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Affinity Review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ffinity Review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10/17

Affinity and the Adaption (6)

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6)

Selina從黑牢釋放出來之後,Margaret再回監獄之路困難重重.原著裡Margaret費盡心機,硬撐著病體,瞞著母親偷偷返回監獄,還要與獄中的每一位管理員爭辯.....一路過關斬將才能見得一面.

Selina說服Margaret協助逃獄的一席對話,令我完全心碎.尤其是每看一次,便覺心痛更甚以往:預知命運而無力回天!

Lang:讀Affinity的時候,剛讀完幾乎個個都有胸口中拳的感受,我覺得這是這書的好處。一個耳光搧過來,完全沒有迴旋的餘地。Margaret能夠如何?不捨命一搏就是在寂寞空房裏,忍氣吞聲,萎頓老死。

第八次獄訪:提議逃獄
原著裡,這是故事急轉直下的關鍵,Margaret與Selina的互動,隨著逃獄的議題,出現幾度分合的掙扎.

一開始見面,兩人相擁慰問Selina關入黑牢的委曲;後來Selina抽手,擔心被獄卒發現會受到處罰;當Selina開始點明不願分離的情愫,Margaret受不了實情,頻頻要求小心,要對方保持距離,反而促使Selina趨前抓住Margaret.接著Selina一席話,滔滔陳述逃獄的必要性,Margaret無法承受,一度離開囚室逃避話題.臨到監獄大門之前, 卻覺得再也沒有辦法如此忍受四年,於是回頭接受了提議.

電影版精簡許多情節,但綜歸Selina的論述具有以下四個重點:

  • 這所有的一切,不過是讓你我相遇,你是我靈魂之契,你我靈魂本是共生,卻被俗世分爲兩半,直至合二爲一,方可獲得安寧」
    • "Affinity"的概念是書中Selina最重要的論點,她並不是以「愛情」來詮釋,而是拉高層次到尋求完整靈魂的必然性和終極使命:

      "We are the same, you and I. We have been cut, two halves, from the same piece of shining matter. Oh, I could say, I love you--that is a simple thing to say, the sort of thing your sister might say to her husband. I could say that in a prison letter, four times a year. But my spirit does not love yours--it is entiwined with it. Our flesh does not love: our flesh is the same, and longs to leap to itself. It must do that, or wither! You are like me....."

      由於它的必然性,是否因此提供Selina道德上的出口,就算Margaret為了「結合靈魂」而犧牲自己,Selina也沒有良心的負擔?好像Selina每次說起"my affinity",彷彿是指那個隨時用來服務主人生命的複製人.
  • 「難道你想在自己的監獄裏呆一輩子嗎?」
    • 電影版簡化了這句的上下文.在原著,這還搭配著一個情境,就是Margaret不准繼續進行獄訪(其實已被母親禁止了),被限制在家中的牢籠中.這是她最大的痛處和動機來源:無法忍受四年見不到Selina.

      Lang:類似緣由也在FS的裏Rivers的說辭裏出現。可見自由/衝破樊籬,是殺手鐧。
  • 「你以為我會像她一樣?給了你愛,卻和你弟弟結婚」
    • 我認為這是Selina論點的詭詐之處.她既然不願以愛情來界定與Selina-Margaret的關係,為什要去比較Helen-Margaret感情模式,認為自己較Helen更珍視Margaret?兩者出發點完全不同.
      Lang:書中卻正是這一句,一擊即中Margaret的心,使她轟然潰防。Selina用這一著,是狡詐,也是號准了Margaret的命脈,她最柔弱的地方就是Helen(先暫時忘掉電視裏那個人,請自行想象一個),一說Helen,Margaret就完全無力回擊。並且最可悲的是,Margaret還以爲這是她保守得最嚴的秘密。唉,只要有人,這世上哪還有什麼秘密!耳邊忽然飄過羅大佑,“在這批評鬥爭的世界裏,每個人都要學會保護自己”...

  • 「無論你在何地,我都會和你在一起,你再也不會孤獨,我們再不會分開」
    • 如果Selina從頭到尾堅持Affinity的論點,我可能還會尊重她的專業堅持.但是這一句話像哄人的廉價謊言.原著在這次會面並沒有出現這句說法.倒是在1875/01/06那次會面,Selina安撫Margaret說了一句更露骨的謊言:

      "....You must wait a little. Soon you will have me. And then---well, you may keep me close then, close as you like."
      Lang:這句話說得真廉,如果不是Margaret已經昏了頭,這樣的語言何嘗聽得入大小姐的耳?
    再三回顧

    Margaret當下無法承受這個犯罪念頭,急著扣門離開.Selina在後面呼喊:"Don't forsake me 不要抛棄我!" 鏡頭中,Margaret在門口回頭一看,這一回頭就減了意志力.

    到了監獄大門,眼看光明在外,Margaret的心頭思緒卻越積越多.經此一別,還能心歸何處?轉頭一路回奔Selina,朝向最後的命運.門外一線生機頓時消逝.


    Margaret在小小的窗口上氣不接下氣呼喚 (Anna Madeley令人心碎的演出):「我做,我跟你走,我愛你,我不會抛棄你,告訴我怎麽做,我就會去做」

    「我愛你」三字何其沈重啊.不只是電影版如此表白,原著同樣一字不差.但想想在Fingersmith原著,Sarah Waters根本捨不得讓Maud脫口而出.然而在The Night Watch,每一句「我愛你」都是違心之論.「我愛你」不就是華老師天大的反諷嗎?

    Lang:誰先說出我愛你,誰就輸了。我有理由相信Margaret說的是真話,Margaret是三部曲中,最純粹,最信愛,最將身外物(她生來富貴)置之不顧的人,結果就是這般不堪。看來華老師並不相信純粹的愛情。

    Margaret的犯罪成就感

    原著中,Margaret籌備逃獄的過程是小心冀冀地喜悅,但是電影版採取不同的策略,賦予她更大的力量,加強驚險刺激,讓她不時浮現犯罪成功的笑容.後來我認同電影版的心理轉變,因為編劇要開始累積出Margaret的主控權,才能鋪陳後來Margaret要求看著Selina寬衣,接著進一步採取行動.

