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1995/09/13

The Celluloid Closet : Vito Russo

The Celluloid Closet (電影中的同志/賽璐珞的衣櫥)
作者 : Vito Russo 的故事

歷史研究是一份奇妙的工作,他們透過各種方式去重建過去的片段,試圖重組遙遠時空的軌跡.大部份的學者從古文獻古蹟舊物著手,有些科學家則分析深埋千年的雪層,或是百年大樹的年輪.電影影音完整,研究工作看似簡單清楚,但因為創作體系分工複雜,不同的集體意志在其間角力.如果探討的主題被刻意隱匿,研究者就得變成偵探,還要有一點達文西密碼的解密能力.

美國公推Vito Russo是研究電影同志角色的第一人,我對此點暫時保留意見,至少在同一時期英國的Richard Dyer於1977年即出版Gays and Film.但Vito的確是在研究美國主流影片的範疇中,最知名的一位.

他於1946出生於紐約East Harlem.他從小就喜歡電影,但他在青少年立定的志向是要成為記者(Journalist),而不是要成為導演或是編劇.他曾在天主教教會學校就學,宗教的環境也沒有「馴化」他對主流價值的看法.終於,他進入New York University就讀電影研究cinema studies,學習aesthetics, history, criticism,而不是電影製作filmmaking.一開始,他就是走不一樣的路.

同時間,他有一份夢幻的打工機會,在Museum of Modern Art的電影部門工作.那裡自由開放的環境帶給他震撼,當時的社會局勢,剛好在同志平權運動的起跑點:
    It also was the very first time that I was in a working environment with people who were both straight and gay for whom being gay was not an issue. It was the first time I met straight people who weren't freaked out by this issue, who had gay friends and it was no big deal.
    這是此生第一次,我身處在異性戀和同志並存的工作環境.他們不認為同志是個問題.這也是第一次,我遇見的異性戀不會被這種問題嚇到.他們結交同志朋友.沒什大不了的.

    And coincidentally, everything came together at once. The gay liberation movement was very young and I got involved with it in 1970 right after Stonewall. And I began to write for the local gay press.
    巧合的是,所有事件接踵而來.同志平權運動方興未艾.我在1970年Stonewall石牆事件後投身其中.我開始為當地的同志刊物執筆.

    *有一篇文章提到,他在1969年6月27日參加Judy Garland的喪禮後,剛好碰上石牆事件.

影響他最重要的人是Museum of Modern Art電影部門的主管Willard Van Dyke(右圖).這位好好先生在30年代搞獨立製片,太太在Donnel Library負責電影節目.Willard鼓勵他研究電影中的同志,基於四項Vito責無旁貸的理由:

■致力同志平權運動
■熱愛電影
■有強烈的政治企圖心
■具電影研究的素養

1974年,他開始向出版社提出寫作計畫,有18家出版社認為市場太小予以婉拒.他於1975年決定著手寫作.終於,在1976年取得出書合約,並取得2500美元的先期款.但是經費不足以支付全部的研究費用,於是他在餐館兼差一年,以籌措費用.

研究的重頭戲是各個電影圖書館的館藏,花費整整二年的時間.他前往美國許多電影圖書館,甚至遠赴英國和瑞典.Library of Congress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最稀有及最珍貴的影片.他在那裡待了一個月,每天要研究三部影片.當時還沒有公開流通希區考克的所有作品,像<Rope奪魂索>,只能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看得到.

除了看片,他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從膠捲中擷下關鍵畫面的靜照(stills).因為電影公司提供的劇照,並不能滿足他研究的重點.這項翻照工程,在那個時代非常不便,花掉大部份的費用.

(*不像現在DVD的時代,擷圖易如反掌.)

1980年, 終於完成首刷.討論的影片遍及三百多部.雖是所謂的同志書籍,其實讀者不限圈內人.銷售將近三萬本.接著在1987年修訂推出第二版.

就在出版的同年,剛好美國推出William Friedkin的<Cruising午夜巡航(1980)>,由Al Pacino艾爾帕西諾扮演臥底警察潛入男同志SM圈,追查對同志下手的連續殺人狂.由於片中表現對同志的歧視與恐同,Vito與同志團體一起上街頭抗議.

