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12/05/24

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看完那個新聞,唉,來回味這首曲子吧。這是原版:




其他演唱者,這是我最喜歡的版本。2008年底,動完手術後在家休養,有時難以入睡,我就會小聲的播放這張CD,通常聽完這首曲子,心情就會很平靜,慢慢進入夢鄉,聽不到第二首之後的曲子。

2012/05/19

The Price of Salt is going to big screen


最近與坎城影展相關的大消息是Cate Blanchett及Mia Wasikowska將演出Patricia Highsmith的女同小說The Price Of Salt「鹽的代價」。預計2013/2在倫敦和紐約開拍,未來在坎城影展發行國際版權.

我真是太高興了,兩人是很棒的夢幻選角,希望電影劇本一樣精采。

請大家溫習之前的文章:「鹽的代價」書評Patricia Highsmith介紹


2012/05/16

Vanessa's life in 1990s:part 2

凡妮莎90年代的日子(2):她可能還不了解的世界

第一篇談到的影視作品,多是大眾市場接觸得到,也是我當時比較熟悉的範圍。但是文章提到《Go Fish 我女朋友的女朋友》,我順便找到許多有關"New Queer Cinema"的資料,中文文獻卻少有介紹,我覺得很值得分享,所以特別加章,讓大家了解這段奮鬥史,也讓我們看看美國極端宗教人士和保守的民意代表,如何阻止社會進步。

金錢與藝術迫害

主流電影從60年代起陸續出現同志主題的影片,但對目標市場一直不成氣候。70年代,預售海外版權變成熱門的籌資方式,再加上保險公司承保完工保證,電影公司就能向銀行專門處理投資電影的貸款部門申請到資金。不少獨立製片也透過預售版權的方式找到生路。

到了80年代,拜家用錄影帶普及所賜,電影院門票和電視播映權不再是主要的收入來源,錄影帶版權大大填補資金缺口,也造就許多業者專門針對錄影帶市場而拍片。

90年代,有線電視網和付費頻道興起,電影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同志影片在90年代大量出現,展現強盛氣勢,自有天時、地利之助。

但「人和」就沒有如此順遂,保守勢力無所不在,危機如何變成轉機?

2012/05/13

Happy Mother's Day

我從臉書Pablo Lapi,借來幾張國外拉媽的全家福。這種幸福美滿的感覺,似近似遠。

雖然孩子並不是人生圓滿拼圖的必要項目,但是絕大部份的同志伴侶不像異性戀伴侶能夠有「是與否」兩種選項,我們通常只有無子的選項。有沒有小孩,不是遺憾,有沒有公平機會來選擇,才是遺憾。


於是,拉子的母親節,多屬於對上一代的感恩。只是難保拉子的母親免不了在這一天再給拉子一些壓力,好像沒有成家生子,未來人生就處境堪憂。

其實有伴侶(不管同志,異性戀),不敢說生活一定美滿;就算有了婚姻背書(不管同志,異性戀),不保證兩人永不分離;既使有了小孩(不管同志,異性戀),不保障晚年就有依靠。

親愛的母親,如果你覺得有我這個子女,而讓你覺得母親節幸福,那是因為「我」,而不是因為有「這個子女」。隔壁林媽媽就不覺得她兒子有我孝順啊。

拉子的母親們,你們若要發揚母愛,應該要發揚更大的母愛,讓多數的下一代,不論是同志,異性戀,都有機會去選擇自己幸福快樂的方式。或至少,不必再逼迫拉子女兒去嫁人生子。

希望這一天到來,我們可以祝福拉子的母親,母親節快樂,也可以祝福拉媽,母親節快樂。

PS:我媽只在我大約27歲那年,有次一起看同事的結婚錄影帶時問過我相關的問題,我沒有明講,而從此她也沒再問過。

2012/05/11

Lip Service 204

權力與性

Sadie是這部影集裡最特別的邊緣角色,如果Lip Service能大異於其他女同影集,她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她在第一季看起來只是個異於常人的配角,沒想到第二季更突出她的偏鋒,讓人又愛又恨(或許大部份的觀眾對她並沒有討厭的感覺吧 )。

我曾說她的化妝很濃厚,想來是為了突顯「裝扮」的感覺。用這個角度想,就會覺得她在這一集穿女僕裝,後來扮蓋世太保,就合理化了。這兩種都是性愛角色扮演常見的造型,也代表不同的權力位置。