    以取得匯票為例.原著中,弟弟是自願先在匯票上背書再交給Margaret,只叮囑小心保管.電影版,Margaret卻要用偷取的方式,而且仿冒弟弟的簽名.

    這一段的改編讓<Fingersmith>的觀眾似曾相識.把紙張撥落到地上,不就是Maud的招牌動作嗎?Sue在瘋人院時被要求簽上Maud的名字,同樣是模仿簽名,冒用身份的情節.

    我很喜歡看Anna Madeley在表情上的細膩掌握.電影版,她大膽抗拒母親的命令,不願同行拜訪親友.她生氣地轉身關上門,激動之餘,也為自己的表現感到有些驚喜.

    Anna Madeley的經典微笑,表演難度真是太高了,她卻可以收放自如地連續演出好幾段.

    Lang:會長此言有理。

    當Margaret狂喜地為Selina完成治裝,走出店門下樓,向一位陌生路人微笑,然後倆人錯身而過.那位路人便是Sarah Waters客串演出. 華老師這次的角色特別有意思.不像她在<Tippint The Velvet>只是劇院的觀眾,在<Fingersmith>是單純的僕人,在開演前點題.她在此處像是袖手旁觀的命運之神,是故事的造物者,出現在自已無辜角色的身旁.

    Lang:真是SW麽?我還真沒看出來,回去再看。(有圖為證!)

    版本差異:DVD接下來40秒的片段並沒有出現在之前網路流傳版本.

    Margaret與路人錯身而過,接著迎面碰上Helen.起先她意圖躲避,但被Helen纏住要求一起去購物,Margaret索性掙開Helen,表明沒有時間.臨去前,她向Helen道再見--走出過去的歷史.

    Lang:我有看見這一段,亦明白你的意思,但說實話我覺得剪掉並不可惜,因為,那位演Helen的演員演戲之做作,簡直目不忍睹。

    在籌備逃獄的過程中,Margaret完全沈浸在自己的愛情幻想.想像著空氣中真有一道看不見的心索連結著彼此.此時Selina更加保持距離,外在的壓抑反而加強了Margaret慾望的反差.很多讀者都對1874/12/21日記印象深刻,她提到那種既要忍辱負重,又要「隔靴搔癢」的小小滿足:
      "I did not take Selina's hand to-day. She will not let me take her hand now, in case a matron passes and sees. But I sat as we talked, and she stood very near me, and I placed my foot against her own--my own stern shoe against her sterner prison boot. And our skirts of linsey and of silk we raised a little then-- just a little, just enough so that the leather might kiss."
    電影版完全放棄這一回事,編劇要情緒的出口.

    第九次獄訪:逃獄前夕

    我曾在前面某篇留言中透露,對Margaret其中一款戲服流鼻血.....這襲黑衣除了胸口略開之外,其實以當時仕女服飾標準,並無過火之處.但是她加上扣領小披肩,反而欲蓋彌彰,頓時讓焦點集中在她微微起伏的白皙胸部上.我不知道Selina駐足在她胸口時作何感想,我可是目瞪口呆!

    Lang:原來你鼻血的是這一款。我倒還沒覺得怎麼。劇中Margaret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兩款服裝,一是去偷看頭髮那天的衣服,深色質地有繡花暗紋,嚴絲合縫扣到領口,收腰窄袖,裁剪合體,配了一支銀色襟針,克己復禮之下發散著美麗。另一款是她欣喜地去女裝店採辦衣服,少有地穿了一件亮色的裙子,披著淺米色的絲圍巾,昂首挺胸,愉快得耀眼。這兩款服裝的代表的心情是那麼不同,卻同樣具有誘惑力。看來queer(此處用其原意:怪異)的我比較傾向於外表嚴肅,內心火熱的,我寧願他們遮著,不願看他們露出來。

    Selina後來拉起Margaret的衣袖,對她手臂吹氣,Margaret一付快要承受不起的神情.我曾經很邪念地想像,如果Selina是對著她胸口吹氣.....嗯,這是fanfiction的範圍了.

    原來,我之前戀物癖發作所掛念的黑絲絨項鍊,並沒有消失,而是轉換成同樣邪惡的黑色扣領小披肩.

    Lang:這是我認識的Orange嗎?沒想到,你好...邪惡! :D那不是fanfiction,那是fantasy。(我...我也有七情六慾啊!)

    原著中,Margaret比平常獄訪時程晚些,所以遇上犯人寬衣就寢的時刻.Margaret一直都很壓抑,卻在此時鼓起勇氣要求Selina就在她面前寬衣.

    這是她少見地掌握主控權.電影版,Margaret的表情隱入半黑的陰影中,暗示這一個舉動的黑暗動機.我幾乎能聽到她強烈的心跳.

    你怎能責怪Margaret享受犯罪的成就感後,還能安份守己?她趨前安慰Selina,順便接收這個天外飛來的一吻.電影版除了新增這個吻,還加入Selina泣訴對不起.想想這樣的安排不失為精巧,觀眾同時感受Margaret享受甜美的回饋,再混合著Selina苦澀的半告解.

    Lang:說到這裡,我更喜歡書裡的「肩上的淚」 。Selina伏在Margaret肩頸間,沉默不語,其後Margaret發現肩上有淚濕的痕跡。我不知道Selina是為別人的故事落淚,還是對Margaret心有所感?因為是到如今,Selina已知道明日天涯,她和Margaret將成陌路,這每次都給我「江州司馬青衫濕」之感:聽者已然抽身事外,不在故事中,Margaret或將變成回憶中一個別人的故事,故事中人還懵然無知,以為伊人為她而泣呢。

    但伊人沒有為她而泣嗎?我也不肯定。橫看成嶺側成峰。

    一句說出來的「對不起」,就索然無味了。以Selina的性格,她不必,也不會,來這麼一句道歉的。

    注意Margaret離開監獄時的微笑.期待Selina即將逃獄出來是一件,另一件恐怕是她終於要到一個吻,圓滿地執行她的主控權.