*Al Pacino早在1975於<Dog Day Afternoon 熱天午後>演過帥帥的男同志,為了男友的變性手術去搶銀行,最後變成小人物與體制的對抗,頗受觀眾認同.誰都不敢相信5年後便拍了這部爭議影片.經過多年,他再度於<Angels in America 美國天使 (2003)>扮演死不承認的老同志,也算是補償當年選片的失誤吧.

80年正是AIDS開始漫延的時代.由於New York Post將AIDS與同志做了負面的聯結,Vito與其他同志平權人士興起於1985成立Gay and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GLAAD),它成為美國監看大眾媒體LGBT形象的重要團體.除了糾正媒體錯誤,並進一步獎勵LGBT能見度visibility及合理的形象.

Vito之後除了參與許多同志平權運動,也在大學講授他的研究專長.在1990他去世的那一年冬天,還在Santa Cruz授課.11月7日,不幸因AIDS併發症而結束精彩的一生.

在他去世之後,許多好友希望能將The Celluloid Closet的內容改拍成紀錄片.經過好友Rob Epstein及Jeffery Friedman的努力,於1995年9月13日率先在加拿大多倫多影展放映,次年才在美國日舞影展公開.之後發行VHS,到2001年發行DVD.


一開始,他被人誤會要寫一本八卦書,要洩漏電影圈中誰是同志.其實他只是要探討電影中同志角色的呈現方式.他在一篇訪問中陳述自己的創作意圖:
    My goal is not necessarily an assimilationist goal. And this doesn't only refer to homosexuals, it refers to all of the sort of odd, different, unusual creatures who make movies and who do art.
    I don't ever want that tension between the mainstream and the avant-garde to disappear. I would like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to stop suffering for their difference, but I would not like them to stop being different. I really think that gay people and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are seeking to remain unique creatures--but not be made miserable for it.

    我的目標並不是社會融合同化.我針對的不只是同志情慾,而是包含所有怪異的,與眾不同,特立獨行的電影及藝術工作者.我根本不希望主流與非主流之間失去對立.我只是希望與眾不同的人,不再因為他們的與眾不同而受折磨,不須去制止自身的與眾不同.我認為同志及與眾不同的人,能夠追求原有的獨特特質──而不必為此痛苦.

1995/04/23

Wild Side

Wild Side 騷得過火:It’s not about sex; it’s about power.
(最近更新:2009/04/16)

<Wild Side>並沒有經過院線放映,1995年4月23日就直接放行到錄影帶市場.就算演員陣容包含奧斯卡得主Christopher Walken(克里斯多夫華肯)和陳沖,當時評論一致認為它是部拍得非常糟糕的異色電影,只能靠陳沖和Anne Heche(安海契)的女女床戲來吸引觀察.台灣將片名譯成更不入流的<騷得過火>.

有一次我在某次同志影展時,看見一位小T用欽羡的神情向別人描述這部影片.此時安海契已是艾倫狄珍妮絲的女友,我還是沒什麼胃口把它拿來一看究竟.我特意看過安海契幾部作品,她並不吝於在鏡頭前展示有著粉紅乳暈的酥胸.但是她的滿滿自信總是和尖銳口音產生不協調,想來我是不太習慣她的表演方式.

1996年4月,真正的幕後編導,生於蘇格蘭的Donald Cammell飲彈自殺.據說,他不是一槍斃命,臨死之際還叫太太China Kong(也是本片的共同編劇)拿來一面鏡子,眼睜睜看著自己嚥氣.有人說他的死因是在好萊塢不得志.他第一次剪輯的版本長達三個小時,電影公司Nu Image不喜歡他的作品,擅作主張剪輯,便直接放行錄影帶,或是在深夜的電視時段,穿插在色情仲介和保險套的廣告中播出.導演的真名未出現在這個版本.一說是被電影公司改掉,一說是Donald Cammell拒絕掛名.

