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最佳拉片票選台北時間12月22日下午約3點結束,這次迷你票選活動共有154位人次參與,採用複選,讓大家自由發揮.沒有規定明確的評選條件(我們不是專業影人,就算規定也沒用),每個人對於最佳的標準也不相同.一開始是由大家提供初步的片單,接著我再將出現率最高的影片整理為票選名單.基本上,這是一個讓大家回顧剛過去十年拉片的活動(我有時候會回顧得更遠一些).我覺得自已看得不夠多,原來還有那麼多的拉片!
票選結果:
Saving Face 117 (75%)
Imagine me and you 92 (59%)
I can't think straight 76 (49%)
The Hours 33 (21%)
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 33 (21%)
Mulholland Dr. 22 (14%)
V for Vendetta 21 (13%)
Lost and delirious 19 (12%)
Four Minutes 18 (11%)
Gray Matter 18 (11%)
8 femmes 16 (10%)
The Fish Child 16 (10%)
Nina's Havenly Delights 15 (9%)
Monster 13 (8%)
Ha-Sodot 12 (7%)
Goldfish Memory 12 (7%)
The Gymnast 10 (6%)
The Edge of Heaven 9 (5%)
Unveiled 9 (5%)
以這次票選結果而言,取得較大共識的是前三部作品,剛好都是喜劇.但不是所有的喜劇都如此受到青睞,三部的共通點是主角必須相貌不差,越美越好,雙方戀情經過一番挫折後底定.還有一項神秘的特色:都在公園長椅上共享快樂時光. (請參考:Talking About:Bench 象徵美好關係的公園長椅)
嚴格來說,唯一一部獲得絕大多數共識的影片只有《面子》.這部影片對於亞裔拉子有歷史性的意義,我們總算可以在大銀幕上看見一部製作用心的電影,以華人的樣貌講述拉子的故事.
當年《面子》入圍金馬獎,我和Fruit都隨著Yahoo「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家族的成員遠赴基隆參加放映和座談會,投票支持它獲得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那可能是我這十年來最熱血的一次觀影經驗了.此後,我都會注意Michelle Krusiec楊雅慧其他作品的表現.最近一次是看她出現在《What Happens in Vegas 頭彩冤家》(2008).我很感慨,一般亞裔在美國很少獲得能好好表現的角色,不曉得她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完成她的理想?
Orange的十年最佳拉片
1)The Edge of Heaven 天堂邊緣(2007)
2)Mulholland Dr. 穆荷蘭大道(2001)
3)V for Vendetta V 怪客(2005)
4)Saving Face 面子(2004)
5)The Fish Child 湖底的小王子(2009)
6)Four Minutes 情鍵四分鐘(2006)
7)Monster 女魔頭(2003)
8)Nathalie 愛上娜塔莉(2003)
9)Imagine Me and You 新娘向後跑(2005)
10)刺青(2007)
身為版主,我享有版面特權,暢言個人圈選十年最佳拉片的理由.有些是理性的分析,有些是出於主觀的因素.原則上,我偏好淚水洗滌心靈.我歸納考量的重點如下:
拉子情節與周遭的關係:上一個十年的拉子情節,比較著重主角愛自己、找到真愛.近年來,我開始重視非同志的角色與女同角色之間的和解、接納、關愛、敬重.
《天堂邊緣》有一小段落提到Ayten-Charlotte這對戀人,Ayten原是土耳其的恐怖份子,Charlotte是德國大學生.起初Charlotte的母親與Ayten關係很緊張,後來Charlotte為救Ayten出獄而意外身亡,她的母親並沒有怪罪Ayten,反而將對女兒的親情移轉到女兒所愛的人,幫助對方出獄.Ayten隔著對話窗,無聲哭喊的畫面是最撼動我的一幕.人與人之間的接納,可以超越國界、文化、意識型態和性傾向.