    漫長等待

    華老師經常描寫到時間的折磨.在Tipping The Velvet,Nancy克服旁人異樣的眼光,一次一次地回到劇場看Kitty的演出;Fingersmith裡的時間更是darling slow:Maud如同牢籠的乏味生活、她們等待半夜逃出莊園、Sue日以繼夜監看老家動靜,盤算著如何進屋控告Maud的壞心腸....Affinity大部份情節就是Margaret不斷地在監獄灰白的長廊來回穿梭.Selina逃獄前夕,Margaret一夜不敢閤眼,焦急地等待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

    影像版本一向不熱衷表現等待,所以電影版的Margaret做了個小小的春夢.夢境取材自原著的描述:
      "....I had a very clear vision, of Selina with her hair about her shoulders, a crimson hat upon her head, a velvet coat, ice-skates.....if I sat with her at supper, and shared her room, and kissed her....."
    這個夢境的表現比我預期地要好.編劇改成Selina在Margaret耳畔輕語,原來是Margaret睡著,頸後一陣酥麻.頸後之吻是不但是女同影片常見的吻處,也是表現春夢的經典方式.請參考我們曾整理:Talking About Necking

    Lang:影像版的夢境出現了威尼斯,這也是全篇難得一見的陽光普照,我不介意看看威尼斯,也不介意一個半個吻,可我介意那刻意討好的台詞。

    電影版,Margaret睡著了,Selina存在與否,就如黃樑一夢.原著則多了若隱若現的懸疑感.凌晨五點,Margaret感到Selina近在咫尺.她一聲又一聲呼喚Selina,迴音痛徹心屝:
      I think I called her name--I did that, and the wind seemed to echo it. I think I shook--it semed to me I shook the house, so that even Vigers felt me. I heard the floorboards creak beneath her shifting bed, I heard her turning in her dream--she seemed to turn, as the collar at my throat seemed to grow tight. She might have startd from her sheets, hearing me cry out--When will you come? When will you come? --until I called again, Selina! And then again the cry was echoed and cast back upon me with the hail--

      Except, it was Selina's voice I think I heard, and it was my name she called. And I stood very still, to catch it again; and Vigers was still, her dream gone from her; and even the wind seemed to still a little, and the hail to ease. And the water of the river was dark and calm.

      But no voice came--and yet I feel her, I think, very close. And if she is to come, it will surly be soon.
    Lang:是的,是的,這是書中我喜歡的一段,極具氣場,風雪夜歸人。不知為什麼改編不採用。風雪呼嘯,渴望,焦慮和夢境交織,再加性壓抑和戀物癖的幻想(頸上項圈在收緊),多麼劍拔弩張的情景,換成風和日麗的水城你噥我噥,張力遜色太多。

    華老師最喜歡將書中的戀人寫成毫無默契感應,然而Margaret卻能強烈感應到並不相愛的Selina....

    Lang:那是她的幻覺...

    面對真相

    最後一段,推翻之前所有的假象.只是沒有想到Selina狠心撒下那麼多謊言,完全不擇手段.Margaret先是激動憤怒,奮力破壞一切:撕、扯、摔、敲.

    當憤怒沈澱,幽幽昇起無邊地哀怨.Margaret收拾起心情:
      There never was a cord of darkness, never a space in which our spirits touched. There was only my longing--and hers, which so resembled it, it seemed my own. There is no longing in me, now; there is no quickening--she has taken all that and left me nothing.
    *參見:全新整理女同影片中的欄柵Talking about : Cage

    為什麼Margaret要選擇再一次自殺?就像她願意協助Selina逃獄一樣:再也忍受不了.她再也沒有勇氣面對藥物、面對母親的控制,以及監獄的調查.Margaret曾經告訴Selina:「如果你不來,我會死的」.Selina已為她的生死預定答案.

    Lang:可是沒有了黛玉焚稿,嘆!

    Margaret在原著最後一句話寫道:"Selina,you will be in sunlight soon. Your twisting is done--you have the last thread of my heart. I wonder: when the thread grows slack, will you feel it?"

    這一段話和上面一段話,成為Anna Madeley在片中最後一段旁白,加上片尾的鋼琴配樂,總算讓電影版有個差可補強的結尾.我在結尾時的最大感慨,倒不是為Margaret的悲慘遭遇(雖然值得同情),而是Anna Madeley在本片的精彩演出到此為止 ......

    後記:

    Margaret落水後與Selina隔海相遇,是Margaret臨死前的想望.有一幕是她向前伸手 ,總讓我想起<When Night Is Falling 夜幕低垂(1995)>片頭Camille想從冰層下方突破的畫面.Camille至少是快樂結局,Margaret的努力則是徒勞無功.


    不知為何,Margaret與Selina在水中假想之吻讓我連想起<My Summer of Love 夏日午後的初纏愛戀(2004)>最後一幕.Mona終於知道Tamsin從頭到尾欺騙她的感情,兩人重回她們第一次相吻的山澗.Tamsin以為最後一吻道別,Mona卻趁勢使勁將Tamsin壓入水中,幾乎溺死這個負心人......

    Lang:Mona and Tamsin那個吻別變溺水很有氣勢。推薦。

    一開始,我喜歡電影版的結尾,後來想想,Margaret既然知道Selina欺騙她,這段水中畫面會是Margaret的假想嗎?難道她不會想把Selina置之死地?還是,這反而是Selina的假想,她最後的良心補償?

    Lang:話分兩說,水底的鏡頭,美則美矣,既然費心費力寫了拍了,捨不得減去可以理解。但是這結尾,我覺得比較牽強。 Margaret心已死,怕是不會再fancy Selina了,她還一度想向警察告發她們。一切只剩悔恨,尷尬,無地自容,哪裡還有幻想的餘地? Selina正奔向意大利的陽光,義無反顧。編導要推給觀眾一個“溫馨”一點的結尾,我明白,戴老有愛,慈悲為懷。可是,有句話叫做"sometimes you have to be cruel to be merciful"。把慈悲用在這裡,有那麼點畫蛇添足了。

    待續: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7).......我真的還有話要說

    2008/10/02

    Affinity and the Adaption (5)

    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5)

    電影版,Margaret在偷看Selina長髮當晚經過一串夢境,次日發現床邊擺著Selina的長髮.原著裡,Margaret是在Selina關入黑牢當晚收到長髮.時機安排,各有所長.電影版強調「只有你慾望的東西,我才能送得過去」.原著是有牽制人心的目的,當橘子花被燒掉,長髮就要補位.只是時間點,湊巧是Selina關入黑牢.

    這個夢是戴老的自由發揮,相當意淫.於是出現了犯人的圓形隊伍,還有Selina過尺度的裸露香肩.