直到2000年,他的遺孀,會同剪輯師好友Frank Mazzola,重新剪輯推出Director's Cut(DVD只發行UK 2區版),比原版多了20分鐘,還在英國艾丁堡影展重新首映.有不少影評認為,新版確實為這位擅長cult movie的導演適度平反.

<Wild Side>的故事與1996年<Bound 驚世狂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除了驚嘆當時好萊塢女星可以演出全裸女女床戲,並有雙宿雙飛的快樂結局,不得不好奇這些男性編導心裡在想什麼?

事實上,他們從來沒有想去拍一部「女同影片」(雖然China Kong曾經表示她是想拍一部「女性影片」).<Bound>的出發點是「大出意外」:事情並非如約定俗成的方式發展;<Wild Side>則是另一部想用「性」來比喻「權力運作」的影片.如果是歐洲片廠來拍,我相信它會有更好的質感,可惜他找不到資金,尋到好萊塢專拍「exploitation films 剝削影片」片廠的奧援,只讓騷味有餘,香氣不足.

新版開場是破碎不明的人物片段.故事正式開始就是Alex(安海契飾演)與Bruno(克里斯多夫華肯飾演)會面.Bruno專替黑社會洗錢,金錢是他的權力來源,但是他的性交易內容,卻是假相的放棄權力,成為被綑綁支配的一方.他對Alex的興趣繼續延伸,想測試她是否值得信任,是否是臥底探員?於是派保鑣Tony(Steven Bauer飾演)以性交易測試Alex.

新版改採大量的回溯和蒙太奇畫面.漸漸觀眾才知道Alex是投資銀行的雇員,要求業績的主管,嘴臉像極娼戶老闆,要她積極攬客.這給了Alex雙重人格的背景,白天是白領階級,晚上是高級應召女郎.

然而舊版開場是Alex以行員身份與一位商人在飛機上發生曖昧行為,接著她向一位友人說明房貸負擔.電影很快就解釋Alex雙重生活的原因,接著就描述她收到色情仲介的指示,前往接客.舊版用流水帳的方式帶入故事,新版逐步地揭曉謎底來推展情節.有人說,善用剪輯讓影片起死回生,<Wild Side>就是其中一例.

故事的第二個轉折:原來Tony才是臥底探員,為了抓到Bruno不擇手段,要脅Alex協助.影片此時出現不忍目睹的強暴場面,讓後段溫柔的女女床戲,反其道成為善良的正當出口.其實,Tony可要脅暴露Alex白領階級的身份即可,性侵行為是Tony用來展現他的地下權力.導演都以後交的方式來呈現「權力」的性行為.Tony對Alex如此,Bruno後來對Tony的被叛亦復如此.


    我突然想起以前看過同志團體對聖經《創世記》關於索多瑪城的辯論.索多瑪的居民欲對二位旅人以後交的方式懲罰(與性欲無關),後來上帝以索多瑪城多惡行而毀之.後人多以此作為上帝憎恨同志的論點.反對派則認為上帝是憎恨索多瑪的居民對旅人施暴,而非同性性行為.

強暴場面由Tony像納粹般的中統皮靴帶起,Alex後來也罵他是法西斯.當Alex打電話報警性侵事件,監控電話的警官坐在陰影深處,告訴Alex乖乖合作.舊版中,Bruno最後被繩之以法,新版卻讓他對Alex表達心懷愧疚,搭上直昇機揚長而去.片中的法律權力,被導演貶抑得一文不值.

接著鞋商Virginia(陳沖飾演)被安排至Alex服務的銀行開設空頭帳戶.她是Bruno的前妻,但與他仍保持情感及金錢的關係.到陳沖出現的一刻,電影已進行了半個小時.這個角色完成了四個人物關係的最後拼圖.

鞋子也是片中很重要的性暗喻.Tony的皮靴代表強暴的意象,女性的高跟鞋則充滿性慾的誘惑.Virginia與Alex第一次會面,花了不少時間在深藍色的地毯上互相欣賞對方的鞋子.後來,Alex在紅棕色的休息室第一次親吻Virginia,則是從脫她的鞋子開始.(不過,安海契詮釋得真糟糕,看不出當下的衝動所為何來)

Virginia望著Alex的鞋子曾說:「很少人知道,可以從鞋子判讀(read)一個人」.Alex當時不了解:「是過去,還是未來?」看來,導演的伏筆是情慾態度.

