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07/08/31

Sylvia Scarlett

Sylvia Scarlett 男裝:性別裝扮的奧德賽之旅
(released date: 1936/1/3)

導演
30年代三位最具代表性的同志導演:Dorothy Arzner,George Cukor,James Whale.Cukor庫克的性傾向是好萊塢公開的秘密(據稱常舉辦純男性的游泳池派對),但他溫文的行事態度,不像James Whale死不退讓,也沒有Dorothy Arzner受限於當時女性地位弱勢,幸運地熬過好萊塢激烈打壓同志的年代,比其他二位享有更長的職業生命,後輩才有機會看到他許多精采的作品.

庫克被稱為「女性導演」,或許出於他的同志敏感度,他擅長與女演員溝通,讓她們充分發揮演技,所以這些影片常成為女星的重要指標作品,受到奥斯卡的青睞.

*在<Gods And Monsters 眾神與野獸>虛構一場James Whale(背對鏡頭)晚年參加George Cukor(戴眼鏡者)的派對.Whale故意帶年輕健美的園丁前往,把Cukor氣得牙癢癢.片中也有一段純男性的游泳池派對,看來也是Whale年輕時喜好的活動.

同志導演與獨特女星
<Sylvia Scarlett>由喬治庫克與凱薩琳赫本聯手催生.當時的製片Pandro S. Berman根本不喜歡這個故事,稱它是"freak picture怪片",但是他擋不住這兩個人的興致:"I hated it as a book but George and Kate were crazy about it, and they ganged up on me. I'd never seen them so enthusiastic about a project. 我討厭原著.但喬治和凱卻很喜歡,他們聯手對付我.我從沒看過他們對一個電影這麼熱衷."

但是在試映會,觀眾反應冷淡,許多人半途離席,他們心知不妙.試映會後,赫本對製片求情:"and we'll do another picture for you for nothing! 我們免費幫你拍另一部影片" ,Berman 冷冷地回應:"I never want to do a picture with either of you again.我再也不想和你們任何一位合作."

女扮男裝在當時影界並不是創新之舉,可是片中許多性別/性向模糊的趣味,庫克卻發揮到極致.你可以想像港片<金枝玉葉>在五六十年前就已拍出來了嗎?可惜劇本結構鬆散,敘事的調性前後不統一,當時票房及評論其慘無比.庫克一下子從天子嬌子出現事業危機,赫本則陷在1935~1938一連串的轉型低潮,變成票房毒藥.此後,二個人都非常謹慎,不再有驚人之舉.赫本終其一生保有意志堅決的銀幕形象,卻不再有如此中性的演出.

電影在1936年初推出後,銷聲匿跡多年,直到50年代,開始享有地下電影的盛譽,轉變成小眾Cult movie,持續地在藝術電影院,或懷舊影展中放映.

庫克後來自我解嘲,他的電影就是要花很多年才會受到欣賞.他一直認為這部片最能代表自己的原創性 (most personal original films),所以他最喜歡別人讚美: "Sylvia Scarlett" was ahead of its times. 超越時代之作.

旅程
Sylvia剪髮時的台詞,改變的不只是外表,還包含態度:"Then I won't be a girl. And I won't be weak and I won't be silly. I'll be a boy and rough and hard. I won't care what I do. Don't worry! I'm ready for anything. 我不再是女孩.我不會再柔弱及傻呼呼的.我會成為男孩,粗獷而堅強.我才不管要去做什麼.別擔心!我會放手一搏."

原始劇本並沒有交待Sylvia為何變裝.一開始就以男裝出現在船上.但是Production Code Administration表示關切,所以最後才補拍這一段:她的母親死了,父親挪用公款,為了陪同父親逃避追捕,剪去頭髮賣錢,並變裝便於避人耳目.

    2007/9/16更新:在Queer cinema, the film reader一書,進一步說明幕後故事,當時片廠迫於壓力希望庫克補上一個開頭:
    "We had to add a silly, frivolous prologue, to explain why this girl was dressed like a boy, and being so good at it. We weren't allowed to give the impression that she like it, or that she's done it before, or that it came naturally. 我們要增加一場愚蠢無聊的序幕,來解釋為什麼她要扮成男孩子,而且扮得這麼像.不可以給人感覺,她喜歡假扮,或是她假扮過,或她就是渾然天成."

這幕才是原始劇本的開場.一開始與父親對話的背影,與<Queen Christina>(右下)主角第一次出現的方式異曲同工.但不同於嘉寶是美麗的女人穿男裝,赫本的扮相更有幾份寫實性.











庫克一直強調Sylvia性別上的進退兩難,有些情節,現代看來有點老套.例如在船上,她進入女廁被趕出來,後來暈船想吐,看著男廁卻不敢推門.


後來父女認識在去倫敦的路程中,認識Cary Grant卡萊葛倫(右)所飾演的騙徒Jimmy Monkley.三個人決定聯手行騙.Sylvia在公園假扮一個只會說法文,不會說英文的可憐男孩.靠著Jimmy及Henry(Sylvia的父親)的幫襯,騙取大家的捐助.(赫本應該會說法文,但她年輕時的聲音真不敢恭維.我懷疑當時的錄音設備不能好好收錄女星高頻的嗓音.)Sylvia最後誤說英文失風.事後Jimmy抱怨Sylvia欠缺女性般的敏感度,Sylvia背對他偷偷發笑.