    Lang:戴老作風一向如此。既有達西先生濕淋淋的襯衫做底,在夢裏香豔一把,算是手筆收斂的。

    第七次獄訪:關入黑牢
    Margaret在「偷看長髮」之後,一直在抗拒對Selina的感情,不敢握著手,不敢靠太近,不敢看太久.相對的,Selina對她顯得積極且焦慮,但是像電影版的台詞,就太過直白:
      Margaret:我想你 Selina: 我一直在想你
    電影版Selina親吻Margaret手的動作同樣太過火.她就算內心有所求,也不至於露骨. 因為華老師在書中曾對Selina訂定「演技標準」.在Margaret 10月15日的日記寫道:
      "She has a way about her--I have noticed it, before to-day--a way of shifting mood, of changing tone, and pose. She does it very subtly--not as an actress might, with a gesture that must be seen acros a dark and crowded theatre; she does it as a piece of quiet music does it, when it falls or rises into a slightly different signature."

    Lang:其實不用上下其手,Zoe Tapper是可以用她那半透明眼珠似有還無之顧盼來表現的。

    電影版有段對話,Selina提到鬼魂將她留獄的原因:
    Margaret:那他們為什麼還沒放你出去?
    Selina:因為他們在等待時機,他們在等你到來

    原著裡,Selina留獄的原因是緊扣著Affinity的解題.(請對照第四篇的「Margaret-Selina事件時間序」).Margaret在10月28日質問Selina,如果她能說走就走,鬼魂為何還將她留在監獄?Selina沒有當場回覆.幾天後,Selina 鬆口她可能猜到了,但還是沒有明講.她對幕後計劃的恐懼,被「獄中騷動」掩蓋掉.

    11月14日,大約二個星期後,Selina對於留獄的原因開始提出完整的論述,用Affinity逐步包裝.她提及靈魂是沒有性別的分野,每個人是靈魂的一半,都在追求相知相惜的另一半靈魂.我一開始以為,Selina知道Margaret與Helen的舊情,用第三者的角度,以靈魂的無性別論先來舖路,免得講太快,嚇壞Margaret.別忘了Margaret有不知覺的恐同症.到了最後一段,我恍然大悟Selina原來是在講自己:自己與Ruth的感情.
      " 'How will a person know, Selina, when the soul that has the affinity with hers is near it?' She answered, 'She will know, Does she look for air, before she breathes it? This love will be guided to her; and when it comes, she will know. And she will do anything to keep that love about her, then. Because to lose it wil be like a death to her.' (*Margaret是Selina的Affinity嗎?Selina會為了失去Margaret而痛不欲生?No!) She still kept her eyes upon me--now, however, I saw her gaze grow strange. She looked at me, as if she did not know me. Then she truned from me, as if she had shown me too much of herself, and was ashamed. I looked again at the floor of her cell, for that smear of wax. -- There was nothing."
    我現在認為這段話對Margaret至為殘忍.上述這些看似表白,其實不是對著Margaret陳述愛意.

    Lang:這就是華老師的拿手:如是我聞,聞者我之欲聞,所聞非所是,而別有其是也。

    愛你是愛他。人便是如此,鬧戀愛的更不例外:你看見的聽見的,記在心裏的,多半是你願意聽聞的。你見的,聞的,往往並非你理解之意。單方面“過度詮釋”對方的一言一行,大多落得個尷尬收場。若是放在現代,尷尬就罷了,但是放在維多利亞時代,那樣兩個懸殊身份中,哀莫大於心死,送上性命也幾乎是必然。再看華老師接下來的Fingersmith,就覺得奇情得忒厲害。老師溫柔之心我們領會,只是天上掉下個蘇妹妹,到頭來竟不負地上無二的莫姐姐,是補償,是好得不似真的了。


    最後,Margaret找不著蠟痕,並非代表Ruth的影響力消失無蹤,反而是船過水無痕,影響力早已無聲無息地發生.

    Selina接獲通知,因為表現良好將被轉獄.她情急之下動手攻擊,被關入黑牢.Selina事後解釋,她是不想離開Margaret而出此下策.當然,若用陰謀論的角度來解讀,她的逃獄決心已經強烈到可以忍受關入黑牢的痛苦,那有什麼事情是她做不到?Selina曾愛上Margaret?我越看越淡薄,反而是她與Ruth的感情,在欲言又止間蔓伸藤延.

    Lang:砸傷人(原著的無辜信使也好,電影的院長也罷),是Selina唯一一個沒有預謀的,原因未明卻異常強烈的臨場發揮。瑪姐當然可以把它解作Selina對自己的依戀。結論當然是不落文字,讀者自己去想。開始我也入了套,以爲是S捨不下M,情急之下動武。看完書回過頭來再想,才明白。這一砸,可以是對越獄計劃功虧一簣的怒,也可以是再見不到Ruth的急,甚至,讓我也來溫柔之心的奇情一下,也可以是良心發現的自我懲罰,信不信就由你了…

    另外我還要說,Selina是行動派,這一點很值得瑪姐姐學習。光是迎風灑淚,泣血日記,是成不了大事的。華老師說她關注於書寫transgressor,歌特在暗黑的掩蓋下,其實就是邊緣者,違規者,反叛者。只不過在別的歌特小說裏,他們大都成了人不人鬼不鬼的東西,在華老師筆下transgressor們揚眉吐氣,生活在人間。Tipping裏有Nan,Affinity裏有Selina和Ruth,FS裏有Maud。反叛者得幸福。


    原著裡,Margaret一身狼狽回家,頭痛欲裂,根本不想參加家中的晚宴.她母親逼迫她吃藥振作.她服藥過量,所以在餐桌上才對客人出言不遜,大發脾氣.有趣的是,書序編排的下一篇文章,便是Selina在餐桌上向色老頭丟馬鈴薯.(這兩人日記的編排方式大有學問,下一篇會細部對照比較.)

    電影版,Margaret發火後回房,大鬍子跑來安慰,變成意圖強暴,最後Ruth出面拯救Margaret.....這段在原著是Margaret從獄中狼狽回來,家中正準備晚宴,僕人沒有空為她更衣,她笨手笨腳自己更衣,再加上吃了藥,沒弄好髮夾.Ruth看到她這付樣子,幫她整理了頭髮.電影版就被改成忠僕救主了.

