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2013/10/31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5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6 電影無法改變悲劇的結局 *11/1補充電影片段:伊麗莎白去醫院探視蘿塔,片尾伊麗莎白朗讀One Art 伊麗莎白一到西雅圖就後悔了。大學安排住宿,但是路程太遠,她不會開車,只好自行投宿於學校附近的旅館。她拼命寫信,一開始就寫了十封信給Lilli,不過這位北歐女子沒興趣當她的筆友。伊麗莎白一定也寫信給蘿塔,但是信件全未留存。伊麗莎白寫給友人,她在信中承認,她很想逃回巴西,一想到蘿塔的刺激,她決定努力忍耐。 伊麗莎白用3,000元買下Ouro Preto的老房子,花光了她的旅...

2013/10/30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4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4 軍事政變後由布朗庫擔任總統 *10/30 補充基金會成立時官方照片; 11/1補充電影片段 伊麗莎白看著公園高入雲端的電燈桿 古拉特是第一位訪問中國共產黨政府的巴西領袖,在60年代冷戰的氣氛下,他馬上成為美國眼中釘。加上巴西經濟極度惡化,巴西軍方附和反對黨派勢力,還有美國撐腰,3月31日以軍事政變推翻古拉特。 軍方領袖Humberto de Alencar Castelo Branco 布朗庫 (1897~1967)獲國會授權就任總統。不少人認為去除左派力量,獲得外資援助...

2013/10/29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3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1 可能是蘿塔在工程初期的留影 蘿塔的人事令於1月20日開始生效。公部門職員還不知道怎麼應對這位長官。他們以為這是新任州長為了人情,提供給有錢朋友不支薪的榮譽職。而且這位長官還是沒結婚的沒工作經驗的女性(而且她的拉子身份在社交圈是公開的秘密),在兩性平權不彰的時代,她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 Flamengo 濱海公園開發案其實已獲核准,蘿塔和叔設計界的朋友討論過原本的內容,激發出更好的願景,調整開發案內容。蘿塔並不是建造一座美麗的公園而已,她希望這是一座多功能的休閒各教育場所,不論是小孩、大人,都可以從中提升生活品質。半個世紀前,她從紐約中央公園的經驗體認到公共空間對城市的重要。 考量Lacerda任期的時間限制,以及她求好心切的天性,她必須要逼迫公家單位加快腳步。但是官僚文化豈是立刻改變,事必躬親的結果就是投入更多時間。 1959年Flamengo...

2013/10/28

Carlos Lacerda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透過Carlos Lacerda (1914 ~1977)的政治生涯,可以多了解巴西的政經發展發展。他是蘿塔的老朋友,他擔任州長後指派蘿塔推動Flamengo Park建設。但是巴西不穩定的政情,以及僵化的官場文化,讓蘿塔在開發Flamengo Park過程中倍感艱辛,也完全改變伊麗莎白在巴西的生活。  Lacerda 終究沒有實現當選總統的美夢,蘿塔因為他而間接斷送的性命,Flamengo Park成為他們的紀念碑,憑弔遺憾的結局。 Carlos Lacerd...

2013/10/27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2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55 1955年8月第二本詩集Poems : North & South – A Cold Spring在美國上市。由紐約畫家好友Loren Maclva設計封面。 第二本詩集 第二本詩集題詞獻給Baumann醫生,伊麗莎白很感謝醫生鼓勵她到南美,除此之外,她還送給醫生巴西風景水彩畫作,這幅畫的尺寸是伊麗莎白畫作中最大的一幅。 伊麗莎白畫作:Brazlian Landscape ...

2013/10/26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1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0/30補充1952/3/16伊麗莎白送給蘿塔的生日畫作,1951另一張角度照片,初抵巴西電影劇照,與爐子相關三張照片 依麗莎白自認在Anny Baumann醫生專業的堅持下,決定獨自環遊世界。其實Baumann醫生對於治療伊麗莎白心病已別無他法,至少走出紐約可以試探出路。 1951,伊麗莎白 1951,另一個拍照角度 1951 她於1951年11月10日搭乘SS Bowplate往南航行,巴西是環遊世界的第一站,當地有她一位舊識,以及瑪麗和蘿塔的陳年邀約。她計劃離開巴西後,接下來於1952年1月26日繼續前往阿根廷。 下面這張伊麗莎白的船艙內即景,不知是那一次旅程完成的畫作,很符合她喜歡慢板旅行的風格,艙壁上有個視窗,可以望見一小塊凝結的碧海藍天。 伊麗莎白畫作:Cabin...

