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Conjunc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onjunc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08/17

Dark: 離開「現在」能改變現況嗎?


戲劇作品向來被視為逃避現實的最佳媒介,穿梭時空的主題更是當之為愧。近年科普教育大量傳播蟲洞與平行宇宙的概念,影視一窩蜂跨時空、跨宇宙,反襯現代人對現況的失落與無力感。

2018/05/19

Tully:選了個穩固的板凳?我已不在乎妳是否後悔至死


《厭世媽咪日記》很適合搭配Netfix脫口秀《黃艾莉:鋼鐵老婆

黃艾莉很不高興大家只會質問母親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當父親的從不煩惱這種問題,只須專注事業。他稍微抱一下小孩,好像所有人都要起立鼓掌。

Ok,昂貴的保姆就是一切問題的解答,而且最好是62歲以上的保姆。要不然年輕的女保姆會讓老公凍不住,年輕的男保姆會讓老婆受不了。

以前浪漫電影的保姆都嫁給死了老婆的男主人,後來女性意識抬頭,換成小帥哥保姆追求離婚的女主人。

家庭電影的保姆把焦點放在小孩,從失職的父母手中拯救他們。直到《Saving Mr. Banks 大夢想家》解析最知名的保姆電影《Mary Poppins 歡樂滿人間》,原作者的動機不是拯救小孩,是拯救不才的父親。

電影對作者創作背景點到為止,我介紹〔P.L.Travers〕,原來她本人是位不婚又不擅養的拉子。

回到《厭世媽咪日記》吧。

它顛覆了保姆電影的公式,年輕的女保姆Tully(塔莉)主要是來照顧辛苦的母親Marlo(瑪蘿),而不是小孩。

我相信現場的異性戀女觀眾越看越奇怪,甚至有點緊張。怎麼辦,Charlize Theron (莎莉·賽隆)和Mackenzie Davis(麥坎西·黛維斯 )越來越情投意合火花四射。塔莉出場前,瑪蘿正在觀看《牛郎到我家》實景秀,暗示瑪蘿對塔莉有潛意識的投射。



片中瑪蘿的同性情史如蜻蜓點水。早在她於咖啡館遇見漂亮的非裔女子,兩人欲言又止的神情,我們馬上就心知肚明。

直到落水意外,觀眾發現塔莉只是瑪蘿精神病發作而想像出的人物。有些人會呼了一個氣,可以把心情聚焦在「媽媽好辛苦」的母親節應景題材,不用煩惱要不要對瑪蘿感情出軌進行表態。



這場落水意外也近乎是場死諫,用以喚醒「只會打死人,不會管活人」老公回心轉意。這傢伙像是包了超長夜安型一覺到天明,既沒注意娃娃半夜要喝奶,也不曉得晚上到底發生什麼事。但是編劇寧願女主角受傷也要不離不棄,癡癡盼到男主人最終願意抱抱小孩,一起洗碗。

Stand by your man的劇碼,只是委曲求全也就算了,為什麼還要安排女主角有精神病?瑪蘿難道連個幸福都不能去想像嗎?想要關愛和傾聽就被視為腦子有病,到底是女性有問題?還是編劇Diablo Cody的現實生活有問題?

Diablo Cody 在《Jennifer's Body 辣的要命》大量偷渡女女情節,但是為了替男友復仇,兩個女孩可以相殺致死。這次塔莉必須退消的理由竟然是年紀越長就不能再自由自在,趕快找個「穩固的板凳」吧。

Diablo Cody 可以名列我最不歡迎的女編劇名單。

另外我也想問問莎莉·賽隆,為什麼在你片中的女女感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老是有人死亡消逝呢?

2018/05/10

Killing Eve:男性原創,女性製作的女女張力對峙


BBC America常常帶來出人意表的傑作,女性角色不只是Strong,而且是真正Well-written。我們見識過《Orphan Back 黑色孤兒》由姊妹們攜手掀起激昂抗戰,推翻想要長生不死賺黑心錢的老白男。我唯一的忐忑是製作團隊除了有位女性科學顧問,故事掌舵者仍以兩位男性為主。

《Killing Eve》的情況不太一樣了。

2018/04/03

Just One Of The Guys終於上架Netflix


Just One Of The Guys是1985年出品的YA電影,跨性別裝扮影片票房排名第17。女扮男裝的題材雖然是電影笑料,還是具有一點女生當自強的鼓勵意味。

