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mail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ailing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02/15

Post Card Collection : Bumming around in London

還有許多明信片沒有刊出,但是這張我覺得最適宜在此刻轉變氣氛。

Wang Xiao Mao在大陸封網前看過我們討論華老師的文章,所以算是多年「舊識」。大概去年底還是今年初,我收到這張明信片,掃瞄照片放在發文草稿,後來一直找不到機會刊出。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是《Tipping The Velvet》現代搖滾版,愛情公開大爆走﹣﹣只要不著涼感冒就好。


2011/11/16

Postcards Collection:OXFORD

這是發表「T寶寶」的Sharon寄來的名信片,景物是牛津。名信片上還記個帳,說我不喜歡《I can't think straight》


很久以前我也去過牛津,附上1997自家短片:I won't think straight

2011/09/27

Postcards Collection:Chicago

P.Y. Liao寄來這張芝加哥的明信片,令我百感交集,因為那個地方代表我上個戀情的正式結束。



當時兩人同意雙方的關係要回歸到朋友的狀態,但是仍然要以朋友的身份最後一次共同旅行,因為這是我們認識之初就做好的約定,只是沒想到竟是分手之旅。

原始影片是V8拍攝,後來我再轉錄,畫質難免有些流失。我重新剪輯過影片,我們都不會出現在畫面中,但是破例保留畫外音。旅行結束一年多後,我認識Fruit,沒多久對方也結婚了,雙方各有歸宿。我還拿V8拍攝她的婚禮,拍完之後,機器就報銷,之後便進入DV的時代。

要有結束,才會有開始。

Postcards Collection:Canada

以下這一組明信片都是加拿大的的風光。

過張是維多利亞省The Butchart Gardens(布查花園)。很多寄件人沒署名,我只好在這裡表達。我知道,你喜歡Pillow Talk,我最近會有篇小短文。


下面這三張是我的高中學姊寄來的。我們因為喜歡Sarah Waters而結識,進一步才知道兩人就讀同一所高中。她為部落格提供過不少文字,是這裡的匿名作者。不過她比我有成就多了,到過很多地方旅遊,而且不厭其煩一路上為我收集明信片,下次我還會特別為她做個英國專題。

這張明信片出現雙層巴士,但不是在倫敦,而是在加拿大維多利亞省,後面的建築物是她下榻的旅館。


很漂亮的溫哥華海灣。嗯,The L Word就在溫哥華拍攝,現在應該早己人去樓空。

2011/09/25

Postcards Collection:Slowpoke

Slowpoke曾是我們的舊金山特派員。我很欣賞她的攝影作品,感性細密。很高興她已經回到台灣,希望她能繼續發揮專長。

介紹過她之前寄來的明信片,接下來這三張都有她一貫的風格。

這張圖片是GLBT Historical Society 收藏1973 Gay Day 紀錄照Dykes on Bikes。


背面上方下圖是紐約The Stonewall Inn,下方是位於石牆酒吧前的Christopher park,George Segal作品“Gay Liberation”(1980),據說這是一件以同志平權為主題的公共藝術。


看過Milk(自由大道)就知道這位就是知名的Harvey Milk在1978 Gay Freedom Day Parade的歷史留影。


上方彩虹彩帶攝於華盛頓特區,下方豎立於費城的紀念碑文:Gay Rights Demonstrations July 4, 1965-1969. Annual public demonstrations for gay and lesbian equality were held at Independence Hall. These peaceful protests and New York's stonewall riots in 1969 & Pride Parade in 1970 transformed a small national campaign into a civil rights movements.


這套衣著看似不起眼,卻是同志時尚大師Alexander McQueen(1969-2010)的作品,請自行到網路上查本他的創作,令人目眩神迷。多虧這張明信片,讓我增長新知。


Orange 郵件地址:
10099 台北市台北郵政第276號信箱
P.O. Box 276 Taipei 10099, Taiwan, R.O.C.

2011/09/23

Postcards Collection:Kris

Kris是位神秘客,我沒有線索可以聯結出他是何方神聖.他在2010年寄來三張明信片,三個地點天南地北,很好奇為什麼他要在短時間長途旅行.

第一張是加州的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約書亞樹國家公園,他在初春時寄來,上面輕描淡寫,景觀不錯,但不適合夏天來訪,因為是沙漠地區,太熱了.


