業,他在20年代中期是英國電影界排名第二的俊美男演員,是英國用來抗衡Valentino范倫鐵諾的本土品牌。一開始是法國人在1919年找他拍片,合作的女演員讚美他"one of extreme beauty",後來製片的最大困擾是找不到和他一樣俊美的演員來對戲 "The problem was to find someone as beautiful as Ivor to play opposite him,"。

Ivor Novello
年輕時造型
但以現代的美學眼光來看當時的男演員,真覺得每個人都白晢瘦弱,過於陰柔美。而Novello銀幕表現還特別具有消極的性格,但是女性觀眾最愛看他演受盡折磨的年輕人。有人把原因歸咎於他是同志。

他的性傾向在當時是公開的秘密 "(he) never, on or off the set, especially shy about his homosexual life",20年代的環境對同志不至於風聲鶴唳,讓他能擴展事業觸角,甚至涉足編劇。

他演出希區考克兩部作品《Downhill》(1927)、《The Lodger》(1926)。他的明星光環壓過才剛起步的希區考克,他是《Downhill》的共同編劇之一,他對角色的主張強過導演,他的共同編劇記載:"I have endeavoured to preserve the hero's character, If he [Roddy Berwick 片中男主角] is to marry a clean girl, we must keep him as clean as possible. He can be foolish and quixotic but not unmanly."

2013/05/01

Something gay about Alec Baldwin

看看現在中年發福的Alec Baldwin (亞歷鮑德溫),很難想像他和同志一詞有什麼淵源?如果不是因為《30 Rock》重新走紅,多數年輕人可能只會想到他曾是個會打老婆的異性戀男子.

前一陣子看到《Rock of Ages 搖滾時代》,他在片中蓄長髮,飾演Live House的老闆,和Russell Brand(歌手Katy Perry的前夫) 飾演的角色有段男男戀,而且還有大方相吻的鏡頭.老實說,我一定都不訝異亞歷鮑德溫會演出男男的情節.


亞歷鮑德溫年輕時是個美男子,因為胸毛特別濃密,幾乎每部影片都要展示他的人體奇觀,不是泡游泳池就是泡浴缸,他的電影好像會特別滿足女性(?)觀眾的眼福.因為他太帥了,我一直懷疑只有男同志才有這等俊美,以前看他的作品老是疑神疑鬼.

2009/12/03

Dirk Bogarde

Dirk Bogarde 狄鮑嘉(1921年3月28日 –1999年5月8日)

今年金馬影展最大的收穫是看到《Victim 受害者》(1961).之前研究紀錄片《The Celluloid Closet》(電影中的同志/賽璐珞的衣櫥),還在考慮是不是要到Amazon買回DVD.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狄鮑嘉壯年時的丰采,真是值回票價.

關於狄鮑嘉的詳細介紹,網友spondee把Wikipedia的內容全部譯成中文,發表在豆瓣上:「英國傳奇演員Dirk Bogarde

狄鮑嘉演過兩次男男角色,除了《受害者》,另一部較為耳熟能詳的是《Death in Venice 魂斷威尼斯》(1971).不過他在受訪時曾辯解,主角並不是同志,而是對青春與美的眷戀。他還不忘補充一句,「我沒辦法再演第二次(同志角色)」。

他的親友後來證實他私底下是同志,雖然狄鮑嘉生前堅不漏口風,但從不否認和經紀人Anthony Forwood共同生活.相較於他在《受害者》的理直氣壯,現代人難免感慨台上台下不一致.可是,他是演員,不是烈士.如果他當年出櫃斷送演藝事業,後人就無從知曉他在後半生銳變為傑出演員.

回頭看他有些電影角色,越看越覺得充滿camp的味道.例如《The Singer Not the Song》(1961),他身形修長,穿著有點貼身的黑上衣,黑皮褲,展現西部片非常少見的陰柔性感.《The Servant》(1963)裡的主僕關係,是只差一步沒講出來的男男曖昧.