如果用幻想娛樂的角度來看《V 怪客》,它絕不在我的名單之內,但是片中自由平等的革命意識卻來自一頁女同的自傳.她的戀情或許平平凡凡,對主角的精神召喚卻是轟轟烈烈.我從來沒有看過女同的故事在片中曾有如此巨大的影響力.(請參考:Talking about : Love Letter )
《情鍵四分鐘》是和解的小品,多蒙激昂的片尾令人難以忘懷本片.鋼琴老師的女同背景看似可有可無,卻意外營造出兩人之間看不見的阻力和張力.回頭細看少女純真地擁抱不知所措的鋼琴老師.我後來意識到,和解的最佳狀態是不必再防衛自己的感情,鋼琴老師不必去避諱她的女同背景,能夠單純直接地珍惜對方.
劇本創意:《天堂邊緣》將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人生無奈,傳達得絲絲入扣;《穆荷蘭大道》把心理與夢境做了一場最為「大衛林區」式的辯證;《湖底的小王子》顯露強烈南美風格的城市傳奇和英雄神話;《愛上娜塔莉》是另人耳目一新的法國式拉片,就算艾騰伊格重拍,可能難再超越;《面子》將母女違背傳統的情事相互對照,故事小巧溫馨;《刺青》是台灣少見的精彩劇本,只可惜電影工業整體基礎薄弱,沒有相得益彰的製作結果.
敘事技巧:非線性的敘事,或多層次的結構,通常會引起我的注意.但最近幾年似乎也流行到有點泛濫的程度.敘事技巧仍須根植於劇本的品質,而不是為了結構而玩弄結構.《天堂邊緣》、《穆荷蘭大道》、《湖底的小王子》在三位各具特色的導演手上,特別有神韻.
演員表現:如果以得獎與否來看女女角色,可能要屬《時時刻刻》的妮可基嫚和《女魔頭》的莎莉賽隆.不過我傾向選擇後者,因為她戲份較集中,扮演的難度更高.但若以演員的魅力來看,Lena Headey在多次AfterEllen Hot List票選,證明她人氣最高.她從《Imagine Me and You》獲得的歡迎,顯示女同觀眾真得很期待演員俊美,故事輕鬆,快樂結局的喜劇.
創作心態:這是比較自由心證的感覺,我很在乎電影是不是拍得很誠懇.除了《穆荷蘭大道》、《Imagine Me and You》不在此題討論範圍,《V 怪客》則是個很難判斷的特例.其他7部片子有個共通的特色,多是出自新近導演或是女導演的作品.因為他們柔軟的心,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不斷創新的拉子角色.希望他們下一部作品依舊令人拭目以待.
票選結果:
Saving Face 117 (75%)
Imagine me and you 92 (59%)
I can't think straight 76 (49%)
The Hours 33 (21%)
If These Walls Could Talk 2 33 (21%)
Mulholland Dr. 22 (14%)
V for Vendetta 21 (13%)
Lost and delirious 19 (12%)
Four Minutes 18 (11%)
Gray Matter 18 (11%)
8 femmes 16 (10%)
The Fish Child 16 (10%)
Nina's Havenly Delights 15 (9%)
Monster 13 (8%)
Ha-Sodot 12 (7%)
Goldfish Memory 12 (7%)
The Gymnast 10 (6%)
The Edge of Heaven 9 (5%)
Unveiled 9 (5%)
以這次票選結果而言,取得較大共識的是前三部作品,剛好都是喜劇.但不是所有的喜劇都如此受到青睞,三部的共通點是主角必須相貌不差,越美越好,雙方戀情經過一番挫折後底定.還有一項神秘的特色:都在公園長椅上共享快樂時光. (請參考:Talking About:Bench 象徵美好關係的公園長椅)

當年《面子》入圍金馬獎,我和Fruit都隨著Yahoo「薇珞與泰拉的魔法空間」家族的成員遠赴基隆參加放映和座談會,投票支持它獲得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那可能是我這十年來最熱血的一次觀影經驗了.此後,我都會注意Michelle Krusiec楊雅慧其他作品的表現.最近一次是看她出現在《What Happens in Vegas 頭彩冤家》(2008).我很感慨,一般亞裔在美國很少獲得能好好表現的角色,不曉得她還要堅持多久才能完成她的理想?