Jimmy認為行騙的班子應該要加入女子.父親原本想坦白Sylvia的身份.可是Sylvia卻背地舉腳踢著父親的屁股,阻止說話.這詮釋很有趣.Sylvia背地裡的動作都非常中性化,她不只是不願回復女兒身,壓根兒就是一個小男生.

讓我比較不安的是,穿男裝的Sylvia出現許多次輕微暴力的動作.她踢父親的屁股、推開想吻她的女子、一巴拳打了畫家的前女友、甚至作勢要打畫家(畫家當場點出她的暴力傾向),以及最後與警察拉扯.

赫本在片中展現不凡的身手,強化中性的可信度.她身高171公分,在那個年代是相當高大的女星.她從小就是運動健將,滑冰、高爾夫球、游泳....無一不精.她在片中的動作戲,我看得大開眼界:在船上,她動作俐落跳過欄杆,帥極了!我來回看了好幾遍,確定不是替身演出.


後來她在畫家的屋子吊拉環,輕輕鬆鬆或倒掛或拉正.片中,她爬了二次窗,後來還躍入海中救人.那個時代,除非是歌舞劇,要不然女星只能演出光鮮亮麗的文戲,Sylvia真是少見的解放.或許赫本私底下的能量,大到我們無法想像.


稍後,Jimmy同Henry去豪宅行騙.Sylvia尾隨爬窗而入.Jimmy趁機對女僕Maudie下手,偷走女主人的項鍊.

Sylvia藉酒吐真言,逼得Jimmy交回項鍊.她意氣風發提議過遊唱生活不再行騙,Maudie竟拿出存款,跟著大家走天涯.



他們投資二個蓬車,很像現今的巡迴貨櫃舞台.車上畫著劇團名稱:"The Pink Pierrots 紅粉丑角".一看"Pink"就知道編劇玩起同志的inside joke .

(*可參考電影片段)



Sylvia第二次面臨性別的無所適從,但也可以說是左右逢源.Maudie發現Sylvia皮膚仍細緻如女子,說是還要一陣子才會長出鬍子.出於好玩,為Sylvia畫上類似男演員Ronald Colman(他是默片時代知名的英國男星)的假鬍子.Sylvia挑起眉毛,頗為自命風流.赫本這面顯為人知的表情,大概僅止於此片.


Maudie認為Sylvia是小毛頭,缺乏經驗,便強吻「他」藉口提供練習機會.拉子要失望了,這部片沒有女女情,而是隱含男男戀,所以Sylvia是強力推開Maudie.





Sylvia逃到另一車廂,卻見Jimmy正在脫衣準備入睡(庫克可能是有意把卡萊葛倫給脫了),一邊說著天氣很冷,提議兩人抱著取暖:"you'll make a proper little hot water bottle.你可以變成一個小熱水壺." Sylvia嚇壞只好抱著睡袋睡野外.

Jimmy在戲中並沒有明顯的同志傾向,可是對女性也沒什麼興趣.原本在豪宅對女僕Maudie又親又抱.後來便完全讓給Henry.

卡萊葛倫在本片很罕見地沒有得到女主角的芳心.當時,他已演了21部電影,第一次與赫本同台演出,接下來他們聯手演出幾部影片,配成銀幕情侶.據說,拍完本片後(1936年),卡萊葛倫為赫本引介了Howard Hughes霍華休斯.這位傳奇鉅富後來為赫本1940東山再起之作<The Philadelphia Story 費城故事>,助了一臂之力.

劇團到了某處小鎮表演,遇見畫家Michael Fane(Brian Aherne飾),兩人不吵不相識.Michael 對Sylvia有莫名的好感;Sylvia 對Michael頗為傾心,一直想找機會表白,但關鍵時刻,卻出現Michael的前女友Lily.宴席間,Sylvia不滿Lily對父親抓狹,一巴拳打了Lily,混亂離場.

當晚,Sylvia脫去戲服,身著正式男裝(右),從一樓拿石子敲響畫家的窗戶,窗下訴情,說了一大堆欲言又止的表白.

畫家把Sylvia從窗戶拉進屋內(把它當做性暗示,似乎不無合理),畫家看著Sylvia說了一句著名的台詞:"what it is that gives me a queer feeling when I look at you. 我看著你,心理感覺很怪."

queer當時的字義,就像當時的gay,不像現代用語有特定的意義.但是庫克很明顯是玩弄另一個inside joke,暗示畫家男男戀的可能性.

畫家請Sylvia明日來畫室,想要為「他」作畫.Sylvia決定以女裝現身,所以她到海灘,暗待女性遊客更衣戲水,伺機偷走衣服.Jimmy剛好站在洞口外,發現真相,但他沒有拆穿.

後段可以看到,Sylvia並不是沒有女裝,偷衣的動機似乎牽強.片中,她是在洞口等待,進入洞內更衣,再著女裝從洞內走出.「山洞」變成轉化女性的象徵意義.

Sylvia以女裝示人,畫家笑笑,卻對她沒有表示很大的興趣.Sylvia也不習慣女性化的舉止,抱怨沒有口袋可以放雙手,開始懷疑自己根本不適合當女孩.





關鍵時刻再度出現畫家的前女友Lily.她認為Sylvia之前打她是因為吃醋,所以在Sylvia臉上一吻表示原諒.我不了解Lily的動機,但赫本被女人親吻的一幕,當然要盛重呈現.