說到顏色,導演有繪畫的背景,他對角色的色彩語言有鮮明的意圖.Alex前半段一直伴隨著厚重的藍色系,Virginia的出場與紅色系脫不了干系,包括她第一次出場時想穿,卻被Bruno阻止的紅衣裳;接著發現Bruno與Alex的關係,進門拿來一甩洩忿;最後,穿來大搖大擺橫越墨西哥邊界.注意這特別的綠與紅,後來也出現在Virginia-Alex床戲時的被單與枕頭.

常有人批評片中Bruno的髮型奇醜無比,看到Virginia出場突然恍然大悟.Bruno根本是師法Virginia的髮型,但男版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不過,這讓Bruno與Virginia產生有趣的聯結.

同樣地,Alex以應召女郎現身,戴著黑色妹妹頭的假髮,和誇飾的裝扮.Bruno除了近似假髮的髮型,他那一身有點東方情色味的長袍,再次暗示他既像Virginia又像Alex.

有影評提到,Bruno第一次看到Alex時,表示她像他的女兒.導演意圖讓Bruno視Alex為自己年輕的版本.如果再對照他們的裝扮方式,倒是增加一些影片的弦外之音.

相對於Bruno老是把"power"掛在嘴邊,Alex則是開口閉口"sex",而Virginia不斷談到"love",三個人的互動,顯示權力、性、愛,三者不同的結合.

我一直很好奇Virginia一直在餐桌上暢談前夫,有什麼證據代表她不排斥女女情?

當Alex讚美Virginia英語口音很好,Virginia回答:"I crossed over with my father when I was 14." 字意上是她14歲就隨父親融入異國生活.但是"cross over"一詞再度出現在片尾Alex最後的道白:"I’m finally crossing over—into the third world where I’ve always known I belonged." (我終於進入第三世界:我一直知道自己歸屬的地方) 此處的「第三世界」不單只是片尾的墨西哥,更意喻她尋得解放,不受限於性別的愛戀,不受制於權力的壓迫,一個不強調黑白分明的地方.Virginia巧合地用到"cross over",暗示她跨界的雙性情慾.

Virginia還在餐桌上提到剛來美國,對每一件事都很陌生,從內褲的形狀到牙膏的味道.....於是她張口吐味,問Alex喜不喜歡(Alex被迷得昏頭轉向).Virginia接著說,真有趣,有些人居然會喜歡或討厭特定的氣味.不設限偏好,這句話再度證明她的雙性情慾已是昭然若揭.

    我認為這類暗示性的對話,最佳經典出現在史丹利庫柏立克執導的<Spartacus 萬夫莫敵>(1960),由Laurence Olivier(勞倫斯奧利佛)飾演羅馬大將軍Crassus,在沐浴時試探Antoninus(由當時年輕粉氣的Tony Curtis扮演).Crassus對話繞著食物取向:你認為吃生蠔是道德的,而吃蝸牛就不道德嗎?這無關道德,只是口味不同罷了.個人的胃口是與道德無關.我喜歡生蠔也喜歡蝸牛.(PS:生蠔形容女陰,蝸牛暗示男具).

當然,到了後段證據更明顯.Alex約Bruno到午夜飯店設局反將Tony一軍,Bruno突然吐露Virginia有women tendence,反而請Alex安撫鬧自殺的Virginia.

當Alex不可置信之際,Bruno竟要她練習親吻,就當他是Virginia好了.這裡再次聯結Bruno與Virginia一體兩面的意義.

新版剪輯Virginia-Alex的床戲非常有意思.在這一段的前面是Tony和他的警探夥伴見面,夥伴關心他要小心行事,Tony給對方一個義氣的擁抱,還風花雪月指著天空的獵戶星座.就在男男擁抱前後,突然很快插入一小段女女在床上的擁抱.導演的意圖暗示,Virginia-Alex的床戲不就是另一組人馬聯合陣線.