用權力與性來看待,更可以理解Sadie的行為。上一集,她帶回義大利女人在廚房的性愛,正是為了找回權力﹣﹣那是她原本讓予給Frankie的位置。

她在餐廳打工穿上女僕裝、戴上帽子,是用以突顯她的失勢。但是看這女人反擊,讓觀眾大樂。她羞辱了銀行家,還把帽子反扣回主管頭上。反扣帽子不是只好笑而已,而是「壓制」主管,你不再有及於我的權力。


看她第二次會見總編輯的氣勢壓人。總編以為是來糾纏,Sadie只是想用作品爭取工作,於是反譏對方往自己臉上貼金。

總編確實是欠人壓。在床上全由Sadie掌權決定。

總編掏錢時,Sadie感到尷尬。不盡然是出於不想被視為性愛交易,而是位階的失落,由主動變被動。她不是不愛錢,但寧願用偷或搶,而非接受施捨。


最後她從不自在的派對中,意外獲得工作機會。她充滿元氣,凱旋歸來般地來到總編辦公室。她高舉的右手像在炫耀:我是個有力量的女人。

醫師的專業

Lexy對於介入別人的婚姻關係,非常欠缺敏感度。一旦站在醫師的位置時,她會注意專業的分寸,不會趁機佔人便宜。除了前兩集,她提供Tess純友情的擁抱之外,這一集兩次面臨Sam失控的狀態,她同樣謹守助人的界限,沒被自己的情感衝昏頭。

事實上,這可能是編劇在拖延劇情,吊觀眾胃口。不過我偏好在理性上加分。



意外的媒人

影集常會將相近的情境組合在一起。這次三組人馬都出現意外的媒人。Sam原本對Lexy邀約品酒,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承受不了男同事的關心,於是拿出Lexy的邀約當做交待。


Lexy想要幫忙男男配,卻被對方誤以為是某個異女追錯對象。劇中人的態度都很開明大方,是就是,不是就停手。不必浪費雙方的時間。Tess比較苦命,被自己的精神盟友逼上梁山。如果Meg不來角色扮演那一套,或是扮演技術比較高一點,不曉得觀眾會不會接受Tess享有一點小喜悅?

比波

為了不同的對象,獻上誘惑的武器。但老實說,拉子是怎麼看待胸部?


向Lexy的粉絲示好,奉上我覺得Lexy比較適合的造型:

2012/05/04

Lip Service 203

療癒與浴火重生

死亡是影集常見的主題,但編劇的目標,多著重於鋪陳死亡之前的劇情 (甚至只是為了刪掉角色),所以死亡總當成句點,此後「理所當然」的另有一番新氣象。

我們看過TLW處理過兩位主要角色的死亡,對於Dana還算有做功課,但對於賜死Jenny簡直是譁眾取寵,讓最後一季下台的背影粗糙至極。

Lip Service 這一集聚焦在Cat周遭人物創傷後的療癒與自救,在過程中角色之間的關係重新聯結,轉變故事的軸線,在拉子影集中,可能是最成功的中場改變。


2012/04/27

Lip Service 202

一個生日與一場喪禮。

在一季只有6集的影集中,就有機會看到編劇把強烈對比的戲劇衝突濃縮在同一集裡。Sam精心準備的生日早餐讓我聯想起華老師的The Night Watch,Kay為Helen準備的生日早餐和禮物。

愛情有時是沒有道理的,不像某種匯率的對等關係,也不符合「努力就有回饋」的通則。對於固定伴侶制的信徒而言,對方移情別戀,就是一場愛情的喪禮。

我對於黑色桌巾,特別敏感。回想第一季最後一集,出現過類似的黑白格紋桌巾



2012/04/20

Lip Service 201


為什麼要用《黑天鵝》劇照?因為Lip Service也參考了鏡子的表現手法。

編劇在第二季面臨許多挑戰,頭一條就是要處理Laura Fraser離開劇組的問題。第一季安排Cat腳踏兩船,本來是想在第二季用來虐待觀眾,只是沒想到只能利用兩集。還好只有兩集,要不然我們要忍受多久她的「人格分裂」?