YouTube有二部關於他生平的紀錄片,其中Arena-The Private Dirk Bogarde收錄不少珍貴的居家影片.紀錄片一開始就說道,狄鮑嘉在80年代焚毀許多個人紀錄,例如他在戰時的日記....不過還有些資料幸運地保存下來.

關於他和Forwood將近半個世紀的伴侶關係,居家影片和照片裡可以明顯看出.居家影片大部份由Forwood拍攝,鏡頭下,年輕的狄鮑嘉微笑地捧起鮮花、在游泳池戲水、在海濱盪鞦韆、在陽台上餵鴿子....狄鮑嘉不是職業性地對著攝影機作態,而是對著凝視的人回應.令人感到強烈的情感串聯在他與拍攝者之間,我們變成了偷窺者.

Forwood本來也是一位演員,他認識狄鮑嘉後,變成專職的經紀人.Forwood曾經結婚,育有一子,但在小孩兩歲時離婚,從此未再結婚.兩人在60年代末從英國移居到法國普羅旺斯,共同生活了17年,直到Forwood為了治療癌症回到英國。狄鮑嘉在法國還開展其他事業,著手寫起小說和自傳.

狄鮑嘉與Forwood的伴侶關係並非一帆風順.狄鮑嘉第一次到好萊塢,演出鋼琴大師李斯特生平的《Song Without End 一曲相思情未了》(1960).電影劇本不佳,市場反應平平,他從此不再踏足好萊塢.但是他們在好萊塢期間,可能動過Lavender marriage「政治婚姻」的念頭,效法其他好萊塢明星的做法,以隱藏自己的性傾向.

很多文章提到他曾經愛過《一曲相思情未了》同片的法國女星Capucine(卡波辛,1928~1990)但向她求婚未果,卻始終保持友好關係.

我對狄鮑嘉的動機存疑.因為在居家影片中,他與卡波辛卿卿我我的畫面,看起來像Forwood操刀,應該是出於經紀人的考量.愛情的成份不濃.還好狄鮑嘉除了鬧過幾次誹聞,倒是終生未娶,沒有傷到無辜第三者.

    卡波辛被謠傳是對女人多愛一點的雙性戀.她在1962年演出《Walk on the Wild Side 神女生涯原是夢》是研究60年代女同重要片單之一,美國主流影片第一次碰觸到女同議題.片中飾演氣勢凌人的女房東Barbara Stanwyck(芭拉史坦葳),被視為第一位扮演女同的大明星.卡波辛則飾演被芭拉史坦葳欺壓的小女人. 芭拉史坦葳本人的女女傳言更是甚囂塵上,她的兩任婚姻都被傳為Lavender marriage,她的第二位丈夫是英俊小生Robert Taylor(勞勃泰勒),難怪大家生疑.芭拉史坦葳晚年最為大家熟悉的角色是《The Thorn Birds刺鳥》(1983)暗戀年輕神父的富太太.巧的是,當年飾演年輕神父的Richard Chamberlain李察張伯倫在2003年的自傳Shattered Love出櫃.

狄鮑嘉一直保持不錯的體態,但凡人無法阻止生命的流逝,紀錄片最後出現他中風後口齒不清的錄音.再加上紀錄片以《魂斷威尼斯》憂鬱的配樂貫穿全片,直讓人不甚唏噓.所謂對青春與美的眷戀,其實是普世共同的遺憾.

狄鮑嘉在《受害者》是位風度翩翩,事業有成的已婚律師Melville Farr.電影一開始,年輕男子Barrett不斷打電話找Farr,他刻意冷處理.沒多久Barrett走投無路,因侵佔公款被警方逮捕,卻選擇在獄中上吊自盡.

由於當時英國法律仍視同性戀為犯罪行為,原來Barrett是因同性戀罪嫌被勒索,他為了保護Farr的名聲,自己扛下來,以侵佔公款來支付贖款.其實,Farr與Barrett只是精神外遇,根本沒有「犯行」.Farr感慨Barrett為了保護他而犧牲,更痛恨這樣的法律反而成為惡人勒索的工具,決定挺身糾出不法--即使是玉石俱焚,斷送自己的大好前程.