Sylvia覺得自討沒趣,萌生退意.結果禍不單行,Maudie跟著別人私奔,Henry在夜間暴雨失足落崖身亡.電影至此,從喜劇變悲劇.
Sylvia穿上女裝料理Henry後事.悲慟之餘,接受Jimmy的求婚,不在乎是否愛Jimmy(很神奇地,這種無愛婚姻觀,後來在<Without Love>更成為全片主軸,引人連想).

不巧,Lily自殺落海,Sylvia一馬當先下水救人,Jimmy只能在旁當個廢人.原來Lily是為愛自殺,Syliva更是堅定退意.但Jimmy決定成全Syliva與畫家,故意挾持Lily離開.
Syliva便去找畫家要一起把另一組人馬追回.注意看,Sylvia再度穿回偷來的女裝.

這一幕,兩人開車追到十字路口,決定要往那一個方向走.Sylvia選擇的方向,竟是回復男裝.



問路時,剛好遇上Sylvia偷女裝的家人,她被迫脫下女裝,換回原來的男裝.






Syliva回到車上,畫家不小心夾傷手指,無法開車,所以改由Sylvia駕車.這段象徵意義太明顯了,當男人出現陽具閹割情況,女人就會(才能)取而代之.

但是Sylvia駕車技術太差,被警察取締,拉扯中大打出手,兩人被關入警局.我希望這不是暗示女性就算穿了男裝,還是沒有辦法勝任男性的工作.哎.

Sylvia沒有表明女性身份,二人被關在一起.畫家閒來無事,便為Sylvia的男裝畫像--算是一償夙願.經過這一段,兩人感情才算穩定下.現代觀眾可以解釋,畫家其實有隱約的男男戀傾向,也可以擴大解釋,愛情是不分性別裝扮的樣貌.



畫家與Sylvia繼續追逐之旅.最後他們四個都出現在火車上,可是畫家與Sylvia表白了彼此心意,不願再追下去.於是中途下車而去.Jimmy看到了他們兩人離去的身影,心知肚明.回頭看到Lily還在咕嚷與畫家的愛情堅貞.Jimmy轉而大笑不已,影片就在他的笑聲中結束.




延伸閱讀:
Sylvia Scarlett: Androgyny and Cross-Dressing

2007/08/28

My happy reading, watching and studying

如果Sarah Waters的第四部作品The Night Watch,由熟悉40年代當時同志氛圍的編導及美術人員合力搬上銀幕,說不定可以超越原作文字的表現.或許,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最近看了許多30-50年代的相關電影,還找一本近期出版的Queer Image來補強論述.那個時代的背景故事實在太有趣了,我根本無心追最近播映的South of Nowhere.

由於"50年代電影中的同志"內容太過龐大,為了兼顧<Bad Girls>,我決定將一些影片及人物分離出獨立文章.接下來想介紹的人物是Katharine Hepburn.這兩天終於看到傳說中的<Sylvia Scarlett>,她與我記憶中的銀幕形象完全不同,實在是太震撼.難怪這部電影當年票房慘不忍睹,銷聲匿跡多年,居然從50年代起,轉變成小眾cult movie.

我會專篇圖文介紹這部影片,大家可以感受她的男裝造型及演技多麼入木三分,我甚至覺得,如果<Tipping The Velvet>由她來演,會更有說服力.

*對比一下凱特白蘭琪的詮釋法

2007/08/22

Daphne Du Maurier

神秘的作品與作家的秘密

家庭
戴芬.杜莫里哀 (1907-1989)在一百年前的5月13日誕生於英國倫敦,出身於個藝文家族:祖父George Du Maurier是知名的插畫家及小說家.他從1894年連載的小說Triby是維多利亞時期的暢銷作品.歌德式的風格,據說刺激法國作家創作出「歌劇魅影」.當然也呼應了日後孫女一系列作品的傳承.

父親Sir Gerald Du Maurier活躍於劇場.「Peter Pan小飛俠」當初搬上舞台劇時,他粉墨登場出飾虎克船長.「小飛俠」的作者James Matthew Barrie是杜莫里哀家族的好友.Barrie是依據Daphne的堂兄妹而來的創作靈感.<Finding Neverland (2004)>便是描述這段背景故事.Kate Winslet(凱特溫斯蕾)所飾 Sylvia便是Daphne的姑媽.

她是父親最寵愛的小孩,美麗而聰明.父親非常支持她的創作之路.父女的關係其實耐人尋味.眾所週知,他一直很希望Daphne是男孩,可以發揚家族的名聲.這導引出二件事:Daphne童年的幻想遊戲中,有一個角色是勇敢無懼的男孩Eric Avon,後來在她寫給Ellen Doubleday的信件中便常提到內心「男孩」的隱喻;另一方面,她14歲曾與36歲的男子交往,25歲便結婚了,生育三個小孩.有人提到她書中常出現亂倫的主題,現實生活中常愛慕年長的對象.我們可在Rebecca 看到老少配;在Julius看到父親淹死25歲的女兒,只因受不了她與別的男人交往.

作品
她有不少作品被改編成舞台劇或電影.第一位賞識她的才華是後來的大導演Orson Welles奧森威爾斯(作品:Citizen Kane 大國民),率先在1938將Rebecca改編成廣播劇,希區考克到1940才拍成電影:9項奧斯卡提名,獲得最佳影片,及最佳黑白攝影.
Rebecca多次被改編,近期的版本是1997年於英國推出三個小時的影集.溫特先生由Charles Dance主演,女管家由Diana Rigg演出.

