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2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燃燒的電影團隊



《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 》(燃燒女子的畫像)是導演Céline Sciamma(瑟琳·席安瑪)晉身藝術殿堂的傑作,然而就像絕大部份的女性導演欠缺合理重視,可惜再加上語文限制,除了法國坎城影展之外,本片在英語系各大電影獎項競賽就是少了些氣勢,很令人扼腕,不曉得下一部由女性主導的女女傑作什麼時候才能獲得大幅肯定?


這部電影獲得獎項集中在劇本及攝影。不以劇情和對白取勝,而是簡單細膩的影像敘述。這要歸功於導演Céline Sciamma(瑟琳·席安瑪)和攝影Claire Mathon(克萊爾·瑪彤)臻於完美的合作。
Claire Mathon(克萊爾·瑪彤)

開拍之前,兩人研究好幾位歷史上的女性畫家:

  • Artemisia Gentileschi(1593-1653),被繪畫老師性侵和竊佔作品,後人常討論她畫中弱女子手刃壯漢項上首級;
  • Angelika Kauffmann(1741-1807)選擇繪畫而放棄音樂,隨著父親四處旅行,後成為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創始人之一;
  • Adélaïde Labille-Guiard (1749-1803)最早倡議男女畫家平權,成為第一位在羅浮宮成立工作室的女性;
  • 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1755-1842)最知名的肖像人物是瑪莉皇后,她一定沒料到法國大革命前夕民間到處散發八卦傳單將瑪莉皇后抹黃抹黑。(參考前作:「法國大革命的恐同迫害插曲」 )


片中女畫家Marianne(瑪麗安)是虛構人物,但眾家前輩的故事隱隱約約襯托出瑪麗安的背景。

在電影中實際揮毫的是新生代畫家Hélène Delmaire。在她的IG 可以看到古典油畫技巧描繪現代人物,好幾幅人物臉部被油彩覆蓋抹去。
攝影瑪彤透露,啟發本片攝影風格的畫作來自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  (1796–1875)。他的作品令人聚焦在光線如何營造肌膚色澤、編織品和背景的顏色,而不察光線本身的顏色和方向。

席安瑪和瑪彤在羅浮宮研究18世紀各種陳設的質感,但無意保持舊式氛圍,而是想注入現代感。從瑪彤訪談中歸納,電影攝影專注三個重點:質感、色調和臉部。

電影採用RED Monstro高感度攝影機,以7K拍攝(8K備份)。Jérôme Bigueur在後製色彩調整階段特別強化對比度,湛藍大海對比金黃沙灘,而且Dorothée Guiraud設計的服裝顏色非常飽滿,呈現棕與紅的粗布編織紋理、綠色綢緞光澤,視覺效果非常突出,很多觀眾覺得這部電影拍得美極了。
衣服採對比顏色,因為整部電影探討原本是對比的角色(但最後融合了)
PS:《Killing Eve》第二季結尾兩人仍保持相反立場

瑪彤和化妝師Marie Luiset在肌膚色澤更下足功夫。片中有大量臉部表情,打光與濾鏡去除過深的陰影,表現絲絨般,非寫實的完美肌理。這個古典電影效果相當成功,我們很難抗拒主角一顰一笑。

除了來自畫作的靈感,她們表示也參考電影前輩Ingmar Bergman(英格瑪·柏格曼)好幾部作品。他鏡頭下女女之間交纏緊密的構圖,至今無出其右。其中《Persona》 (假面,1966)絕對在參考名單之列。

過去就有影評認為《假面》深具女同隱喻,兩個女子身分融合與互換,充滿女同的吸血鬼認同。此片後來影響到David Lynch(大衛林區)的《Mulholland Drive》 (穆荷蘭大道, 2001)。

最近我恍然大悟,其實女同電影早有師法《假面》先例。就以《假面》最經典的撫額吻頸一幕,在《When Night Is Falling》(夜幕低垂,1995)以女主角的幻想重新詮釋。
《夜幕低垂》

《假面》



《燃燒女子的畫像》明顯向柏格曼致敬《假面》的頭部交錯與單眼相疊構圖。

幸好《燃燒女子的畫像》並沒有變成另一部驚悚的吸血鬼認同,而是表達觀看者與被觀看者,創作者與被創作兩種角色融合與互換,以及屬於女性的溫柔纏綿。

《燃燒女子的畫像》單眼相疊:融合與互換

《假面》

 PS:Netflix《教宗的承繼》,先後兩個教宗 


《燃燒女子的畫像》頭部交錯親密感

《假面》

片中洶湧的海岸取景於法國西北部Brittany(布列塔尼),作畫地點則是位於巴黎右邊的Seine-et-Marne(塞納-馬恩)自18世紀凝結至今的古城堡,根本不需要另做佈景。

相較於海岸邊充足的自然光,城堡內部完全採用人工光源。電影拍攝期間已值深秋,室內沒什麼陽光照進。受限於古蹟不易施做工程,便從8公尺高的窗外架設昂貴的人工光源,室內掛滿各種調光布幔。攝影團隊透過iPad操作DMX調光設備,分散光源的方向,讓臉部散發出被光線環繞的柔和美感,仿效Corot畫作效果。






室內夜間照明,當然不可能完全仰賴燭光。瑪彤在鏡頭外,除了以鏡子和反光罩增加燭光亮度,也使用2000K LED燈帶集中捲成環狀燈補充光源,營造少有陰影的非寫實光線。

燭光照明

注意光線環繞的柔和美感



導演對畫面要求非常明確,換另一種說法其實就是非常挑惕。瑪彤得大量測試機器、鏡頭、打光、調色才能滿足席安瑪的要求。導演對鏡頭運動方式也有意見,瑪彤比較不同廠牌攝影機起重臂的移動效果才能拍出音樂廳「錯過」滿滿一整排陌生人之後突然遙望對方的結局。

畫廊是巨型棚內搭景



拍攝現場的圖片及參考資料:
FILM AND DIGITAL TIMES Feb 2020


0 意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