二個月後,第二張明信片自希臘南方小島寄來,透露一些訊息.他是來出差不是遊客.


再一個半月,我收到第三張來自葡萄牙里斯本的明信片.他這次用中文分享更多了,他覺得里斯本和舊金山很相似,一樣的緯度、氣候和跨海大橋,只是少了卡斯楚街,但很訝異半夜電視節目出現Ellen Show脫口秀.


之後我沒有收到Kris的第四張明信片,或許我收過,但不知道是他寄的.

Orange 郵件地址:
10099 台北市台北郵政第276號信箱
P.O. Box 276 Taipei 10099, Taiwan, R.O.C.

2011/09/22

Postcards Collection:Hei Hei

有些網友寄給我不只一張明信片,住在挪威的網友寄來兩張遙遠的祝福,每張開頭都是Hei Hei,因為挪威人打招呼都說嗨嗨。

我原本只是依稀記得,有一位留言過的讀者YC現居挪威,後來在臉書,偶然看到另一位網友Sharon提到她住挪威(奇怪,他們怎麼都互相認識?),我把寄件人、臉書、留言者全部聯結在一起。有了其他資訊輔助,她不再是個平面的「讀者」,挪威所代表的距離感變得更為具體,二張明信片越過千山萬水寄到台北。

當然,我默默地偷瞄那麼多人的動態,有時真為大家高興,你們都很努力地生活,雖然喜怒哀樂皆有,但將來回頭檢視,這些都會成為你難忘的軌跡。

很有趣的是我收到的來信通常不會只寫給我,而是寫給我和Fruit,希望我們一直給它幸福下去。我以前以為影評是重點,Pillow Talk是小菜,其實對很多人而言,Pillow Talk好像才是主菜,常獲得迴響,好像光是我們12年沒有分手,就值得當成稀有動物呵護。

我也想多帶她出去走走,我們才有遊記可以寫,不過最近時間不易安排。所以能收到大家寄來的明信片,算是另一種補償吧。


這一張是北極光,現場觀看一定很震撼。

這個圖像是挪威民間故事Troll,是指山怪,網路上可以找到不少cute版造型。她寄給我的版本是挪威插畫家Theodore Kittelsen(1857-1914)的作品,風格特殊。

Orange 郵件地址:
10099 台北市台北郵政第276號信箱
P.O. Box 276 Taipei 10099, Taiwan, R.O.C.

2010/03/23

Postcards Collection:A little bit art

明信片的素材以景觀照片為大宗,不過我也收到另以繪畫和藝術作品為主題的明信片.以下這張描繪英國劍橋大學Kimgs Bridge.寄信者在開往彼得兔故鄉的路途中,在明信片上留下愉快的文字.

我突然想起Renée Zellweger(芮妮齊薇格).她在《Cold Mountain 冷山》(2003)以強悍村姑形象和Nicole Kidman共同維護家園,二個角色都是異性戀,但是千金小姐要會情郎還得先取得村姑同意.《Miss Porter 波特小姐》(2006)就反過來演,波特小姐想出嫁,先跟她原本要一起獨身的女性友人打聲招呼.《Bridget Jones: The Edge of Reason》(2004)BJ單身日記第二集,乾脆安排一位漂亮女子,不愛帥哥,只暗戀這位傻呼呼的胖姐兒.



這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Paul Cézanne(保羅塞尚)的作品,也意味著寄件者所在的位置.他是巴黎的留學生,快要畢業回去大陸,所以沒有留下地址.他在另一張長長的信箋提到是這裡的常客,我讀到那句卻開始著急起來.現在大陸仍舊封網,似乎看不到放鬆的跡象,我不曉得他要如何翻牆過來?我是不是只能在圍牆外提前向他道別?

這張是在英國的網友寄來一張Glasgow Museum發行的明信片,由Patricia Croninon創作的青銅雕塑:Memorial to a Marriage(婚姻紀念碑),收到當時我特別整理一篇文章介紹作者和作品

他用的郵票也很有意義(見這篇最下方的郵票集輯),郵資旁邊的圖像是Mary Wollstonecraft(瑪麗·吳爾史東克拉芙特(1759~1797),18世紀的英國作家、哲學家和女權主義者.