看過Fingersmith的觀眾對Charles Dance於劇中演出嗜書如狂的Mr. Lilly應不陌生.由他演出溫特先生,把老少配的反差加大,異發顯得年輕的溫特夫人在莊園中柔弱無依.

Diana Rigg早年最知名的作品是60年代末的英國影集<The Avengers 復仇者>她一身緊身衣裝扮,赤手空拳打倒壞人.小時候看過電視台重播這個影集,我對她記憶非常深刻,根本無法接受1998年的電影版.後來她往舞台劇發展,得過東尼獎最佳女主角.

年輕一輩的觀眾會很訝異,原來她的女兒就是<Tipping The Velvet>劇中飾演Nan的Rachael Stirling.Diana年輕時可是比女兒更有味道.不過,我覺得她在Rebecca的詮釋並未超越1940電影版.她獲得艾美獎最佳女配角,應該是大眾集歷任版本,對這個角色塑造的致敬.


希區考克改編她的作品不止一次.1963年他從短篇小說The Birds拍成同名電影.1973年, Nicolas Roeg取自另一部短篇小說<Don't Look Now 威尼斯癡魂>改編同名電影,同樣是部驚悚佳作.

Rebecca AND Peter Pan
Rebecca不只是她虛構故事中神秘的主宰,冥冥之中也牽引了作者現實生活的情慾流轉.有位美國作家控告Daphne抄襲.她為了打官司,從英國遠渡重洋到紐約.當她見到美國出版商的夫人Ellen Doubleday,她的雙性情慾不可遏抑.

Margaret Forster為Daphnes寫的傳記Daphne Du Maurier,大量採用Daphne與Doubleday女士之間的書信往來.這一段非常明顯地暗示自已另一面被埋藏的性傾向.
    "with a boy's mind and a boy's heart... so that at 18, this half-breed fell in love, as a boy would, with someone quite 12 years older than himself... and he loved her in every conceivable way.
    擁有男孩的理性與感性......18歲時,這個混合體 (*本意是混血兒,此處有男女同體的意思),就像一個男孩,愛上年長12歲的人....「他」愛著她 (就像男人愛著女人).

    And then the boy realised he had to grow up, and not be a boy any longer, so he turned into a girl, and the boy was locked in the box forever. D du M wrote her books, and had young men, and later a husband, and children, and a lover,
    不久,男孩明白必須要長大 ,不再是男孩,所以他變成女孩,男孩被永遠鎖在盒子裡.戴芬.杜莫里哀寫了書,有了年輕的男人,接著嫁了丈夫,生了小孩,還有個情人,

    but... she opened up the box sometimes and let the phantom, who was neither boy nor girl but disembodied spirit, dance in the evening when there was no one to see.
    但是....有時她打開盒子放出幽靈,既不像男孩也不像女孩,而像空虛的靈魂,在無人的暗夜中漫舞."
她對Doubleday女士的情感簡直是如坐針氈:
    "I pushed the boy back into his box again and avoided you on the boat like the plague... You looked lovelier every day. It just defeated me.
    我把男孩再度放回盒中,在遊艇上像躲瘟疫一般迴避妳.....妳越看越美.將我完全爭服."
Doubleday女士面對Daphne的熱烈追求,倒也冷靜以對,後人才有幸從她們的書信中一窺早期雙性戀的內心實境.我們可以看到Daphne對這種情欲標籤的否定:
    "By God and by Christ, if anyone should call that love by that unattractive word that begins with 'L', I'd tear their guts out.
    老天,如果有人要用沒有吸引力的「拉字」來描述這份愛.我一定把他們的腸子扯出來."(*唉,她並不知現在有部影集就叫做<The L Word 拉字至上>)
她用了許多暗語來代表相關的情慾:"a menace(有威脅感的人)"表示是有吸引力的人;"spinning(旋轉)"是前戲;"to wax (上蠟)"是指做愛;與男子性交稱為"Cairo(開羅)";與女子做愛稱為"Venice(威尼斯)".她曾在信中承認,偏好威尼斯勝過開羅.在描述Daphne的迷你影集中,劇中Daphne表示:"I had Venetian tendencies. 我有威尼斯式的傾向."

據說,Gertrude Lawrence後來落實了Daphne無法從Doubleday女士回應的肉體關係.

Gertrude是30-50年代縱橫英美歌舞劇的天后.她有些複雜的雙性戀關係,最為人議論的是她曾是Daphne父親Gerald Du Maurier的情人.

她也與女演員Beatrice Lillie有曖昧關係,從Beatrice便扯出另一位情人Tallulah Bankhead.從Tallulah著手便進入複雜龐大的"L World".有趣的是,Daphne小時候見過Tallulah,讚美她是其所見過最美的女人.

Gertrude最著名的作品是舞台版<國王與我>劇中的Anna.當我再看1999年版的<安娜與國王>,想到Jodie Foster 與雙性戀的Gertrude飾演同一角色,突然有種奇異的巧合.




在Daphne百年忌日的前一天,推出有關她與Doubleday女士及Gertrude Lawrence的影集 <Daphne (2007)>.我還沒有機會看到,從Logo 影片介紹想稍微介紹三位女主角:

Elizabeth McGovern飾演Ellen Doubleday.我以前認為她是<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四海兄弟>最失敗的選角,根本沒辦法表現Jennifer Connelly成人後的美麗.後來她把事業重心轉移到英國發展,竟也磨鍊出不同的氣質出來.