在女同影片足跡罕見的80年代,當時女同志把Joyce Hyser當成夢中情人。片中人物造型現在看來頗為過時,但是女主角的男裝扮相依舊帥氣。

最近驚喜發現老片終於上架Netflix,請年輕觀眾不要再錯過。

衍伸閱讀:MV《Just One Of The Guys》

2018/01/08

2018金球獎的「同鄉舊識」

堅實的演技磨練通常包含同志角色。從金球獎的得獎名單就可驗證。



戲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Frances McDormand(法蘭西絲·麥多曼)曾在《Laurel Canyon月桂谷》(2002)飾演瀟灑,不拘兩性的音樂人,


2015/07/28

How I Met Your Mother-酷世代的朋友

前一陣子,胡亂轉到電視播映十年前的影集How I Met Your Mother (2005–2014),台灣譯作《追愛總動員》。我過去不曾看過這部影集,瞄了幾次,發現其中的莉莉竟然是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1997–2003)裡的Willow(Alyson Hannigan)。

她的星運算是不錯,可以在兩部長壽影集擔任主角。許多電視出身的演員一旦離開長期演出的電視角色,幾乎就被定型,再也找不到適合的舞台。她從《美國派》另闢喜劇長才,延續演藝生命。

2015/01/02

《紐約哈哈哈》的綠光時刻

關於住所與愛情的成長故事-我較喜歡的海報版本

有太多電影描述青春成長的歡笑與苦澀,年少時的玩伴紛紛投入成長行列,漸漸各分西東。主人翁如何在一個半小時的故事裡完成夢想,或至少是到達夢想的第一站,通常是我們最想要從影片中獲得的「安慰」。只是當情節太過理所當然,會觸怒觀眾的自覺,不喜歡被廉價地哄騙。


2014/12/11

The misleading "Girl Crush"

前一陣子AfterEllen提到美國女歌手Kelly Clarkson臨場翻唱鄉村樂團Little Big Town的歌曲《Girl Crush》。由她充滿磁力的女聲唱著對另一個女子的著迷,一開始便抓住我的注意力,正想說鄉村樂現在已經開放到這種地步嗎?

我把歌詞內容找出來,越看越不對勁,我再找出原唱團體的介紹,證實歌詞的主題原本是二女一男的三角關係,這份"Girl Crush"的動機其實是為了渴望另一個男子。

2014/11/05

Olive Kitteridge

左:Frances McDormand;右:Lisa Cholodenko

《Olive Kitteridge 愛,當下》是HBO近日推出4個小時的迷你影集,我願在部落格介紹,純粹是因為影集導演為Lisa Cholodenko。

我非常欣賞她過去的《High Art高檔貨》、《Laurel Canyon月桂谷》(*本站影評),冷冽的視覺調性和人際關係,她曾是我心目中最傑出的女同導演之一。可是《The Kids Are All Right性福拉警報》讓我極度不適應,雖然她依舊能激發演員最佳演出,但整部電影感覺不像是她的作品。

2014/06/30

Girl Power

不可否認美國通俗文化對全世界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他們在銀幕上塑造的女性形象,經過多年的市場歷練,漸漸地有些系統性的轉變。

雖然我們曾經見識過堅強的女英雄,但真是可遇不可求,有賴少數擁有強烈特質的女演員。迪士尼動畫是少數能積極擁抱女性銀幕新形象的公司,而且它站在很有市場利基的位置:年輕女性。它還有個優勢,它不需要找到合適的女演員,只要找到合適的故事,就能呈現出來。

迪士尼早期的動畫不缺以女性為主的故事,但是她們都太軟弱,總是等待男性救援。直到《美女與野獸》開始,女主角終於有點可以相抗衡的能耐,而且能和男主角經歷先友後婚的正常程序。到了《花木蘭》,女主角夠強悍了吧,但還是與代父從軍、拯救皇帝、找到如意郎君,這些以男性社會為中心的關係為主。片中其他的女性角色仍然只觀注女大當嫁的議題。



2011/04/25

For no reason

韓裔德國小提琴家Viviane Hagner將於5/15來台演奏。我完全不認識她,也不知道她是不是拉子,只是她的外型非常吸引我的注意。提出來讓大家品頭論足一下。



2011/04/09

Girls' version of Ticket To Ride

Beatles的歌曲被各式各樣的團體重新翻唱,我想介紹的這個版本可能挺符合小拉拉的胃口。

The Kennedy Choir是阿根廷的合唱團,成員多為年輕的少女,她們有一張專輯Choral Beatles,全部翻唱Beatles的歌曲,除了改變編曲外,對原有歌詞倒是忠實保留,於是這首 Ticket To Ride,描述女友離去的悲情,由少女的聲音演唱,讓拉子可以有點小小寄情。(噓,圖片都是網路借來的,請安靜享用)