    Lang:加一個大鬍子強暴,意欲突出Margaret生活之慘狀,只是,橋太舊,我們不受。我再揣測一把,莫不是戴老看FS電影里加了他也技癢。人家那兩人心裏人天交戰的複雜且不說,單從感官上,這能跟Maud對Sue的霸王硬上弓相提並論嗎?

    Ruth為何要善心幫助Margaret?我在Fingersmith找到答案.在Fingersmith 1):交換命運,我發現Mrs Sucksby悉心照顧Sue是出於偷兒的職業習慣.越是待價而沽的珍寶,越要耐心照料.

    Lang:那我再來溫柔一把?也許,Ruth對Margaret也動過一時半會的惻隱之心呢?我不能想像真相大白後,Margaret用什麽心情回顧Ruth每天給她的更衣洗澡,鋪床疊被,想起來真讓人崩潰。

    Selina, Peter Quick and Ruth

    電影版極少著墨Selina的過去,對Ruth更是蜻蜓點水.當觀眾不知道Selina執業時曾出現的奇幻現象(例如冥想、發抖、昏倒),電影只好走味為廉價的詐騙故事;不清楚Ruth對Selina技能上(事業上)的助益,便無法了解為什麼Selina甘心情願跟著Ruth.

    原著中Selina的日記內容依時間序整理如下:
    1872年
    9月2日:Selina的「執業」廣告
    9月30日:執業的帳目及一件執業的內容.最後一段提到她認為應該將錢交給文希先生,但事後好整以暇把錢收下.
    10月4日:寄人籬下的日子,還有色老頭在門外偷看
    10月12日:靈媒術指南:Q&A說明靈魂、監護人、靈媒;以及二項實務技巧
    11月3日:靈媒間的切磋:試圖找出能迎合美國客戶的通靈儀式,學到手臂分身的把戲/美國客戶:Brink夫人找上門 (Selina眼中只見黃金相框)
    11月6日:三項簡短的執業帳目,包含Brink夫人
    11月13日:一項簡短的執業帳目:Brink夫人
    11月17日:Brink夫人覺得Selina所處的環境太糟
    11月25日:Brink夫人再度來台/東家吃味,大吵拆夥
    11月26日:Selina第一次用很長的篇幅描述她搬入Brink大宅的細節/對Ruth的第一印象:像鬼魂安靜地突然出現
    12月9日:Brink夫人曾請過一千個靈媒/Ruth成為Selina全職女僕,幫她穿衣,宵夜還送上餅乾及小酒
    12月17日:Selina表示不收錢,但是Brink夫人送上項鍊,希望不計代價獲得實體的通靈/提到櫥櫃的必要性
    12月19日:Selina第一次試驗櫥櫃通靈,出現Brink母親形象及香味/Ruth開始指導:天使將香味放入嘴裡

    1873年
    1月8日:Brink被母親親吻(Ruth的吻),當Selina從櫥櫃走出,用母親的身份與Brink對話,但她親吻Brink時,回復到Selina的身份,就堅持沒有親吻到嘴
    1月25日:Peter Quick出現,Selina稱它為無性別的鬼魂,可增強靈媒的功力/預備召開黑暗聚會/Ruth激勵Selina不要害怕
    1月26日:第一次黑暗聚會Peter Quick出場,Selina在櫥櫃內,由Peter主導前場/Ruth在Selina前去安慰Brink時說:真是個好女孩
    4月2日:為避免懷疑,Peter在黑暗聚會挑中Agnes將Selina綑綁及蒙眼/Selina看見Ruth盯著Agnes,突然覺得Peter透過她傳話,邀請Agnes一對一發展
    5月26日:艾雪表示Peter在她身上留下記號,會「滲出液體或膿水」/Selina為她一對一服務,Peter指示祈禱詞:"May I be used",要求兩人寬衣及親吻.最後命令Selina張開雙眼.
    5月30日:Selina的惡夢:躺在封閉的棺材裡,黑暗中有人微笑安慰她
    6月14日:又一位女士要求一對一服務,日記再度出現執業帳目
    6月21日:二項執業帳目
    6月25日:一對一服務中出現Peter抓住對方的頭,Selina為她「口對口呼氣」
    7月3日:二項執業內容,日記出現評論字眼:「對方太緊張、對方長相平凡」
    8月1日:Ruth光腳抽煙躺在Selina的床上/Selina表示日記是寫給守護者看/Ruth大談未來計劃/最後在Selina前去Brink房前叮囑她:記住,妳是誰的女孩
    8月3日:Brink夫人去世

    現在回過頭來看Selina的日記,Ruth=Peter的發展昭然若揭.Selina在日記中避不掉自己見錢眼開的心理,起初她只是小奸小惡之徒.但Brink夫人要求不計代價獲得實體的通靈,Ruth趁勢加入成為操盤手,最後Selina被一起拉進整個計劃中.

    12月19日開始,由於櫥櫃的隔離,Selina自以為是通靈功力大增,其實都是Ruth在外面使力.通靈多次後,Ruth可能擔心別人認為Peter是Selina從櫥櫃中喬裝出來,於是開始有綑綁Selina的儀式.巧的是,Selina已經感覺到Ruth=Peter,因為「Selina看見Ruth盯著Agnes,突然覺得Peter透過她傳話,邀請Agnes一對一發展」

    Ruth在5月26日決定在一對一發展中攤開真相,命令Selina張開雙眼.....書裡雖沒寫到她張開之後看到什麼,其實可以推論Selina看到自己在共犯結構中.所以5月30日,Selina做了一個惡夢,一開始看起來是個良心的告解,最後卻像是犯罪的合理化藉口.

    從5月~8月,Ruth與Selina便肆無忌憚地騙財騙色,大玩SM.Selina的日記風格轉變,再度回到早期執業時沒有感情的流水帳.直到東窗事發,鬧出人命.

    Lang:SM淫亂之事,書裏寫得雲霧繚繞,像那秦可卿的天香樓,開始不明,以爲雲霧,回頭再看,方知是雲雨,不可多深究,這叫一個誨淫誨盜啊!

