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子,胡亂轉到電視播映十年前的影集How I Met Your Mother (2005–2014),台灣譯作《追愛總動員》。我過去不曾看過這部影集,瞄了幾次,發現其中的莉莉竟然是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1997–2003)裡的Willow(Alyson Hannigan)。
The Kennedy Choir是阿根廷的合唱團,成員多為年輕的少女,她們有一張專輯Choral Beatles,全部翻唱Beatles的歌曲,除了改變編曲外,對原有歌詞倒是忠實保留,於是這首 Ticket To Ride,描述女友離去的悲情,由少女的聲音演唱,讓拉子可以有點小小寄情。(噓,圖片都是網路借來的,請安靜享用)
你可能還記得我們談論《Room In Rome》提到雅典才女Aspasia(西元前470年~400年),繼她之後「最知名」的才女則是出現在東羅馬帝國末期,在北非Alexandria(亞歷山大城)的Hypatia(海巴夏,西元370~415)。她被尊稱為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女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有關她的生平,中研院數學所的數學知識網有篇中文介紹,將她所處的時空背景和學術成就,有非常清楚的說明。
一般人認為公爵夫人是壞朋友,誘導皇后吃喝玩樂,因此八卦傳單最愛影射兩人有不可告人之事(如下面插圖,圖片來源,BTW,這是個有關瑪莉安東尼的法文討論版,可以挖到很多寶).但是越讀一些文章,越覺得這是當時有心人士抹黃的技倆.通常我樂於接受名人的女女傳聞,但就瑪莉安東尼的流言,我認為動機可議,手法不足可取。如果你想看一些辯駁,可以參考:Madame de Polignac and the Politics of Calumny
另一位被影射的人物是Princesse de Lamballe 朗巴爾王妃(左圖),本名:Maria Teresa Luisa of Savoy(1749﹣1792)。與公爵夫人差不多同時成為皇后的伴友。史料上記載朗巴爾王妃有才學,個性較為拘謹,但深受皇后喜愛,使她成為八卦傳單攻擊的人物。
瑪莉皇后的女女傳聞後來越發不可收拾,原本只是政敵一旁捕風捉影,最後竟出現一位女子隔海在英國出版回憶錄,大言不慚自己是皇后的同性情人.這就是知名醜聞"Affair of the Diamond Necklace 鑽石項鍊事件"
話說瑪莉皇后的公公:路易十五,為了討好情婦Madame du Barry,向珠寶商Boehmer訂製豪華鑽石項鍊.不幸,作品尚未完成,路易十五就去世了.珠寶商希望剛繼任王位的路易十六夫婦能買下鑽石項鍊,以解決先前投資製作項鍊造成的財務危機.但是這一大串鑽石項鍊實在過於昂貴,就算皇室也不敢下手.
Boehmer等了好幾次機會勸購.第二次時機是皇后生下第一胎,皇后不是不了解國家情勢,馬上拒絕:"At that price we have more need of a ship of the line than a necklace."(這時候是買戰艦而不是買項鍊的節骨眼)珠寶商不死心,皇后生下男嬰,再度上前遊說.皇后仍然拒絕,而且勸他把項鍊拆解零售.但是散鑽的價值比不上整條項鍊,Boehmer的危機便被Comtesse de la Motte 莫特瓦洛女伯爵所利用.
女伯爵本名:Jeanne de Valois, Jeanne de Saint-Rémy-de Luz(1756–1791),號稱有皇室血統,她父親據說是法王亨利二世的私生子.因為沒有名份,Jeanne小時候生活貧困,一心想要取得貴族地位.她應付男人的身段高超,藉由一個一個入幕之賓,慢慢往上層階級發展.
1783年,她遇上Louis René Édouard de Rohan (1734–1803),人稱Cardinal de Rohan羅昂樞機主教.雖然名為主教,卻沒什麼道德情操.Jeanne成為他的情婦,發現主教急欲討好皇后.其實主教曾經散播過皇后的壞話,當然對他沒有好感.