他尋訪多位受客者去追查幕後的黑手,龐大而無助的同志地下世界,一個接著一個顯現出來.例如胖胖的理髮店老闆;年輕怕事的汽車銷售員;表面風光的舞台劇演員;中年殷實的書店小老闆....不同樣貌的同志群像.

Farr與警方合作,在繳付贖款時追蹤到是書店中年女職員和一位年輕男子同夥,將犯案者繩之以法.沒有美式傳統的光明結局,Farr最後將被勒索的照片丟進火爐中,暗喻他的事業與家庭隨之煙飛灰滅.

電影不一定提供所有同志正面形象,但很先進地斥責所有恐同症的角色.例如年輕的警員認為同志就是違法行為,冷不防被老警官揶揄,這種清教徒思想在以前宗教迫害時代也是不見容於當時法令.

不論是就研究演技的角度,還是同志影片的角度,提到《受害者》,一定會提到狄鮑嘉充滿張力的台詞:"I stopped seeing him because I wanted him, do you understand because I wanted him!"

在那個年代,從沒有主流明星在銀幕上直接而大膽地道出同志情慾.半個世紀快過去了,同志的社會環境漸漸改善,我們或許不再缺乏同志角色,但是有足夠優秀的同志角色嗎?

2009/09/12

Colin Firth's forth gay character

柯林弗斯在同志時裝設計師Tom Ford跨界指導的影片<A Single Man>第四度演出同志角色.另外,在<Imagine Me and You>裡飾演好好先生的Matthew Goode,也在本片演出同志,這可是他第二次演出男男相關的角色了.


我很難得介紹男演員所飾演的同志角色,柯林弗斯算是第一位讓我破例用了不少篇幅.請參見:
  • Colin Firth的男男作品:包含<Apartment Zero零號公寓(1989)>、<Where the Truth Lies 赤裸真相(2005)>.雖然<St. Trinian's 新烏龍女校(2007)>不算在內,但是它的酷兒味道,絕不在二片之下.

  • Mamma Mia, ABBA and queer culture:談<媽媽咪呀>,ABBA與同志文化的關聯.當然,柯林弗斯在本片扮演同志.

2008/09/16

Pierce Brosnan in The Matador

為什麼在這裡要談到Pierce Brosnan(皮爾斯布洛南)?之前介紹<媽媽咪呀>,談到片中有那些演員演過酷兒角色,我很驚訝S.M.哥哥提到這位前007男星曾在<The Matador 肝膽相照(2005)>飾演雙性戀殺手.

不過,我找了一下相關資料,雙性戀的成份真的太單薄了!在AfterElton的報導:How The Matador's Bisexual Hit Man Missed the Gay Target,原來的劇本確實很具體地描繪殺手的同性傾向,但是皮爾斯布洛南擔心電影分級影響到票房,大量漂白同性傾向,在片中只保留一句暗示性的台詞:"Margaritas always taste better in Mexico. Margaritas and c**k. 在墨西哥,瑪格莉特硬是比較可口。瑪格莉特和陽具" 有人認為這暗示殺手在墨西哥有招男妓.....

既然皮爾斯布洛南不想破壞他的異性戀形象,就不必太勉強.倒是他願意去呈現不完美的形象,這一點就獲得不少鼓勵.看看預告中的老氣和凸肚.唉,歲月確實會刻劃智慧的痕跡:

2008/09/13

Colin Firth

根據S.M.與chaospo熱心貢獻,決定同場加映,進一步補充<媽媽咪呀>男演員演過的酷兒角色.

Colin Firth 柯林弗斯
除了<媽媽咪呀>,柯林弗斯的酷兒角色還包括<Apartment Zero零號公寓(1989)>、<Where the Truth Lies 赤裸真相(2005)>.雖然<St. Trinian's 新烏龍女校(2007)>不算在內,但是它的酷兒味道,絕不在二片之下.