    待續: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6)

    2008/08/09

    Affinity and the Adaption (4)

    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4)

    原著對「真相」(不是那個Selina暗地寫在手臂上的技倆) 一直保持模稜兩可的解釋空間,第一次閱讀故事的讀者對Margaret的結局至少曾保有一絲絲希望.

    Lang:
    真相。說到這我不能不說網上滿世界的「史詩大片」、「電影簡介」,引用的是豆瓣上「播映前」我說的一段關於Peter Quint的話。無比慚愧的我啊,真想咬舌自盡,血噴三尺白綾。這不是劇情簡介!Affinity這樣一個故事,簡介了何趣之有。這是背景影射。前輩Henry James那篇撲朔迷離的歌特小說中,Peter Quint的鬼魂只存在於女主角的敘述,別人都沒見過。生前他是一個愛上了女家教的仆人,身後他是一個迷。似曾相識乎?似是而非也。

    就如Affinity中的真相,Selina的感情,Peter的身份,似是而非。那一絲希望如藥癮,就算是飲鳩止渴,已經欲罷不能。

      (*這真是對「真相」最大的反諷!話說Lang在豆瓣上發表這篇「寫在《靈契》播映前」,提到Peter Quint是Peter Quick的前輩,結果網路上下載BT的影片簡介就取用這一段.這些人都不求甚解,有人看後便說電影普普.......你說,我怎能接受這種評論的過程)

    電影版講白每一件事,觀眾早就認定Selina是騙子,但也似乎造成另類心理.劇中很多人物都阻止Margaret走往危險的方向.每一次的阻力,反成為她更堅定決心的助力.

    獄頭告誡她不要代傳訊息、不要與Selina走太近、試圖把Selina轉獄;弟弟對Selina案件冷嘲熱諷、不願意為她的支票背書;還有大鬍子三番二次警告靈媒之不可信....但是觀眾主觀上就討厭這些人物,也不認為Margaret要聽從他們的建議.觀眾眼睜睜看著她飛蛾撲火.我們是她不幸宿命的旁觀者,還是共同沈淪及犯罪的推手?(電影版為Margaret增加許多犯罪愉悅,我承認guilty pleasure)

    花香如刃

    Selina為取悅(取信)Margaret,送上倫敦冬季少見的Orange Blossom(橘子花).此花可採精油,有美容安神的作用,在英國常用於新娘捧花,說是取悅並不為過.但要傳達神秘感,必得量少質精.不過,像這麼大一束,還插在花瓶中,就顯得太做作.送花一事,原本發生在監獄騷動之後、在兩人相談漸歡之後、在Margaret被獄頭關切進度之後.時間點上,確實像是Ruth揣測以取悅Margaret的拙劣方式.

    電影版大鬍子的功能終於出來.母親認為是他買通女僕偷偷送進來.原著則是母親歸咎於Margaret的失憶,自己買的居然忘了!也罷,電影版從來就不想與Margaret的藥物影響牽扯在一起,那就推給大鬍子吧.

    電影版,Margaret對橘子花的到來,除了意外,還有幾分喜悅,所以一直保留到片尾,最後心灰意冷付之於燼.稍後,她對Selina的長髮也是欣喜貌.我認為放棄原著裡收到禮物時又懼怕又受吸引的心理,是二項嚴重失誤,對Margaret這個角色傷害很大.

    在原著,她對Selina的禮物感到害怕.後來在她獄中偷看Selina長髮的那天晚上,看到日記滿佈Selina的影子,自覺沈迷過深,無可救藥,便把橘子花燒掉,只在書頁裡留下一朵,將迷戀譬喻花香如刃的危險:

    " I have pressed it here, and now shall keep these pages shut. For if I turn them again, then the scent of it will come, to warn me. It will come quick and sharp and dangerous, like the blade of a knife."

    Lang:
    電影沒有用到推拉二力。只見瑪姐姐一味單相思,不見她的恐慌退避。在書中,瑪姐姐初初獄訪,便有女囚懇請她夾帶書信予其"pal",聽獄卒Mannings語帶譏諷地解說女囚們的特殊關系及"pal"之含義,她立即條件反射般地反感,自忖慶幸"沒為這黑暗的欲望做了筏子",不知是潛意識恐同的自我否定,還是優越思想的根深蒂固,覺得這等粗鄙的偷摸茍且之事,不是她那個精神層面的人可以接受的。我覺得,也許兩者皆有之。

    認識Selina後,Margaret的進退也有不斷拉鋸。她曾幾次自我約束,不去監獄,一則是對靈異事物的驚懼,二則,她已意識到自己心中有一個欲望(passion)的生長,並且越來越強。這使她害怕,令她抗拒,令她減少造訪監獄次數,造訪時推延或不見Selina,甚至令她燒掉橘子花。這個一邊被吸引力拉進去,一邊又竭力想把自己推出來,進二退三的交戰,電影裏仿佛消失。只見如饑似渴飛蛾撲火。如此這般,戲劇是戲劇了,人物也被拆得扁平了,道理也就沒了。

    或許,身為編劇的戴維斯先生,需要的只是個一往情深的癡情女主。深知其中味的華老師,卻經常立起照妖鏡,把知識女同志這個思前想後,膩膩歪歪勁寫得個入木三分,是狠手,還是仁慈?


    富貴人家的日子

    原著裡,她與老東家拆夥是拿起馬鈴薯砸向色老頭,後來哭哭啼啼跑回房間.電影版則善用Selina的專長,她舉手咀咒別人疾病意外,最後揚長而去.預言算不準財富,恐懼卻是最易攻擊人心的武器.

    Lang:
    向猥瑣男砸馬鈴薯來得真爽,生猛少女,躍然紙上。這可能是本書裏華老師寫得最開心的一句。
    :D


    戴老的強項,從來就不是故事精神或人物塑造,這一段最能發揮他所熟悉的媒體特質,將Selina至Brink夫人家的篇幅用影像和音樂精簡轉換.
    Lang:此言甚是。

    Selina坐在馬車左顧右盼、仰望豪宅的高欄長階、好奇地噴灑香水、快樂地脫鞋跳舞、探索前女主人衣櫃裡的服裝.......主題配樂突然在Brink夫人出現時嘎然而止.強烈地暗示,Selina的富裕生活,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一刻,我突然很同情她.