2011/02/16

Hypatia of Alexandria

你可能還記得我們談論《Room In Rome》提到雅典才女Aspasia(西元前470年~400年),繼她之後「最知名」的才女則是出現在東羅馬帝國末期,在北非Alexandria(亞歷山大城)的Hypatia(海巴夏,西元370~415)。她被尊稱為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女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有關她的生平,中研院數學所的數學知識網有篇中文介紹,將她所處的時空背景和學術成就,有非常清楚的說明。

與Aspasia不同,海巴夏終身未嫁,全心奉獻給知識。雖然沒有證據顯示她是拉子,但是拉子一向偏好堅強獨立有才情的女性,值得為大家介紹這位人物。

2010/09/08

Whip it, roller derby

為什麼《Whip It 飆速青春》的明星宣傳照需要她們親吻來表現這般女性情誼?電影中並沒有女女情節,唯一出現的性愛場面仍然是異性戀當家。但我從三個地方感覺到整件事情隱藏的密碼:Roller derby(女子競速滑輪)的歷史、《飆速青春》的暗示影像,以及演員本身的傳聞(但我是倒著來看)。

美國在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發明這種衝撞運動,雖然充滿娛樂表演的意味,但是娛樂效果完全建立在結結實實的皮肉相撞.我感覺很像摔角:招式或許可以事先套好,但是流血和瘀青卻一點都假不了。這類激烈衝撞運動總讓我想起古羅馬競技場,或是西班牙的鬥牛場,只不過換了角色和你死我活的規則.

2010/08/13

Beyond the drama of Anne Lister:Supplement B

法國大革命的恐同迫害插曲

以前的教課書提到法國大革命的成因,不外乎是路易十六昏庸無能,皇后揮霍,國家財政不佳,強行徵稅引起民怨,最後導致暴動....我最近在看一本薄薄的小書《大革命之前的法國》,用較寬廣的史觀角度分析法國大革命的遠因。簡而言之,法國大革命的背景因素是老式國家機器的管理效能和方式趕不上經濟、社會、文化的演變。國王雖然難辭其咎,卻不是原因的總合。但王室畢竟是最明顯的箭靶,皇后(左圖)Marie Antoinette瑪莉安東尼(1755﹣1793)更成為最好攻擊的標的物。

皇后來自奧地利,為了兩國和平而決定的政治婚姻。然而法國人就是不喜歡奧地利,始終無法接納皇后。在革命初期,反對皇室人士有計劃地印製八卦傳單散播皇后的醜聞,除了文字還附上插圖。內容從她揮霍浪費,一直講到亂搞男女關係。尤以淫亂題材最具殺傷力,於是出現皇后男女通吃的流言。

皇后有兩位閨中密友,一位是Duchesse de Polignac 波利內公爵夫人,本名:Yolande Martine Gabrielle de Polastron(1749–1793).Polignac是法國貴族的姓氏,家族位於法國南部Polastron.

公爵夫人非常漂亮(見右圖),皇后在1775年初次見到她,驚為天人.其實路易十六也有意為年輕的皇后找些同伴,排遣她的孤獨.於是皇室執意要公爵夫人一家搬到凡爾賽宮附近,還為她們打理龐大的安置費用,幫她丈夫安排官位.

一般人認為公爵夫人是壞朋友,誘導皇后吃喝玩樂,因此八卦傳單最愛影射兩人有不可告人之事(如下面插圖,圖片來源,BTW,這是個有關瑪莉安東尼的法文討論版,可以挖到很多寶).但是越讀一些文章,越覺得這是當時有心人士抹黃的技倆.通常我樂於接受名人的女女傳聞,但就瑪莉安東尼的流言,我認為動機可議,手法不足可取。如果你想看一些辯駁,可以參考:Madame de Polignac and the Politics of Calumny


另一位被影射的人物是Princesse de Lamballe 朗巴爾王妃(左圖),本名:Maria Teresa Luisa of Savoy(1749﹣1792)。與公爵夫人差不多同時成為皇后的伴友。史料上記載朗巴爾王妃有才學,個性較為拘謹,但深受皇后喜愛,使她成為八卦傳單攻擊的人物。