2010/03/18

Postcards Collection:Europe Calling

非常巧合地收到兩張比利時布魯日的明信片。還沒有機會造訪這個城市,卻不斷注意到這個地方。Anna Madeley 演出《Affinity》的瑪姐姐,頭幾次獄訪便提到Brugge(=Bruges),讓Selina聽得好生嚮往(更正:我搞錯啦,不是Brugge,是義大利的Perugia,因為瑪姐姐提到的全是義大利的城市)。那一陣子,Anna Madeley還出現在《In Bruges 殺手沒有假期》。



這是德國科隆的老照片,據說就是古龍水的發源地。這座哥德式建築令我有種莊嚴與恐懼並存的複雜感受.

發生在威尼斯的電影故事可多了,我最記得是《魂斷威尼斯》、《The Wings of the Dove 慾望之冀》(1997)、電影版的《Affinity》增加一場威尼斯夢景,還有Daphne du Maurier(戴芬.杜莫里哀)把女同傾向取了個暗語:"Venetian tendencies".

2010/03/17

Postcards Collection:Local Greeting

原始的明信片交換構想是針對在國外的網友,我以為本地人會比較在意透露地址.老實說,我本人沒有時間和興趣去探究別人的隱私(我寄過好幾張免費電影票了),更何況Fruit絕不可能容許我去追逐別人.

當我收到台灣的來信,還真的有點意外,而且第一張明信片就是台灣的.我知道這一位喜歡騎單車旅行,這應該是取自旅程中的素描.我猜不出來是那個地方?水庫還是湖泊?


這位參加去年芒花季的活動,寄來的卡片背面有5個芒花景點的空白郵戳位置,但是只蓋上二個景點郵戳.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要接續完成另外三個?如果這發生在電影中,尋找三個景點郵戳的過程會改變主角的一生.....

這是宗教博物館的紀念品,它可以變成有景深的立體圖卡。這讓我想到台灣近幾年最有創意的行銷,便是把古老的中國神祉趣味商品化,變成三等身造型。純宗教的眼光來看,是有點大不敬,但就通俗文化,真得好有活力。

2010/03/16

Postcards Collection:Homemade

我收到不少明信片是自己動手做的,這一位最具特色.正面還看不出端倪,背面的圖片拼貼,我認為有點DK Publishing圖鑑系列(例如這一本)招牌的美編風格.

收到的第一張,主題是舊金山,正面是同志遊行.

背面則有《Milk 自由大道》的電影院大看板、舊金山大橋、反對8號公投法案(法案內容是反對同性婚姻)、舊金山市政廳.

收到的第二張,主題變成倫敦,正面是《Image Me and You》片中花坊的原始面貌.

背面則要測驗你的拉片記憶力(其實她有提示片中對白):
  • 跳舞機:《Image Me and You》

  • 公園綠地:《Image Me and You》,兩人跑到公園決定分手,相擁後道別

  • Lant Street:《Fingersmith》,Sue的老家

  • 英國議會大樓:《Tipping The Velvet》,原著中Nan與Kitty第一次相吻時的場景


  • 2010/03/15

    Postcards Collection:The Beginning

    緣起

    你還記不記得去年8月6日的文章,我準備一個郵政信箱,歡迎大家可以互通明信片.這個點子來自我的高中校友,論輩份,她是我的學姊.

    她在旅遊時間和預算上比我充裕多了,常常去遠方旅行.她總會記得寄一些紀念品給我.這些紀念品並不是當地特產,都是一些很在地的小東西,例如當地的海灘的幾塊小石頭,或是一小盒金黃色的沙子.

    最近一次,就是去年夏天,學姊又去了一趟英國,寄給我幾張有留言的明信片.我靈機一動,覺得這種古典通信方式很有意思,可以重現溝通的時間和距離感,帶來生活中的驚喜.

    另外,我也希望藉用這個方式,能和我們的網友有具體但又不必面對面的接觸.畢竟在虛擬世界久了,有時會想踩踩地上,確定真實的存在.

    謝謝你的來信,更要謝謝有人親手製作的卡片,接下來我會以匿名的方式介紹來自各地的心意.你們去過的地方,有些我可能根本沒有機會造訪,但我很高興能分享一些你的旅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