    Lang:小Nan初入Diana家,也是快樂地脫鞋跳舞、探索前女主人衣櫃裡的服裝......

    階級流動經常出現在英國的作品中.文字不說,影像早有豐富的傳統.他們信手拈來,便能勾繪下層階級對上流家庭的張望心情.我想起Sue,就像Selina一樣四處打開抽屜摸索.Sue的手,輕輕滑過禁忌手套上一顆顆珍珠腕扣......


    Sarah Waters的作品常出現長者收容年輕人.他們的關係總是意味著不同程度的條件交換與情慾結合.Tipping The Velvet:富婆將Nan軟禁在家,交易無日無日夜的性愛;The Night Watch:鄧肯出獄後每晚都向Mundy先生道晚安.書裡沒有明講,倒是有句:「他(鄧肯)會看著這張照片,直到事情結束為止。」是什麼樣的「事情」不可名之?

    Brink夫人到底每晚要Selina提供什麼通靈慰藉?不得而知.字裡行間總有些曖昧味道穿透其中.但是,讀到最後,每個人都想親近Selina,都想佔為獨有,這又是何種心態?

    Lang:
    嚴重的獨占思想,似乎有點出格。Brink-Selina關係,變態、曖昧不明。可以說Brink太太有很嚴重的戀母情結,也可以說,在戀母情結之下,還有Brink太太對自己也不可名的暗湧。當Selina告訴Brink太太Peter Quick的來臨時,Brink太太是不悅的,並非如電影中那般欣喜。她憂心的是「我媽還能來嗎?」,直到Selina告訴她,監護神Peter只會「提高她的功力」,而不會獨占她,她能繼續讓「Brink媽媽」來附體,Brink太太這才釋然。而後的每次附體,Selina單獨都要去Brink太太臥室,並且耗費體力。

    我重讀Selina日記的時候,發現一些零星的條目,可以有相當色情的引申。不過這本書中華老師點到即止,輕描淡寫,不若Tipping The Velvet,大書維多利亞時代目睹之怪現狀。維多利亞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開篇明言,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說道是國富民強,禮儀廉恥,實則是驕縱放蕩,暗欲叢生,竟與天朝某國現狀相類。而彼時的女性,又處於權力邊緣,邊緣之邊緣的情欲,定然是要打著各種旗號,隱身於晦暗之中了。

      (*Selina-Peter Quick-Ruth的部份,下一篇再來細談.)

    第五次獄訪:獄中騷動

    電影版這時開始濃縮情節,加強壓力也加快了節奏.將二個壓力點安排在一起:獄中發生大騷動,一個犯人被關入地下黑牢,讓Margaret見識到獄中懲罰的慘況;獄頭關切獄訪的進度,並施壓與Selina的會面要簡短.

    電影後半段幾乎全是Anna Madeley的個人秀.獄頭在黑牢質問犯人,Margaret在身後照樣搶戲.幾度側首,不忍睹視.拉近特寫見她眼眶淚轉,強作忍耐.短短幾秒,搶盡光采.

    緊接著Selina在囚室中情緒激動哀問:"Will you forsake me now? 妳會離棄我嗎?" Anna Madeley延續黑牢裡弓滿弦彎的情緒,凝視半响,揪心誓言:絕不放棄.

    或許<Affinity>的製作初衷只是電視電影(made-for-TV movie),但是Anna Madeley的細膩演出已是大銀幕的規格.

    Lang:Anna Madeley救了這齣戲。

    另一方面,我對Zoe Tapper後半的演出就頗有微詞.很多觀眾認為電影版的情節太趕,或是感情發展不太具說服力.我認為劇本雖然要負擔責任,但是她演出不濟也難辭其咎.戲到後半怎能還在皮相,而沒有深浸骨裡,兩人對手戲,怎能一強一弱?

    Lang:
    說到皮相,Tapper小姐有一點獨特之處,她的淡藍眼珠。在她說"you are like me"的時候,竟有幾分靈異飄忽之氣。對手戲方面,Zoe用力過猛。


    原著在「獄中騷動」的會面出現一段非常重要的對話.Selina透露她開始明白鬼魂將她留獄的原因,是為了要達到「他們的」目的,而這個目的令Selina非常害怕.接著Margaret便發現了蠟痕.我們可以推測,Ruth在信中下指導棋,Selina那時應該已有預感會犧牲掉Margaret.

    然而Selina是如何接受這個殘酷的使命?不論這是出自Ruth,還是出自Peter Quick.我就會想起Fingersmith,Gentleman說服Maud的過程.(*沒看過這一段的人,可以參考:Fingersmith 2) : 設定表象 )

    Lang:
    是的,Break-out之會面,我也認為是關鍵的一面。令人惋惜的是ITV處理得粗糙了,尤其相對於<Fingersmith>影視版墓地對話那一場的面面相覷言不由衷,一個轉身各自表述的精彩設計。


    這一次Selina情緒起伏,不似平日。Margaret日記單方面敘述,她認為Selina的焦躁是受break-out的影響。讀完結果的人回頭再讀,便知不是。我跟Orange看法一樣,這是Selina收到了把Margaret當棋子的決定。無獨有偶的參照,是同樣出自華老師手筆的Fingersmith的墓地對話。那裏有Maud的補述,這裏沒有,無法確定Selina當時的心情。我不知道她心裏,到底有沒有存著對Margaret的憐惜,希望有罷!這裏只能從只言片語中,推測她的猶豫,她幾次三番說,「你不明白spirit的強迫」。當然這些,電影裏沒有表現...