王妃的遭遇令人不忍。她原有機會安全留在英國,卻選擇回到法國共赴國難。1792年人民審判,她拒絕放棄對皇室效忠,被丟入暴民之中任意處置。據說她被性侵後開腸剝肚,頭顱被切下。暴民舉著她的身首想拿給囚室中的皇后看。皇后過於痛心而暈厥。在一些歷史插畫,常可以找到以她受辱情況為題的圖畫(見下圖)。


如果你對瑪莉安東尼皇后想進一步了解,以下英文網站值得一讀:

瑪莉皇后的女女傳聞後來越發不可收拾,原本只是政敵一旁捕風捉影,最後竟出現一位女子隔海在英國出版回憶錄,大言不慚自己是皇后的同性情人.這就是知名醜聞"Affair of the Diamond Necklace 鑽石項鍊事件"

話說瑪莉皇后的公公:路易十五,為了討好情婦Madame du Barry,向珠寶商Boehmer訂製豪華鑽石項鍊.不幸,作品尚未完成,路易十五就去世了.珠寶商希望剛繼任王位的路易十六夫婦能買下鑽石項鍊,以解決先前投資製作項鍊造成的財務危機.但是這一大串鑽石項鍊實在過於昂貴,就算皇室也不敢下手.

Boehmer等了好幾次機會勸購.第二次時機是皇后生下第一胎,皇后不是不了解國家情勢,馬上拒絕:"At that price we have more need of a ship of the line than a necklace."(這時候是買戰艦而不是買項鍊的節骨眼)珠寶商不死心,皇后生下男嬰,再度上前遊說.皇后仍然拒絕,而且勸他把項鍊拆解零售.但是散鑽的價值比不上整條項鍊,Boehmer的危機便被Comtesse de la Motte 莫特瓦洛女伯爵所利用.

女伯爵本名:Jeanne de Valois, Jeanne de Saint-Rémy-de Luz(1756–1791),號稱有皇室血統,她父親據說是法王亨利二世的私生子.因為沒有名份,Jeanne小時候生活貧困,一心想要取得貴族地位.她應付男人的身段高超,藉由一個一個入幕之賓,慢慢往上層階級發展.

1783年,她遇上Louis René Édouard de Rohan (1734–1803),人稱Cardinal de Rohan羅昂樞機主教.雖然名為主教,卻沒什麼道德情操.Jeanne成為他的情婦,發現主教急欲討好皇后.其實主教曾經散播過皇后的壞話,當然對他沒有好感.

Jeanne靠著先生在禁衛軍工作之便,以及與宮內秘書Retaux de Villette的床上關係,開始羅織騙局.她告訴主教能代為牽線至皇后,兩人可以秘密通信.主教為什麼相信Jeanne如此神通廣大?據說她當時便聲稱自己是皇后的同性戀人.那個時代只有同志被別人指控,還沒人敢自行出櫃,更何況外面的八卦傳單謠言滿天飛,可憐的主教信以為真,根本未警覺皇后的來信全是偽造.這一幫人甚至找來一個女演員喬裝成皇后,安排與主教月下夜會,暗示主教偷偷出錢買下鑽石項鍊送給皇室,皇后再用其他方式回報.

於是主教找來珠寶商,將項鍊交由Jeanne轉呈皇后.沒多久,項鍊被犯罪集團拆解四處零售.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就算主教發現,他只能啞巴吃黃蓮,不敢說出.可是珠寶商沒拿到錢,直接告狀到宮庭,犯罪集團連同主教一干人等全部被囚禁.

路易十六夫婦嚥不下這口悶氣,堅持公開審判.很多歷史證明,司法公義與社會觀感之間存有差異,公關操作確實會影響大眾輿論.當時的路易十六不明白現代政治包裝的技巧,雖然司法還給皇室清白,但大部份的民眾卻相信皇后的貞操定有污點,否則無風不起浪.

Jeanne採用玉石俱焚的策略,緊咬是皇后的同性戀人.瑪莉安東尼陌名其妙的同志身份變成法國大革命人人喊殺的罪名.拿破崙後來便說道:
    "The Queen's death must be dated from the Diamond Necklace Trial" (皇后的死期從審判鑽石項鍊事件開始倒數.)
Jeanne入獄前判處鞭刑,還被烙印.但是反皇黨人士幫助她逃出監禁,變裝成男人,坐船逃到英國.她沒有銷聲匿跡,反而出版回憶錄Mémoires justificatifs de la comtesse de Valois de La Motte,出一本還不夠,1789年接著出了第二本.這二本回憶錄為法國大革命搧風點火,皇后與Jeanne的同性戀情更是有理說不清.
    Amazon可以買到法文版 Volume 1, Volume 2,另外在Google Book亦可看得到.
這個女人樹大招風.1791年她從住家三樓墬落,傷重不治.死因成疑,變成懸案.皇后比她多撐了兩年,最後死在斷頭台上.