<Apartment Zero零號公寓>

它沒有直接表現主角的同志傾向,卻將同志情慾披覆在許多暗示下悶騷到極點.故事發生在阿根廷布宜諾斯.Adrian LeDuc (Colin Firth飾)是位曾在英國受教育的阿根廷人,故意藉著英式口音來區隔自己與鄰居的身份差異.他是一家戲院年輕拘謹的小開,那家戲院專門放映經典老片,有時租給「公義團體」,讓他們從過去政府的資料片中找尋當年迫害人民的幫凶.
    在Amazon有位網友為本片註解:"Argentina has been called a "country of Spanish-speaking Italians who live in French houses and want to be English." This is even more so in the capital of Buenos Aires. A city with an identity crisis, and a people uncertain about the future and haunted by a past of corruption and terror.阿根廷人被稱為講西班牙文的義大利人,住在法國式的房子,卻想當英國人.這情形在首都布宜諾斯更為明顯.市民有著身份認同危機,對未來不充滿不確定,卻飽受腐敗及迫害的往事所苦.

由於母親生病,他需要額外的現金,便打算分租公寓.他的公寓號碼其實是10號,但因"1"脫落,只留"0"在門上,成為最具暗示性的片名.上門分租的房客是Jack Carney (Hart Bochner飾),一位自稱來自美國,典型濃眉大眼的帥哥.兩人很快情投意合,哦不,是志同道合.他們常在一起玩猜電影的遊戲,公寓掛著許多明星照片.往往Adrian喜歡的演員都是傳說中的同志/雙性戀,如James Dean(詹姆士狄恩)及Montgomery Clift.

Jack的魅力四射,很快便搭上鄰居婦人,甚至電影暗示他已和別的男人有一腿.但是Jack的身份被「公義」人士Claudia發現.Jack想要走避,勾引一位男同,殺害他以取得對方的護照.

Adrian既害怕Jack的身份,又害怕他會離開.Adrian對Jack有一句台詞,常被男同志提起:"I have to look at you and be sure. If that's a mask you're wearing, take it off now, or leave it on forever." 「面具」一語雙關到男同的身份與恐怕份子的身份.

Jack又殺害了Claudi,並說服Adrian協助棄屍,計劃一起逃亡到加州.....但到最後,Adrian改變心意,在混亂中槍殺了Jack.影片的尾聲,Adrian仍留在原處經營戲院,鄰居都以為Jack已回到加州.只不過,Arian不再穿著西裝領帶,改穿Jack風格的率性夾克.餐桌上放著一個空杯,彷彿Jack從未曾離去......