Orange的十年最佳拉片
1)The Edge of Heaven 天堂邊緣(2007)
2)Mulholland Dr. 穆荷蘭大道(2001)
3)V for Vendetta V 怪客(2005)
4)Saving Face 面子(2004)
5)The Fish Child 湖底的小王子(2009)
6)Four Minutes 情鍵四分鐘(2006)
7)Monster 女魔頭(2003)
8)Nathalie 愛上娜塔莉(2003)
9)Imagine Me and You 新娘向後跑(2005)
10)刺青(2007)
身為版主,我享有版面特權,暢言個人圈選十年最佳拉片的理由.有些是理性的分析,有些是出於主觀的因素.原則上,我偏好淚水洗滌心靈.我歸納考量的重點如下:
拉子情節與周遭的關係:上一個十年的拉子情節,比較著重主角愛自己、找到真愛.近年來,我開始重視非同志的角色與女同角色之間的和解、接納、關愛、敬重.
《天堂邊緣》有一小段落提到Ayten-Charlotte這對戀人,Ayten原是土耳其的恐怖份子,Charlotte是德國大學生.起初Charlotte的母親與Ayten關係很緊張,後來Charlotte為救Ayten出獄而意外身亡,她的母親並沒有怪罪Ayten,反而將對女兒的親情移轉到女兒所愛的人,幫助對方出獄.Ayten隔著對話窗,無聲哭喊的畫面是最撼動我的一幕.人與人之間的接納,可以超越國界、文化、意識型態和性傾向.

《情鍵四分鐘》是和解的小品,多蒙激昂的片尾令人難以忘懷本片.鋼琴老師的女同背景看似可有可無,卻意外營造出兩人之間看不見的阻力和張力.回頭細看少女純真地擁抱不知所措的鋼琴老師.我後來意識到,和解的最佳狀態是不必再防衛自己的感情,鋼琴老師不必去避諱她的女同背景,能夠單純直接地珍惜對方.
劇本創意:《天堂邊緣》將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人生無奈,傳達得絲絲入扣;《穆荷蘭大道》把心理與夢境做了一場最為「大衛林區」式的辯證;《湖底的小王子》顯露強烈南美風格的城市傳奇和英雄神話;《愛上娜塔莉》是另人耳目一新的法國式拉片,就算艾騰伊格重拍,可能難再超越;《面子》將母女違背傳統的情事相互對照,故事小巧溫馨;《刺青》是台灣少見的精彩劇本,只可惜電影工業整體基礎薄弱,沒有相得益彰的製作結果.
敘事技巧:非線性的敘事,或多層次的結構,通常會引起我的注意.但最近幾年似乎也流行到有點泛濫的程度.敘事技巧仍須根植於劇本的品質,而不是為了結構而玩弄結構.《天堂邊緣》、《穆荷蘭大道》、《湖底的小王子》在三位各具特色的導演手上,特別有神韻.
演員表現:如果以得獎與否來看女女角色,可能要屬《時時刻刻》的妮可基嫚和《女魔頭》的莎莉賽隆.不過我傾向選擇後者,因為她戲份較集中,扮演的難度更高.但若以演員的魅力來看,Lena Headey在多次AfterEllen Hot List票選,證明她人氣最高.她從《Imagine Me and You》獲得的歡迎,顯示女同觀眾真得很期待演員俊美,故事輕鬆,快樂結局的喜劇.
創作心態:這是比較自由心證的感覺,我很在乎電影是不是拍得很誠懇.除了《穆荷蘭大道》、《Imagine Me and You》不在此題討論範圍,《V 怪客》則是個很難判斷的特例.其他7部片子有個共通的特色,多是出自新近導演或是女導演的作品.因為他們柔軟的心,我們才有機會看到不斷創新的拉子角色.希望他們下一部作品依舊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