Jeanne靠著先生在禁衛軍工作之便,以及與宮內秘書Retaux de Villette的床上關係,開始羅織騙局.她告訴主教能代為牽線至皇后,兩人可以秘密通信.主教為什麼相信Jeanne如此神通廣大?據說她當時便聲稱自己是皇后的同性戀人.那個時代只有同志被別人指控,還沒人敢自行出櫃,更何況外面的八卦傳單謠言滿天飛,可憐的主教信以為真,根本未警覺皇后的來信全是偽造.這一幫人甚至找來一個女演員喬裝成皇后,安排與主教月下夜會,暗示主教偷偷出錢買下鑽石項鍊送給皇室,皇后再用其他方式回報.
"The Queen's death must be dated from the Diamond Necklace Trial" (皇后的死期從審判鑽石項鍊事件開始倒數.)
Jeanne入獄前判處鞭刑,還被烙印.但是反皇黨人士幫助她逃出監禁,變裝成男人,坐船逃到英國.她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出版回憶錄Mémoires justificatifs de la comtesse de Valois de La Motte,出一本還不夠,1789年接著出了第二本.這二本回憶錄為法國大革命搧風點火,皇后與Jeanne的同性戀情更是有理說不清.
《Alice in Wonderland》沒有絲毫女同情節,再加上電影整體成績很失敗,照理是不會在這裡大書特書.只是我最近在研究西洋服裝史的資料,特別注意片中的服裝設計.片尾是女主角穿上一身長禮服,裡頭搭上背心,再繫上銀色領結,登船準備拓展海外市場.....難不成,這是另一個雄才大略的Anne Lister嗎?
本片的服裝設計是Colleen Atwood,她的作品多和Tim Burton合作,很了解導演的奇幻風格.其實她可以執行華麗的舞台效果,如《Chicago》 (2002)、 《Nine 》(2009);也可以勝任食人魔低調的驚悚,如《Manhunter》 (1986)、《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當然,玩過Tim Burton的絢爛人物,對於同志影片更能駕輕就熟,如《Torch Song Trilogy 》(1988)、《 Philadelphia 》(1993).
這些並不表示她沒有史實考據的能力,《Little Women》 (1994)、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2004)是她的兩部古典作品.只是這畢竟不是BBC,片中的現代改良版服裝變成借今寓古的最佳道具.
最近我在溫習《When Night Is Falling》,發現導演Patricia Rozema和該片的配樂Lesley Barber是一對拉子伴侶,兩人合作過許多作品,最早的合作溯自《When Night Is Falling》,可能是她們的訂情作.
今晚轉到HBO時,突然看到介紹《Kit Kittredge: An American Girl 小太陽的夢想》(2008),我一眼認出Patricia Rozema的訪問片段,她比網路上的照片看來年輕許多.拜Julia Roberts茱莉亞蘿勃茲監製之助,網羅不少明星共同演出.這是一部以童星為主的故事,這些大人有點幫忙社會公益的味道.
擔任開路先鋒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至少是時間吧.我們查出凱薩琳畢格羅現年58歲,她在電影界已經奮鬥了許多了年,作品雖不多,但也不少.我對她相當陌生,後來回頭檢視她的片單,才發現當年只知道有這些影片,卻不知道有這號導演.我比較喜歡的是《Strange Days 21世紀的前一天》(1995),整部電影完全無法察覺是出自女性導演.唉,現在要說那一部電影有特定性別的筆觸,恐怕都要被視為落伍之見.
今年沒有直接與女同相關的影片,《Precious 珍愛人生》勉強算是,片中那位充滿愛心的女老師是女同.另外沾到邊的是《Up in the Air 型男飛行日誌》.片中Vera Farmiga (薇拉伐咪卡)飾演女性版的花花公子,安慰年輕後輩,不要因為失戀就想改當女同志,因為她試過了,女性也是很難處理.
看奧斯卡眾星雲集的場面,我常會犯一個老毛病,開始點名那些女星演過女女的角色: Meryl Streep, Ally Sheedy, Amanda Seyfried, Kristen Stewart, Penelope Cruz, Kate Winslet, Charlize Theron,Julianne Moore, Helen Mirren, Jennifer Lopez....
Sandra Bullock不曾演過女女,不過她的得獎感言:"that there's no race, no religion, no class system, no color, nothing, no sexual orientation that makes us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可能是典禮中最友同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