拉子觀眾可以多多留意她.她曾在<The Truth (2006) >與Elaine Cassidy一同演出,接著她要二度與EC演出對手戲--就在製作中的<A Room With a View 窗外有藍天>電視版.


Gertrude Lawrence由Janet McTeer飾演.她的表演事業主要在英國的電視及劇場,電影作品曾於2000年獲得金球獎最佳女主角.對拉子觀眾而言,她最重要的演出是<Portrait of a Marriage (1990)>在影集中飾演Vita Sackville-West.這不是描述與Virginia Woolf之間的故事,而是與青梅竹馬Violet Trefusis的激烈戀情.

直到她演出<Songcatcher(2000)>(AfterEllen review),再度勾起拉子觀眾的注意.她是1907年研究阿帕拉契山間民歌的音樂教授,這回不是她演女同,而是片中溫文秀麗的妹妹.


Geraldine Somerville演出 Daphne.我只知道她在哈利波特電影中演出哈利的母親.選角是接近Daphne的外形,可皆影評對演技不甚欣賞.





延伸閱讀:
  • Daphne du Maurier官網
  • Venetian tendencies:對作家的女女情慾擁抱式閱讀
  • 'I was born into a world of make-believe':對作家的女女情慾反抗式閱讀2007/06/05
  • 蝴蝶夢中譯本
  • 2007/08/19

    Lucky Star

    從一個情人節小故事,聊起Fruit的「幸運」傳奇.

    我們還是吃了一頓大餐: 天香回味.味道不錯,雖然它的湯頭故事有點過火.重點是,一餐下來點到上千元,我們卻只付了18元.

    之前有人去用過餐,拿回幾張500元的抵用券.通常抵用券的規定大多是一次只能用一張,或是假日不能用,或是消費到某一個金額才能使用.....結果,完全沒有抵用的限制.我們抵掉所有的整數,只付了零頭.這年頭要碰到這麼海派的抵用券,還真不多見.

    想起有一年,我們去一家餐廳,當餐點快上完時,突然門外不遠處的電箱冒出火花.沒多久,店內一片黑暗,大家嚇得趕緊走出門外,店員根本沒時間結帳.後來,我們再轉回去,店員只聳聳肩,就當是精神補償.

    有一次,我們吃海鮮快炒,遇見Fruit的學生家長,雙方很禮貌地打招呼.等到吃完要結帳,店家居然說不必結了,已經有人付過錢.學生家長早已不見人影.

    已經數不清有幾次,不巧在外面遇見她的學生打工,有時會多送一盤菜,再送一次飲料.....或是偷偷給了一份別人拿不到的贈品.其實,我很怕遇見她的學生,只要聽見街上有人喊老師,我就會本能地把她甩開.沒辦法,我不喜歡將來有人會喊起師母.

    就算她不是用老師的身份,依然令人側目.Fruit對於提供特別服務的人,一向不吝於讚美.她經常使用客戶意見表.上次搭機,她本來只為某位空服員寫一張意見表,那位客服員喜出望外,竟另外拿了一疊,請她寫其他空服員,我只好跟著幫忙做順水人情.結果下機時,竟提了兩大包紀念品.

    Fruit還有一種神奇力量,走在街上,別人常向她問路.我們兩個走在一起,十之八九都是問她.不管在那種商店,常常有人以為她是店員,向她問問題.有一次她在一家服裝店,被一個婦女追問,剛開始我們是軟性地不理睬,後來我受不了,有一點生氣地說:她不是店員.對方還一付不相信的樣子.Fruit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就很疑惑:我的臉上是不是寫著--有事請問我.

    她最喜歡和我比較誰幸運.例如,買車票,我買時沒有座位,她後來買就有座位.就算是無對號座,她也很容易找到位子.但她從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幸運.前一陣子去九份玩回來,在火車上我累得睡著.她突然把我拉起來,把對號座讓給一對老夫妻.我當時有一點「下床氣」,覺得硬生生被吵醒.事後想起,當年我第一次見到她,給的評價就是generosity.她始終沒有改變.

    如果真要比較誰最幸運,應該是我吧.不論我怎麼不順,總有她幫我罩著.換一個角度想,她既然都是遇見幸運的事物,她會遇見我,或許表示我是她的幸運人物.........?哈,我可能太抬舉自己了 :)

    2007/08/14

    Chinese V Day, to be or not to be

    我不喜歡過特定的節慶.因為所有人在同一個時間做同樣的慶祝活動,不是很擁擠嗎?品質也不好.可是Fruit是個人來瘋,超愛趕熱鬧流行的人.所以今年,我們又參加了一次台北世貿的漫畫展.

    這個週末是中國情人節,她曾自己提議上週末提前吃大餐來慶祝.可是我拔智齒還沒完全痊癒,吃大餐的念頭便擱置一旁.上週六,她臨時想起漫畫展,我決定出重金全程贊助這一次的趕集.Fruit愛看的漫畫動畫很多樣,平常就看得多、買得緊,所以到了展場,重點不在補庫存,而在收集周邊商品.這樣買法,居然也集了一箱宅配回家.我們下午將近4點才到,最後直到會場關門才走人.建議下次有興趣的人挑這種離鋒時間,不必花太多時間在排隊上.