Affair of the Diamond Necklace 於2001年被好萊塢改編成同名電影,中譯片名為《亂世美女》由Hilary Swank 希拉蕊史旺主演,你可以比較電影的角度.


瑪莉安東尼是否有女女傾向?深宮向來寂寞,難免有幾次實驗,但要講「傾向」,似乎她的女女光譜不及於此.

在《凡爾賽拜金女》雖然不觸及女女傳聞,她和二位女伴確實常在一起,不論在Petit Trianon(小翠安儂宮/小提亞儂宮)裝扮成牧羊女,還是跑到化裝舞會尋歡作樂.我們在電影中沒有特別感覺,但有網友精心剪輯,原來她們就是一群惡女幫啊!

2010/07/05

Beyond the drama of Anne Lister:Supplement A

Anne Lister在法國的日記引發我研究相關主題的熱忱,我想把幾本有趣的書籍逐一簡介,有些內容雖然與女同無關,但描繪出當時的人文風俗,有助於了解Anne Lister身處的環境,對華老師維多利亞三部曲中的情境亦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明天是舞會 : 十九世紀法國女性的時尚生活 》是二年前買的書,一直沒機會全部看完.上週日我幫Fruit的媽媽整理房間(之前是我們的書房),看到它如獲至寶.顧不得搬完12個箱子之後滿身大汗,我打開書,沈浸到文字的世界裡,水果媽坐在旁邊安靜地打起瞌睡.... 

作者鹿島茂,是旅法日本文學作家,專攻19世紀法國的社會與文化.我後來查到國內法文系或法國研究的教授將他的著作列入研究書單.事實上他的文字淺顯易懂,適合所有人閱讀.

以十九世紀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主角常面對愛情與婚姻無法兩全的困局.我輕淺地推說那只是舊社會的思維,卻從不了解養成那套思維的社會結構是如何細膩沈重,能夠宰制當時所有人的思想.

一開始我看Anne Lister的巴黎日記,她老是提到每個人的年收入,或是用家世背景來看待與新情人之間的關係.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她真是自私自利.然而自私自利不是只有她一個人而已,而是整個資產階級都是相同的想法.

2010/06/28

Alice in Wonderland

《Alice in Wonderland》沒有絲毫女同情節,再加上電影整體成績很失敗,照理是不會在這裡大書特書.只是我最近在研究西洋服裝史的資料,特別注意片中的服裝設計.片尾是女主角穿上一身長禮服,裡頭搭上背心,再繫上銀色領結,登船準備拓展海外市場.....難不成,這是另一個雄才大略的Anne Lister嗎?

如果原著是從身體上的改變來辯證自我存在,電影版則繼續自我認同的題目,但是多了一些女性自覺(或是性別角色質疑):不願意走入傳統婚姻的宿命,突然破格成為屠龍的女英雄,最後成為雄心壯志的企業家.光是從女主角的服裝改變,可以看清這條故事的脈絡.

本片的服裝設計是Colleen Atwood,她的作品多和Tim Burton合作,很了解導演的奇幻風格.其實她可以執行華麗的舞台效果,如《Chicago》 (2002)、 《Nine 》(2009);也可以勝任食人魔低調的驚悚,如《Manhunter》 (1986)、《 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當然,玩過Tim Burton的絢爛人物,對於同志影片更能駕輕就熟,如《Torch Song Trilogy 》(1988)、《 Philadelphia 》(1993).

這些並不表示她沒有史實考據的能力,《Little Women》 (1994)、 《Lemony Snicket's A Series of Unfortunate Events 》(2004)是她的兩部古典作品.只是這畢竟不是BBC,片中的現代改良版服裝變成借今寓古的最佳道具.

說是現代改良版,因為《愛麗絲夢遊仙境》於1865年出版,電影的服裝風格不論是放在19世紀前期還是後期,19歲的愛麗絲不可能留一頭放縱的長髮,一定得盤起來分份守己.19世紀末的女性雖然會打上領結,但是女性外套的剪裁採用蓬鬆的袖山高,而片尾窄袖直身的服裝風格是從男性大禮服借用過來.