    這一次電影版的會面,最後Selina叮囑要小心,鬆開Margaret雙手轉身離去.這是個很奇怪的心理詮釋.我看到這裡有點頭痛,因為後半劇本做了大幅濃縮及改編,要分析電影版,得回到原著看看幾個事件的時間點:

    Margaret與Selina事件時間序
    9月30日:Margaret與Selina正式會面
    10月6日:Ruth成為新女傭
    10月15日:Selina發現項鍊
    10月16日:項鍊遺失
    10月17日:Margaret與家人爭辯Selina案件
    10月21日:Selina發現筆記本/留字表明知道項鍊遺失
    10月23日:Margaret初訪協會
    10月28日:Selina提到Brink, Peter Quick/Margaret質問鬼魂將她留獄目的
    11月2日:獄中騷動,犯人關入黑牢/Margaret發現蠟痕/Selina情緒波動,首度鬆口鬼魂將她留獄目的
    11月14日:Selina提及靈魂的無性別論,解題Affinity是相知相惜的另一半靈魂
    11月20日:獄頭關切Margaret獄訪的進度,欲限制其造訪Selina次數
    11月21日:橘子花「奇蹟」出現
    11月23日:二度造訪協會,瞭解靈媒有被脅迫操控之可能
    11月28日:Margaret偷看Selina長髮/燒掉橘子花
    12月2日:Margaret背對Selina/Selina襲擊信使,關入黑牢/收到Selina的頭髮
    12月11日:Margaret重返,不斷叮囑小心/大量肢體接觸&迴避/Selina指明Margaret為Affinity,觸及逃獄/應允逃獄
    12月21日:Selina迴避肢體接觸
    12月24日:取得支票及黑色絲絨項圈
    1月15日:支票兌付
    1月16日:購物治裝
    1月19日:臨行前夕

    原著裡,Selina除了第一次會面,對Margaret的態度大體上是進取的,在觸及逃獄時甚至是迫近的,最後才收為迴避.Margaret第一次坦然碰觸Selina,是在「獄中騷動」時安撫Selina.後來偷看Selina長髮,Margaret已經改變.她意識到自己對Selina動了真心,害怕面對自己的感情,面對Selina.於是反作用地燒掉橘子花,偷看長髮後甚至不敢去見Selina(而不是電影版中,當天不開放會面).嘴上一直喊著要小心的是Margaret,意圖保持距離的也是Margaret.一直到她再也忍不住吐出滿溢內心的我愛妳,卸下心防,完全降服於Selina.

    真的不能怪我有戀物癖,書裡的項鍊、花卉、頭髮都是左右人心的重要物件.第一階段,項鍊裡的髮絲是Margaret與Helen的舊情,只有它被拔除,才能讓Margaret心無旁騖走近Selina.橘子花是個試探,但很快被燒掉了.頭髮才是重點,Selina關入黑牢後,長髮成為她最具像的替身.最後,黑色絲絨項圈正式取代原來項鍊的地位,在12月24日~1月19日雙方沒有會面的漫長期間,成為主宰Margaret意志的象徵.

    Lang:
    不能怪你有戀物癖,是華老師有戀物癖。華老師不但有戀物癖,還有精神S/M癖。這樣想來,戴老還是心很軟的,他是實際行動派,最多派一個鬍子男去強暴,傷身未必傷心。絲絨項圈雖然看似繞指柔,華老師的招,都是穿心箭。


    電影版的頭髮
    電影版沒有時間去描述這些物件,戴老改弦易轍,利用「頭髮」為視覺串聯起一大段故事,單看這段結構非常緊實有序.我們快速導覽一遍戴老是怎麼串聯,後面再細談那裡出了問題:

    原著裡早早遺失的項鍊,在電影後段才不見.因為要從這裡提到墜子裡的髮絲,提到對Helen的舊愛,開啟頭髮的主題.(Anna Madeley的演出真讓人心碎.)



    Selina在獄中梳著短髮,準備回憶她過去長髮的日子,及接續她入獄被剪去的長髮.




    原著是Ruth幫她梳著長髮,而不是Brink夫人.為了精簡時間,便由Brink說她以前常為母親梳髮,順便問起Selina要不要為大家展示.於是後面描述Dark Circle黑暗聚會的場景.


    Margaret在犯人的衣物儲存室發現Selina被剪去的長髮.(可惜,Anna Madeley的詮釋出現重大失誤.)




    Margaret當晚對鏡梳髮,懷疑帶她去犯人的衣物儲存室是項陰謀.鏡子反映的後景是沒有面孔的Ruth正為大小姐鋪床.真正的陰謀還在後面.




    Margaret在一串夢境後,次日發現床邊Selina的長髮.





    單看「頭髮」的架構確實精采,但我很不滿意電影版對Selina的長髮的處理方式:Margaret在犯人的衣物儲存室欣喜地嗅聞Selina的衣物(不對,上面有硫磺味),還貼附著Selina的長髮(不對,Margaret是有點懼怕).不對!不對!不對!這不只是誤解Selina頭髮的喻意,更顯得Margaret的感情過於廉價,並讓Anna Madeley突然像個白癡.

    Lang:目不忍睹。

    原著的描寫是很有歌德式的味道.那些衣物儲存盒像一口一口的棺材.Margaret趁機打開Selina的盒子,先是背光,一下子看不見內容物.慢慢地,她辨認出那些新衣新鞋都「沒有生氣」,像是葬儀社打理的服裝.最後,發現Selina的長髮:like a slumbering serpent (像一條冬眠的蛇)."It had made her vivid to me; it had made her real." 栩栩如生的長髮,讓Selina變得真實起來.

    Margaret沒有愛撫它,也不是因為喜愛而想佔為己有,是不希望它被獄卒褻玩,出於保護而想偷走.Margaret沒有取走頭髮的原因,不只是因為獄卒折返,情急丟下.原著形容那一束頭髮像蛇突然甦醒,吐出毒牙.

    Sarah Waters愛用蛇來形容.Fingersmith:Sue為Maud磨牙,Maud的牙齒便被暗喻為蛇噬.<Fingersmith>片中雖未在毒蛇打轉,至少讓兩人在四目相望中激發出曖昧.(*要回味那一段,請參考:Fingersmith 3:愛恨情轉

    Lang:她也用珍珠。Margaret看到Selina眼珠裏映出自己的臉,便像一顆珍珠。

    <Affinity>其實可以讓Margaret好好端詳長髮即可,Anna Madeley的表情絕對可以詮釋內心複雜的情緒,真的不需要臉貼長髮天真狀.

    我真希望導演在拍攝犯人衣物儲存室之前曾參考過<Rebecca 蝴蝶夢(1940)>,看看片中女管家是如何展示前任女主人的衣物,整個氛圍是平緩中帶著黑色情慾.

    Lang:貼切。《蝴蝶夢》,那真是黑色情欲的經典啊!

    <Affinity>最大的問題就是東西太多,節奏太趕.如果能夠更大膽的刪減,讓氣氛到位,也不失為高明的改編.


    續:Affinity 文字與影像 (5)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