    我對動漫比較晚熟,在現場只對「草莓棉花糖」的周邊商品感興趣.我已有她們約20公分高的公仔,還有小型公仔:睡衣組和泳衣組.天呀,看起來我好像怪叔叔(比起Fruit的收藏,我只算是業餘玩票).今年我才知道它在日本的粉絲,九成是蘿莉控的男子.我有點不好意思,才知道自己是研究多了30,40年代的電影,偶而需要看幼齒補眼睛.只是......你不覺得美羽真的很爆笑?我們沒去找原作者簽名,人太多,實在沒精力做超級粉絲.唯一讓我遺憾的是,竟然沒順便買回「瑪莉亞的凝望」中文小說.

    漫畫展之後,我們還是吃了一頓鐵板燒.我只能用另一邊牙齒慢慢吃,把吃不下的飯菜都撥給她.回家的路上,心想情人節慶祝活動功德圓滿.可是她還是下了題目:想一下情人節的節目.還有什麼?不是提前慶祝了嗎?.....結果,今天聽到氣象預報,颱風可能在週六侵台.嗯,到底對情人節有何影響呢?

    2007/08/12

    Elaine Cassidy : 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

    有幾項關於Elaine Cassidy的最新近況.

    她在今年秋季將有電影作品:<And When Did You Last See Your Father?>推出.劇情不甚清楚,是英國演員群力之作.Elaine在片中只是個小配角,附上幾張官網的照片,看起來像是降齡演出少女.

    預告片中,Elaine的鏡頭驚鴻一瞥.好像改變不大.

    另外找到一篇8/11才發表,很有趣的小文章,她談到她的日常生活、喜好、願望和幻想.幾個有趣的項目:

      影響最大的書:The alchemist(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保羅.科賀(Paulo Coelho)著
      最大的觀影享受:大銀幕配大包爆米花
      最喜歡的建築物:The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最愛的服裝品牌:Moschino
      最想當的動物:野貓
      最愛的音樂:Dancer in the Dark 在黑暗中漫舞, The Mission 教會.

    另外有一項,我不太喜歡的消息.<Loving Annabelle>的導演Katherine Brooks籌拍Walking Madison,計劃找Elaine來拍,目前但檔期還談不攏.老實說,我對導演很沒有信心,竟暗自希望能破局吧.

    2007/08/10

    About The Celuloid Closet Project

    最近一系列深入介紹"The Celuloid Closet"紀錄片所提到的舊片,希望對較年輕的讀者有些幫助.沒有提到1920以前的影片,是因為我完全不熟悉這段時期的影片,想準備更完整再放到系列的最後. 我自己在重新考古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樂趣,花了不少精力補充資料和館藏.1950年代的部份要等一段較長的時間,想把一些影片談得更細一點.在此之前,會先來談<蝴蝶夢>的原著作者:Daphne Du Maurier.

    2007/08/08

    The Celluloid Closet : 1940s movie list

    1940年代電影中的同志

    美國在Production Code的壓力,同志在30年代被隱藏在吸血鬼和科學怪人等恐怖片中,在40年代則出沒於"Film Noir"(黑色電影).Noir是法文,發音如'nwahr'.它不儘然是一種電影類型,都有著一致性的視覺風格和反體制的態度.但是黑色電影中的同志角色難免較為負面,在整個同志電影史中,頗為情何以堪的一段過程.

    黑色電影從<The Maltese Falcon 梟巢喋血戰 >(1941)開始,希區考克的作品更是大宗,一直到後來的<Chinatown唐人街>、<Blade Runner銀翼殺手>、<Pulp Fiction黑色追緝令>....都可以歸納為這種電影風格.

    這段時期的黑色電影大量改編自小說作品,有些電影乾脆捨去原著的同志情節,有些雖保留同志角色,卻隱諱如深海暗礁.

    在The L Word 206 的片頭曾經對黑色電影小小的致敬.Jenny的寫作老師和男同學,變身為其他角色,穿著風衣出現在巴黎黑暗的街道招妓,金髮的"Jenny"對三人行不以為意,用法語問道,你的女友喜不喜歡我?我是否也要滿足她?

    延伸閱讀


  • Homosexuality and Film Noir:出自電影評論網路雜誌Jump Cut,這篇Richard Dyer於1977的大作,前半部說明黑色電影的STRUCTURE, ICONOGRAPHY, SETTINGS, STARS,VISUAL STYLE,後半探討黑色電影的中同志.
    (其實Jump Cut當年有一篇女同志作者執筆的文章把The Celluloid Closet第一版批評得體無完膚 .)


  • glbtq_Film Noir:算是「黑色電影的中同志」精簡版




  • Rebecca 蝴蝶夢 >(1940)
    "Last night I dreamt I went to Manderley again",這是歐美影史最著名的開場白之一.希區考克改編自英國女作家Daphne Du Maurier (姓名譯作「杜.茉莉兒」或「杜.莫里哀」)同名作品.因為影片大受歡迎 ,讓作者聲名遠播.2007恰是她百年誕辰紀念,BBC甚至製作一部影集,描述她在美國的雙性戀情.(這一點稍後再介紹)

    電影以Rebecca為名,這個角色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但劇中人無所不在地深受影響.富有的瘝夫Max de Winter 麥克斯溫特再娶年青生澀的女子回到Manderley曼德利莊園.管家Mrs Danvers丹佛女士對新任溫特太太泠淡以對,認為沒有人可以取代羅貝卡的大老婆地位.