愛麗絲的鎧甲與聖女貞德的味道還是有點差異.畢竟那是屠龍的戰袍,多了點雄性陽剛.

回到Mia Wasikowska身上.她的長相很特別,沒有傳統好萊塢明星的女性化,卻有著歐式雌雄同體的味道.她穿著盔甲時,猛一看,還以為是《魂斷威尼斯》少男的兄弟姊妹.

不知道編劇Linda Woolverton的本意為何?她寫過《Beauty and the Beast》(1991),有女性自覺似乎是必然的.然而Mia Wasikowska的那張臉,還有她身上的鎧甲與長禮服,讓我老往片中的性別曖昧胡思亂想.

2010/06/17

Music Break

先讓我休息一下。

偶然逛到這首MV,我不熟悉這位歌手的作品,只對她的相機廣告印象深刻,因為公司附近有許多她的人形立牌。MV導演的意圖很有意思,雖然拍得像一般年輕同性朋友之間的友情,只是另外一個女生的氣質有一丁點的中性,兩個人悵然的表情剪輯起來,再配上歌詞,就產生另外一種屬於我們才了解的欲言又止。

去英國吧,說不定妳就會解放了,不需要另一段迷惘的戀情。

2010/04/29

You might want to check it out

最近我在溫習《When Night Is Falling》,發現導演Patricia Rozema和該片的配樂Lesley Barber是一對拉子伴侶,兩人合作過許多作品,最早的合作溯自《When Night Is Falling》,可能是她們的訂情作.

今晚轉到HBO時,突然看到介紹《Kit Kittredge: An American Girl 小太陽的夢想》(2008),我一眼認出Patricia Rozema的訪問片段,她比網路上的照片看來年輕許多.拜Julia Roberts茱莉亞蘿勃茲監製之助,網羅不少明星共同演出.這是一部以童星為主的故事,這些大人有點幫忙社會公益的味道.

Patricia Rozema近年作品越來越少,突然跳到兒童電影一開始讓我嚇了一跳.想想她與Lesley Barber生了小孩共組家庭,身為家長,對於電影類型開始有不一樣的選擇.

我想這部影片不可能出現什麼拉子情節,但片中的小女孩一定很聰明、積極、勇敢.電影實在需要更多的女性主角,英雄不該只是男主角的代名詞.

2010/03/09

Women in movie business

Kathryn Bigelow(凱薩琳畢格羅)終於以《The Hurt Locker 危機倒數》創紀錄由女性首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很多媒體報紙都有類似的標題,是否意味著女性在電影界出頭天即將來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產業體系的權力被分散和多元化是必經的歷程,但不會立刻發生大規模的量變,永遠需要時間慢慢滲透.

擔任開路先鋒到底要付出多少代價?至少是時間吧.我們查出凱薩琳畢格羅現年58歲,她在電影界已經奮鬥了許多了年,作品雖不多,但也不少.我對她相當陌生,後來回頭檢視她的片單,才發現當年只知道有這些影片,卻不知道有這號導演.我比較喜歡的是《Strange Days 21世紀的前一天》(1995),整部電影完全無法察覺是出自女性導演.唉,現在要說那一部電影有特定性別的筆觸,恐怕都要被視為落伍之見.



今年沒有直接與女同相關的影片,《Precious 珍愛人生》勉強算是,片中那位充滿愛心的女老師是女同.另外沾到邊的是《Up in the Air 型男飛行日誌》.片中Vera Farmiga (薇拉伐咪卡)飾演女性版的花花公子,安慰年輕後輩,不要因為失戀就想改當女同志,因為她試過了,女性也是很難處理.

看奧斯卡眾星雲集的場面,我常會犯一個老毛病,開始點名那些女星演過女女的角色: Meryl Streep, Ally Sheedy, Amanda Seyfried, Kristen Stewart, Penelope Cruz, Kate Winslet, Charlize Theron,Julianne Moore, Helen Mirren, Jennifer Lopez....

Sandra Bullock不曾演過女女,不過她的得獎感言:"that there's no race, no religion, no class system, no color, nothing, no sexual orientation that makes us better than anyone else." 可能是典禮中最友同的時刻了.

許多人不會出現在奧斯卡會場上,但會出現在會後的派對.我從Dorothy Surrenders的部落格借來一張照片,Jodie Foster淡妝出席,和Kristen Stewart來個母女重逢.不論Jodie要傳授何種機宜,希望提醒小朋友:穿禮服時務必立正站好.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