建議參考這一篇富於感情的觀影心得:「零號殺手」.下面這段影迷自製MV非常特別,他不是剪輯影片,而是全部擷取靜照,配上馬友友演奏的探戈曲目,精確地抓住柯林弗斯的演出,片中細微的同志暗示,並突顯阿根廷獨特的氛圍:
<Where The Truth Lies 赤裸真相> 加拿大名導Atom Egoya(艾騰伊格言)的作品都有個秘密,觀眾隨著影片,透過前後時空交錯,逐步揭開答案.但是重點永遠不在結果,而在過程:常常令人訝異、道德兩難的人性處境. Lanny(Kevin Bacon 凱文貝肯飾)與Vince(柯林佛斯飾)是50年代紅極一時的秀場搭擋,因為旅館浴缸出現女屍,因而事業中斷,銷聲匿跡.Karen(Alison Lohman飾)小時候曾經受到他們的救助,成為女記者後,出於崇拜,想要出版他們的故事. 原來,兇案並不是他們下手,但是他們文過是非的手段也非善類.凱文貝肯有他一貫開放的演出,他是最勇於挑戰酷兒角色的好萊塢男星,雖然大多是負面的角色:<JFK 誰殺了JFK (1991)>、<Sleepers 豪情四兄弟(1996)>、<Wild Things 野東西(1998)>.但真正算得上突破演出的人應該是柯林佛斯.看慣他的壓抑表演,突然見到他寬衣解帶,讓我大吃一驚.下面這段預告,號稱是R級尺度: 電影的案外案是Vince對Lanny的同志情感,解釋Vince的奉獻:在舞台上彰顯Lanny的活力與風趣(Lanny說:像男人與女人的搭配);私底下為Lanny受到猶太歧視,痛扁惡客.只有在藥物、酒精、慾望的掩護下,Vince才能在二男一女三人行的機會,藉機親近他最愛的夥伴. 但是同性感情在50年代是洪水猛獸,不論倆人肉體進展到什麼程度,Lanny都要對Vince再三強調他們的關係:" Get the fuck off me! We don't fuck, Vince! We're buddies, we're pals, we're partners, we're a duo. We love each other, but we don't fuck! We're fucking stars. We can-- we can travel together. We can hang out together. We can live together, but we can't be queers!" Vince認為同性/雙性感情是洪水猛獸,他便如法炮製要脅女記者,拍攝她用藥後的女女情慾照片. 影片中有些男男女女情慾場面,當時在美國電檢分級時遭到特別對待.後來有一部紀錄片 <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2006)>探討美國電檢分級的公平性,認為他們對酷兒影片有差別待遇,其中便舉出<赤裸真相>個案說明.以下便是紀錄片中的片段,便有一部份Lanny,Vince的爭議場面: 參考影評:安靜地,流動著:This Film Is Not Yet Rated 特別收錄  <St. Trinian's 新烏龍女校> 我實在忍不住要提到這部低俗、惡搞、邪趣的英國喜劇(參見土豆網視頻).仔細一看,裡頭充滿同志趣味.事實上,柯林弗斯在片中並不算是酷兒角色,而是與Rupert Everett再續前緣,哦不,再度銀幕合作啦. Rupert Everett一人飾兩角,分別為Fritton姊弟,一是反串女校長卡蜜拉,另一是壞心的男同Carnaby,想賣掉學校蓋建旅館.女校長的治校理念很異類("男生才是恐怖份子,女生是自由戰士"),校風離經判道,學生不是像搖滾龐克妹,就是一肚子惡女心腸,連老師都像黑道角色.女校長造型亦不甘示弱,有一段還穿著皇后裝,真正"Queen"啊.柯林弗斯則是正經八百的教育部長Geoffrey Thwaites,一心想用治獄的方法整頓這所學校. 原來女校長與教育部長在大學曾是戀人,兩人在片中第一次見面(21分左右),貓王情歌為襯底配樂,女校長意有所感:"Another time",教育部長接口:"Another country".這是男同文化的Inside Joke,因為兩人第一次合作就是拍攝<Another Country 他鄉異國>.Rupert Everett這次以反串身份,真的撲倒了柯林弗斯.下面這段影迷自製MV,就是擷取兩人在片中的段落(柯林弗斯和Rupert Everett親自演唱): 當然,片中也回收利用柯林弗斯的作品,例如<Pride and Prejudice> 1995的電視影集.女校長的寵物喚作達西先生.在兩校曲棍球賽後,柯林弗斯一手拿外套,白襯衫濕透走來的樣子是源自他在影集的經典鏡頭.學生為了解決學校的經濟危機,意想天開要竊取名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源自柯林弗斯曾主演的<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2003)>. 那一幕女校長望著教育部長穿著濕襯衫走來,幕後配樂是Remi Nicole版本的Teenage Kicks: Remi Nicole的女聲版本,把歌詞改成對男孩的渴望,用在Rupert Everett(女校長)對柯林弗斯(教育部長),還是很有同志的味道.不過,這首歌最有同志味道的運用方式是<Sugar Rush>採用Nouvelle Vague 的女聲版本,歌詞是對女孩的渴望(歌詞請見Sugar Rush S1E01):
<St. Trinian's>的女同樂趣也不少,例如:
■<Imagine Me and You>的Lena Headey也在片中出現,飾演古板的英文老師 Miss Dickinson;
■<Tipping The Velvet>飾演富婆的Anna Chancellor,在片中客串另一所學校的老師Miss Bagstock;
■<Lost and Delirious>、<Once and Again>、<The O.C.>的Mischa Barton友情演出學校前一任的大姊頭JJ French.

最後,再提到已出櫃的男演員Stephen Fry.他不但在<Wilde (1997)>演過Oscar Wilde,本人也是益智問答節目的主持人.片中找他演出益智問答競賽的主持人,也是對他作品致意的方式.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