    在影片中很隱諱地描述丹佛女士對羅貝卡的迷戀.丹佛女士拿出原有女主人的皮草時,她親貼著衣物的表情彷彿親觸對方的肌膚;當她展示女主人的透明內衣,她將手伸進內衣裡,可以想見羅貝卡一覽無遺的身軀.影片對丹佛女士的同性情慾到此為止.可是原著對羅貝卡的雙性戀有更明確的線索.

    羅貝卡在原著和影片都被說成是人儘可夫的蕩女,可是丹佛女士認為羅貝卡"had all the courage and spirit of a boy 具有男子的勇氣和精神",還辯解羅貝卡的行為: "She despised all men.... Lovemaking was a game to her, only a game. She did it because it made her laugh. I've known her come back and sit upstairs in her bed and rock with laughter at the lot of you. 她看不起男人.....做愛只是逢場作戲,一場遊戲.她的動機只是想取笑.我看過她回來坐在床上,搖擺地笑著你們這些人."

    <The Maltese Falcon 梟巢喋血戰/馬爾他之鷹 >(1941)
    這部電影改編自硬漢偵探小說(hard-boiled detective novel)的開山始祖Dashiell Hammett(德許爾漢密特)的同名小說。

    書中對Joel Cairo(喬爾開羅)的角色,只寫道"This guy is queer."可是電影卻發揮更大的創作空間.當他進入偵探Sam Spade山姆史貝德(Humphrey Bogart亨佛萊鮑嘉飾)的辦公室之前,女秘書傳遞他的名片--有著Gardenia梔子花的香水味.

    Peter Lorre(彼得洛利)飾的喬爾開羅一進場時背景出現東方女性情調的音樂,非常細緻溫柔地擺放他的白手套.

    喬爾開羅不斷地把玩他的手杖,甚至不經意地用唇輕觸杖頭.如果你警覺到手杖是陽具的象徵,立刻浮現電影所暗示出的同志角色.他說道:"See, Mr. Spade, I'm trying to recover....an ornament that, shall we say, has been mislaid? I thought and hoped you could assist me. The ornament is a statuette. Black figure of bird.
    史貝德 先生,我想要找回........一個裝飾品,該怎麼說呢,遺失了?我希望你能協助.這是個小雕像.黑鳥的形狀." (天呀,還是個鳥狀的象徵物)

    如果德許爾漢密特是開山始祖,Raymond Chandler (雷蒙錢德勒)便是集大成者.<梟巢喋血戰>大獲成功,莫定亨佛萊鮑嘉的偵探形象.後來錢德勒改編<Big Sleep 夜長夢多>再度選擇亨佛萊鮑嘉演出偵探Philip Marlowe(菲力普馬羅).<夜長夢多>的廣告片便有一幕是鮑嘉到圖書館找<梟巢喋血戰>,可是館員推薦他更有趣的<夜長夢多>,還問有沒有興趣改編成電影?

    The Lost Weekend 失去的週末>(1945)
    電影改編自作家Charles R. Jackson半自傳性的同名處女作.原本書中主角Don Birnam對性傾向迷惑,和一位大學男同學發生戀情.出於沮喪 而陷於酒癮.可是改編成電影後,把性傾向的起因全部刪除,改以創作遇到瓶頸,而向酒精尋求慰藉.

    當年本片獲得4項奧斯卡獎項,包括最佳男主角.Ray Milland他上台領獎時,只鞠躬示意,完全不發表感言.創下最短的致詞紀錄.
    台灣可購得DVD



    Gilda 黑幫艷婦>(1946)
    很多文章探討影片中Johnny Farrell(Glenn Ford 葛倫福特飾)與俱樂部老闆Ballin Mundson的同志關係及他們與美麗壞女人Gilda(Rita Hayworth 麗塔海華斯)之間的糾纏.我沒看過本片,從三個人的關係,我聯想到的是<酒店>.Gilda在片中也曾提到Johnny和她一樣,都不過是Ballin的pickup.

    故事發生在Buenos Aires.Johnny在暗巷受人攻擊,被Ballin解救(有沒有聯想到Tipping The Velvet?).紀錄片擷選的段落是Johnny(左)為Ballin奉火點煙.點煙是雙方親近的行為語言,可見於男性間的示好,男女間的搭訕,甚至是街頭性交易的暗示.Johnny點煙的神情帶點可能曖昧的意味.

    後來Johnny成為Ballin俱樂部的左右手.錦衣玉食如似被包養.有次他拿起Ballin的手杖(又是個陽具的意淫),它在底端還可以旋轉出刀鋒.Johnny讚美了一句: "You must lead a gay life." 那時候的"gay"不會明目張膽意指同志,但這句對白頗有雙重含意.也有人指出,Johnny對Ballin感謝:"I was born last night when you met me in that alley. 我在暗巷遇到你後才重獲新生."  這種語句可不是一般的道謝!

    Ballin有次遠行竟娶了美嬌娘回來,他為Johnny進門引介前說:"Quite a surprise to hear a woman's voice in my house, isn't it Johnny? 很訝異能在我的屋子聽到女人的聲音,對吧,強尼?" Ballin或許自己招認這是一宗政治婚姻,可是更多人著眼於Johnny臉上失寵的不是滋味.我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YouTube有這一段畫面,你自己來評比吧.

    或許最強的同志佐證是葛倫福特的談話.他曾對John Kobal提到本片:"Of course, we knew their relationship was homosexual. 當然,我們知道他們(劇中人)是同志關係."

