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調的旋律》有個很有趣的人物背景:過氣 + 藝人 + 同志.
演藝圈是個特殊的生態環境,同志分佈的比率不見得比其他行業要高,但是他們有一層需要被包裝設定的公眾形象,一旦私領域被揭露,外界常會驚訝於他們公私形象的分歧.
因為外界無法理解,有些藝人形成封閉的社交圈,更糟的是,扭曲成封閉的慾望圈.黃金時期的好萊塢即流傳著各式各樣的小道消息,儼然是雙性戀的大本營.大牌藝人還有些人脈資源去降低流言的傷害性,小牌和過氣藝人只能自求多福了.
就眾多藝人形式 (單人、團體),90’年代最引起同志社群熱烈討論的是「男孩團體」(Boy Band),很多同志雜誌曾經報導過男同歌迷對於「男孩團體」的喜好.「男孩團體」並非全是花拳繡腿,但不可否認,外型絕對是第一要務,比傳統上各司樂器的「樂團」要更注重門面.說是偶像團體,也不無道理.一群帥哥整天混在一起,提供男同歌迷莫大的想像樂趣.沒多久,「男孩團體」的成員有人出櫃,男同歌迷與「男孩團體」之間,遂有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微妙關係.
相形之下「女孩團體」(Girl Group)就淵遠流長,發展穩定.似乎經紀公司較易控制年輕女性,沒聽到有那個知名團員出櫃.社會對於「女同化包裝」是比較寬容,不是拉子的t.A.T.u就故意以此為訴求.
我不知道有少「少男少女團體」鎩羽而歸?印像中,日本的「少女團體」很像諾曼地登陸人肉戰場,不只是團體多、單位人數多、同一個名號團體還可以有好幾代成員.散彈打鳥的策略下,產生一堆不上不下的邊緣人.
有些人對《變調的旋律》宮下雪乃柔弱寡斷的性格表示不悅,我倒是覺得其情可憫.她很年輕,沒有完成高中學業,社會歷練不足,當然會有這些不成熟的反應.在
okazu的評論,似乎對這樣背景的角色太苛責了.
另外一方面,我一直不解,為什麼不少日本動漫常常以柔弱寡斷的人物為主角,最後一定會配上果決、堅強、聰明…..的完美一方?我想到的理由是,這些動漫的讀者群以青少年為主,所以故事常發生在校園,這樣的結局可以滿足他們的願望.而且,按照肥皂劇的公式,強弱對比的人物才能製造戲劇衝突,讓讀者一集一集地追下去.

《變調的旋律》讓我想起三段式影片《20.30.40》.其中一段是李心潔飾演少女團體Sunday Sister的成員小潔,和另一位成員依童,離鄉背井追求星夢.兩個女孩擠在簡陋的宿舍,工作不定,未來充滿未知數,相依為命的生活讓她們衍生情愫.換個流行的說法,這叫「階段性情境式百合」.
我一向不喜歡張艾嘉處理女同題材,但是小潔最後在機場吻別依童,讓「階段性情境式百合」還算有個腰桿挺直的退場:謝謝妳曾經愛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