我很少提醒別人要注意女女床戲的體位.這一段的床戲,兩個人幾乎翻滾過每個位置,雖然有點「不切實際」,卻能傳達影片的本意.兩個人輪流在上位,或下位,或平行側躺,沒有人明顯掌控權力.在導演性與權力的主題中,女性的結盟是平等的.

新版將這段配樂改換成日籍音樂家Ryuichi Sakamoto的作品,增加不少空靈的氣氛,改變原版廉價的感覺.

故事發展越到後面越有點零碎.

Bruno想要利用Alex在國際交易系統中散佈電腦病毒套現,再嫁禍給Virginia.Alex在某個類似影棚的衣物間告訴Virginia真相,希望兩人一起遠走高飛.Virginia則陷入交戰,對Alex與Bruno的關係感到雙重被叛.這段有些鏡頭很特別,完全不按照一般攝影的常規.

通常攝影畫面有一條假想線,攝影機不會越過這條中線,到主體的另一面拍攝,除非顯示主體改變行動方向.當Alex抱著Virginia,觀眾看到的是她們的右邊,可是她們沒有改變方位,下一個鏡頭卻顯示她們的左邊.這一場戲,使用好幾次這個攝影手法,導演用以呈現Alex與Virginia的左右為難.

Virginia回去與Burno大吵,而且試圖服藥自殺.同時之間,Alex扮起英雄,約Bruno及Tony先後到午夜飯店.她讓先到達的Bruno躲在房間,聽到Tony對Alex強取豪奪的態度. Bruno馬上跳出來捍衛他的權力範圍.他罵對方cross over,這裡則指的是逾越分際.他想以強迫後交的方式處罰Tony.不過,Bruno口裡咬著一根雪茄,手上揮舞著一把槍,所有陽具意象十足,卻是虛張聲勢一場,只打了Tony一頓屁股.


影片後段運用許多鏡子,暗示主角們內心的期望,但又顯示那只是當下的虛幻.Alex在穿衣鏡前,對Virginia提出遠走高飛的計劃,那時只是個夢想;Alex在午夜飯店設局,希望Bruno修理Tony,其實是一場不了了之的鬧劇;Virginia後來衝到午夜飯店鬧場,Alex陪她到另一個房間冷靜,用一扇長鏡阻止Burno進來安慰Virginia,鏡子裡的Burno本身就是被叛Virginia的人.


兩組人馬, 分隔在不同空間,各自重新聚合力量.二個男人前一刻為了Alex大呼小叫,突然言歸於好,還喝起了交杯酒.二個女人之前為了Bruno幾乎失和,Virginia此刻卻想通要與Alex遠走高飛.

後面混亂局面從Virginia逃走開始,Tony作勢追出,留下Alex與Bruno.Alex告訴他Tony的真實身份,要他自己趕快逃命.接著Alex趕回家中,卻發現Bruno已尾隨而至.沒想到危急關頭,Bruno竟然現身開槍解救Alex.他本想邀Alex, Virginia一起逃亡,最後只能獨自搭上直昇機揚長而去. 

Alex, Virginia並未如先前計劃搭機離去,而是混入公車進入墨西哥邊境.兩個人都戴著墨鏡,如同<Bound>的女主角們.雖然不是自己開車,還是有一輛run away car,咬著禁忌的蘋果,追尋Happy Ending.

末尾有段神來之筆.她們在車上看著一個年輕男子,Virginia說他像第一任前夫.正當觀眾正在懷疑二個女人的結盟會不會見異思遷?Virginia接著自我解嘲:woman with the past.

遠鏡頭俯看年輕男子被留在在荒涼的山區,車子載走的是Virginia與Alex.

後話:
我覺得新版提供分析的價值,但是並沒有提昇太多觀影的樂趣,故事發展越到後面越零碎,導演的場面調度像是舞台劇,有時演員的表演如同第一次粗糙的即興演出.我肯定導演清楚自已想要什麼,卻很惋惜他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要做什麼.這一篇長文算是對導演遲來的致敬.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