    台灣買得到DVD

    話說飾演Gilda的麗塔海華斯是一代性感女神,象徵許多男人遙不可及的夢中情人.在<單車失竊記>片中老爹貼海報打工,貼的就是<Gilda>的海報;<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刺激 1995>男主角掩飾逃亡地洞的第一張海報也是 Rita Hayworth.

    在拉子相關的影片,也有二部像她致意:一部是<Mulholland Drive 穆荷蘭大道>,另外一部是<Red Doors>二位拉子主角搬動女演員的電影看板(其實是仿Gilda).

    Crossfire雙雄鬥志>(1947)
    根據Richard Brooks(理查布祿克)的小說 The Brick Foxhole 改編.電影描述戰後,在酒吧中,軍人因反猶太人而發生的兇殺案.這又是另一件電影大改小說同志情節的案例.原著中,兇殺案的起因於反同志.如果真能照原著改編,恐怕是最早探討軍中同志故事的影片.

    很可惜,我沒看過這部影片.除了它捨去同志情節,許多人認為它是黑色電影的佳作.

    延伸閱讀:


  • "You Can't Do That": Anti-Fascism, Anti-Semitism and Homosexuality in Crossfire


  • CROSSFIRE (1947)


  • self-Styled Siren_Crossfire




  • Rope 奪魂索 >(1948)
    一位網友買了DVD特集來研究,推薦他的文章:希區考克做實驗:Rope 奪魂索很完整地說明片中所有的同志元素.

    我第一次看到這部影片,只注意它一鏡到底的長時間運鏡.當時我的gaydar還不成熟,但還是感到片中二位主角的互動關係「很特別」.在紀錄片中,編劇Arthur Laurents 現身說法:"I don't think the censors at that tine realized that this was about gay people. They didn't have a clue what was what wasn't. That's how it got by. 我不認為當時的電檢了解其中有同志情節.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所以電檢便過關了."

    這些電影菁英們,用這種方式來嘲笑電檢,同時也挑戰同志觀眾的敏感度.或許,他們內心就像主角一樣,想用智慧去測試犯罪的極限.

    下面的對話簡直如同「性愛」分享:
    Phillip(左):Brandon, how did you feel? 布蘭登,你覺得如何?
    Brandon(右):When? 何時?
    Phillip:During it. 下手時
    Brandon:I don't know really. I don't remember feeling very much of anything until his body went limp and I know it was over. 我不知道.我沒有什麼感覺,直到他身體癱瘓下來,我才感覺結束了.(「身體癱瘓」太高潮具像了吧?)
    Phillip:And then? 然後呢?
    Brandon:Then I felt tremendously exhilarated. How did you feel? 我覺得無比地振奮.你覺得如何? (他說這一句還喘息呢!)

    紀錄片中,飾演Philip的Farley Granger接受訪問,進一步證明<奪魂索>幕後的同志意圖.他也參與演出<Strangers On A Train 火車怪客>,前幾年常受邀說明希區考克的影片.他本人是雙性戀,在紀錄片未收錄片段便有一段出櫃的談話,2007年還出版自傳,算是好萊塢男星中,難得徹底坦白的一位.

    Red River 紅河谷>(1948)
    小時候,我很不喜歡看西部片,總覺得那些骯髒的男人一天到晚打殺非常無聊.西部片就像武俠片,不會武功的女性角色不只是花瓶,根本就是累贅.<紅河谷>的女性功能也像是過場,用來解釋因為感情無處發洩,所以個性變得扭曲固執.

    但是這部西部片卻挺好看的:年輕的Matthew打敗養父Thomas Dunson(約翰韋恩飾)取得領導權,帶點伊底帕斯的戲劇衝突;從舞台出身的Montgomery Clift(飾 Matt Garth)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發光;二個劇場演員用「比槍」暗渡同志意涵.

    同樣是從舞台出身的John Ireland飾演Cherry Valance比Montgomery Clift還有戲味.他原本是另一戶的牛仔,陪老闆找Dunson要回走失的牛群.第一次與Matt Garth照面,他的神情耐人尋味.

    後來他索性轉投靠Dunson.一開始便讚美Matt的配槍(槍也是最經典的陽具象徵).

    Cherry: That's a good-looking gun you were about to use back there. Can I see it? 你掛的配槍很漂亮.可不可以看一下?
    Matt 摸摸鼻子拿出槍來.(Matt一開場便被Dunson教育,不要讓別人拿走自己的槍,此刻自已交槍彷彿交心一般)
    Cherry:Maybe you'd like to see mine. ..........Nice. Awful nice. 或許你也想看看我的.........(你的槍) 好棒.非常棒.(注意看兩人持槍交接.這種象徵陽具相交的視覺意淫,後來<賓漢>的編劇還會再玩弄一次.)

    Cherry還有一段名言:"There are only two things more beautiful than a good gun. A Swiss watch or a woman from anywhere. You ever had good Swiss watch? 只有兩樣東西比得過好槍.瑞士錶及女人.你有瑞士錶嗎?"

    你有沒有懷疑過,為什麼Cherry不問「你有女人嗎?」

    <奪魂索>的編劇Arthur Laurents補了圈內人的註腳: Monty Cliff and John Ireland knew what they were doing. I think that's why the scene is funny cause of their delight is playing the sexuality of the gun. (演員都知道劇本的意圖,所以比槍的場景才會如此興味盎然)

    延伸閱讀
    A History of Gay Cowboys


    台灣可購得DV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