2013/10/25

Elizabeth Bishop - Lota and Mary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電影裡曾經相處愉快的三個女人 伊麗莎白將要到達巴西會見她這一生最重要的人物,經歷一生最快樂與最痛苦的時光。瑪麗不知道她與蘿塔原本安穩的兩人世界即將改變。 這裡要先介紹伊麗莎白到來之前的故事.... 漫畫傳神地表達蘿塔的特質 蘿塔於1910年3月1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比伊麗莎白年長一歲。全名為Maria Carlota de Macedo Soares Costallat,伊麗莎白稱她是有很多名字和很多姓氏的女人。 父親José Eduardo,來自名門望族,家族中有人擔任大使,有人從事律師,與巴西政治多有淵源。父親年輕時派駐歐洲的海軍中尉,母親Adelia...

2013/10/24

Elizabeth Bishop and Robert Lowell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47 伊麗莎白的第一本詩集受到注目,各方邀約不斷,讓她在文藝圈活躍起來,可是她並不喜歡所有的社交活動,甚至覺得很有壓力。 作家Randall Jarrell (傑瑞爾 1914~1965)1月在他家舉行聚會,安排她與另一位文壇新勢力Robert Lowell (羅威爾 1917~1977)會面,他的第二本作品《Lord Weary's Castle》剛出版不久。 1941年,左邊是Jarrell, 中間是Lowell 羅威爾的氣勢驚人,立即以第二本書獲得當年普立茲詩詞獎,並從9月起獲選為第六任Consultant...

2013/10/23

Elizabeth Bishop and Marjorie Stevens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小開場: 12歲的伊麗莎白 Elizabeth Bishop於1911年出生美國麻州,八個月大,父親便去世,母親深受打撃,併發精神病,終生未能康復出院。她由家族的親戚輪流照顧,雖然衣食無缺,從小失去雙親讓她內心深處對安定生活充滿渴望。另一方面,母親娘家在加拿大濱海城鎮,族人多善航海,伊麗莎白同時也有行走四方的血液。 她體質不好,從小過敏氣喘,一度影響就學。幸好家境富裕,一路供給她至Vassar College主修文學,發揮文學天賦,她更立志成為職業作家。伊麗莎白的酒癮與憂鬱症自大學時代便開始,她面對畢業後不確的人生經常感到無所適從,酒癮、氣喘與憂鬱症交錯出現,一生無法擺脫。 受惠於父親留下的遺產,她畢業後沒有進入職場,與同學到處旅行。1938年與同學Louise...

2013/10/22

Reaching For The Moon

巴西版海報是Lota在前面 11/30更新 文章索引: 1941~1947  (重要人物:Marjorie Carr Stevens) 1947~1951(重要人物:Robert Lowell ) 簡介 Lota 與 Mary 1951~1954(重要人物:Lota) 1955~1960 簡介Carlos Lacerda 1961~1963 1964~1965 1966~1967 1967~1968(重要人物:Suzanne Bowen) 1969  1970 一連串研究Elizabeth Bishop的努力,源自錯過一部電影 我現在很容易錯過電影節或是影展,除了搶不到熱門場次,還有時間無法配合,以及健康突發狀況。 八月有天翻著今年台北電影節手冊,對其中一部電影一直念念不忘:《璀璨詩篇》,英文片名《Reaching...

2013/10/03

The Paying Guests is Sarah Waters new novel

華老師新書名是The Paying Guests,所以故事的焦點都在那一對房客身上? 說到書名,Tipping The Velvet, Affinity, Fingersmith, The Little Stranger,這四本書名我覺得很切題,事後回想整個故事,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惟獨對於The Night Watch,我無法參透玄機。Helen與Julia夜遊是一,但這段並沒有強烈到成為全書的重心。還有什麼弦外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