2012/03/17

Vanessa's life in 1990s:part 1

凡妮莎90年代的日子(1)

3/19:補充《Claire of the Moon》;3/20:補充《Longtime Companion愛是生死相許》;3/21:補充《My Own Private Idaho男人的一半還是男人》、《Edward II愛德華二世》;4/5:補充k.d.lang登上Vanity Fair封面

凡妮莎的妻子》對於凡妮莎過去因同志身份所遭受的經歷,著墨不多,所以我想用變通的方式,整理出一些資料,補充書中沒有觸及的章節,看看她在90年代看過什麼樣的同志電視、電影,美國社會曾做過那些反應,想像她身歷其間。

90年代初,已有不少同志角色出現在影視作品中,電影比較能直接觸及同志情節,但在電視圈,仍然是廣告的票房毒藥,凡妮莎能看到的機會不多,看到大眾媒體批評節目的機會反而還比較多些。

Thirtysomething 三十而立》在1989/11/7 (Strangers)播出兩位男同志完事後一起躺在床上的畫面。以電視尺度而言,非常先進。可惜,廣告主不能同步,抽回一千五百萬美元(4.5億台幣)的廣告,ABC損失慘重,乾脆在重播時自動捨去那一集。

1990

1990年《Henry and June 第三情》以藝術電影的方式呈現複雜的雙性情慾,Uma Thurman當時拍攝女女場面,對導演方式很不愉快,到了1994年《Even Cowgirls Get the Blues 藍調牛仔妹》再次演出女同志,那次就愉快多了。

同片的Maria de Medeiros到2007年《Shelter Me》也演了第二個女女角色。

2012/03/15

Gillian Anderson Outs her X-files

很早就聽說《X檔案》女主角Gillian Anderson 吉蓮安德森的女女傳聞,當時覺得女同社群只是找到一位對同志友善的演員,結果,她在Out也來公開這一段歷史:The Double Life of Gillian Anderson

以下是訪問節錄,細節晚點來補充

“I was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 girl for a long time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and then I was in a relationship with a punk rock drug addict who...”

“Yeah, yeah, well it’s... You know, I’m old enough that I can talk about that,” she says, before resuming her list: “And then I was in a relationship with somebody who was way, way older than me. Everything that that kind of anarchistic attitude brings—the inappropriate behavior it leads to—was how I chose to be in the world at that time, which was, you know, not what people did.”

“If I had thought I was 100 percent gay, would it have been a different experience for me?” She continues, “Would it have been a bigger deal if shame had been attached to it and all those things that become huge life-altering issues for youngsters in that situation? It’s possible that my attitude around it came, on some level, from knowing that I still liked boys.”

2012/03/09

Cleaner

2012/3/12

豆友金钊溟又提供一支華老師先前推出The Little Stranger時座談會影片,長度將近一小時,可以端詳她好久。



2012/3/9
我今天才發現華老師拍過這張人像,很奇特的衝擊。她的身形,看起來像很平凡殷實的清潔工,可是她的眼神卻擺明是專業級的Cleaner(殺手)。

沒想到她是演技派。

攝影師是Jason Bell另外有篇文章集合他的作品出來,有不少出櫃的名人,就算不是同志,畫面的感覺仍有濃厚同志風。

2012/03/05

Sing You Home

2012/3/17
增補:凡妮莎90年代的日子(1)

2012/3/7
看完《凡妮莎的妻子》。它是一部美國生活現在進行式的通俗小說,故事推展平順,雖然結局有點在意料之中,但該有戲劇性轉折之處,不會讓讀者失望。由於才剛出版,似不宜透露太多情節,不過這本書最終是含淚的快樂結局,我們可以好好享受閱讀,見證美國It Gets Better應允的時代。

書中由三個角色輪流主述,柔依、麥克斯、凡妮莎。不知是否翻譯的關係,我從文字結構不太能感覺主述者的差異,只能從標題和情節知道現在是誰在說話。說到情節,我不免覺得作者放進許多的情節,少了喘息的空間去營造純文字的張力,以致於這本書看來像電視影集,而不像電影。不過,這仍然是部值得一看的作品,尤其我們經歷「真愛聯盟」事件,書中的「永耀會」更是這種基本教義派扭曲的放大版,讓我們時時刻刻警醒。

主要情節是柔依與麥克斯這對結婚近十年的夫妻,因為不孕症,用盡努力進行試管嬰兒,最後仍然失敗。因為婚姻生活變質,麥克斯決定離婚,兩人各自分家,卻忘了雙方先前預存,共同擁有的冷凍胚胎還保存在診所。兩人分手後,都遇上生命的最低潮,卻也都找到重生的機會。麥克斯進入教會,柔依遇見凡妮莎。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