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2009/08/28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情緒文盲的悲劇 整部電影隨著June的事業危機起起伏伏,真正的亮點卻是June-Alice這一對老少配苦樂參半的感情生活.電影用溫火慢燉的方式娓娓道來,不像同時代的影片,完全不閃避拉子關係.到最後,你可能同情June這個胖胖的中年女子,將它的壞脾氣擱置一旁;甚至原諒Alice的一點投機性格,因為她只是在有限條件下求生存.連奪人所愛的BBC的女主管Mrs. Croft都有了新時代意義:她可是從有夫之婦轉性,由直變彎.片中人物互相稱呼的方式混淆了「現實-虛假」的界限.幾乎每個人都稱June為George,只有一直暗戀她的妓女Betty,看到真正的June.每個角色都曾說謊,或是口是心非.差別只在於,有的謊言包裝著冠冕堂皇的修辭,有的像壞小孩的惡作劇.進一步來看,整個電視肥皂劇不就是個超級假象.據說原始的舞台劇只有二個場景和四個角色,電影劇本承襲舞台劇的風格,節奏較慢,大量對話.靜心來看,它在處理「現實-虛假」相當先進.例如三不五時插入的電視劇片段,像是電影故事的畫外眉批.June不是你在post-The...

2009/08/24

Octave:these and those

《變調的旋律》有個很有趣的人物背景:過氣 + 藝人 + 同志. 演藝圈是個特殊的生態環境,同志分佈的比率不見得比其他行業要高,但是他們有一層需要被包裝設定的公眾形象,一旦私領域被揭露,外界常會驚訝於他們公私形象的分歧. 因為外界無法理解,有些藝人形成封閉的社交圈,更糟的是,扭曲成封閉的慾望圈.黃金時期的好萊塢即流傳著各式各樣的小道消息,儼然是雙性戀的大本營.大牌藝人還有些人脈資源去降低流言的傷害性,小牌和過氣藝人只能自求多福了. 就眾多藝人形式 (單人、團體),90’年代最引起同志社群熱烈討論的是「男孩團體」(Boy Band),很多同志雜誌曾經報導過男同歌迷對於「男孩團體」的喜好.「男孩團體」並非全是花拳繡腿,但不可否認,外型絕對是第一要務,比傳統上各司樂器的「樂團」要更注重門面.說是偶像團體,也不無道理.一群帥哥整天混在一起,提供男同歌迷莫大的想像樂趣.沒多久,「男孩團體」的成員有人出櫃,男同歌迷與「男孩團體」之間,遂有了雞生蛋、蛋生雞的微妙關係. 相形之下「女孩團體」(Girl...

2009/08/22

Octave Chinese Edition

前一又陣子由網友entangled極力推薦的漫畫"オクターヴ" (Octave)目前已由東立出版社發行中譯本"變調的旋律"1-2集(是限制級).出版社的簡介如下:曾身為偶像的宮下雪乃,在東京遇見了也曾身為偶像的岩井節子,在與節子共渡一夜後,心亂如麻的雪乃又看到自己同期的美香在演藝界嶄露頭角,雪乃該如何整理自己的心情呢?由於〝不紅的偶像〞這個過去,而始終無法抬頭挺胸的宮下雪乃,在她眼前出現了一位女性——以前曾為音樂人的岩井節子。兩人從相遇,到發展出肌膚之親,進而陷入愛河。由於被需要而付出自己所有的雪乃,與需要雪乃而變得坦率的節子—— 而這兩人,...

2009/08/21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behind the scenes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幕後故事電影是個奇妙的集體創作,有時它打定主義脫離現實,有時它精確地反映現況.片廠大老闆不在乎這些電影人怎麼表現,只要能賣座,就是好片子.在英美,電影同志內容在50年代之前幾乎都是欲語還休,因為市場還未成熟,很少人敢明目張膽挑戰市場.同志觀眾只能在有限的空間中捕風捉影、斷章取義.人們常說同志普遍擁有敏感特質,有時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後天不得不然.60年代和50年代截然不同,60年代是美國,甚至是全球社會劇變的起點,反戰、黑人民權、女權、同志平權、嬉皮風潮、美蘇登月競賽、好萊塢片廠力量式微.....一時之間,各種影片題材百花齊放,電影中的同志以全新的方式出現.觀眾終於可以看到活生生的同志角色,但這個時期他們常是悲苦、鬱悶、負面、反派.1969年6月27日發生Stonewall...

A Little Bit Sixties

今年有些60年代的懷舊風,Stonewall Riots(石牆暴動)和Woodstock 演唱會四十週年慶,為了順勢融入情境,我最近看了二部60年代的女同影片,首先登場的是《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這是個迷你專題,一篇介紹它的幕後故事,下週另外一篇才談電影.另外一部我想談的是由D. H.勞倫斯中篇小說The Fox改編的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先找來原著,不過這部影片難"當",你可以看過評論再來決定如何...

2009/08/19

When I Am Blue

我在部落格第一次介紹的拉子影集是Sugar Rush第一季,英國演完沒多久,我就完成了.它的配樂讓我接觸許多從沒聽過的樂團,其中之一是Nouvelle Vague,我特別喜愛女聲翻唱的Teenage Kicks,以前只要心情不好,就會拿出來聽個幾遍.網路上找不到他們的MV或現場實況,以下是取材自Sugar Rush畫面.令人懷念的美好時光!後來才曉得Nouvelle Vague在今年五月曾來台北表演.不過我當時才開完刀,就算知道消息也去不了.以下是他們在國外的現場實況,和CD的版本各有不同...

Life and Movie

我們在評論電影(或是小說),常會提到這是第一人稱的觀點,那是全知觀點.電影的限制性更強烈,基本上,觀眾只有鏡頭提供的音畫訊息,大部份人不會有其他聯想.此時觀眾與創作者之間是你情我願,觀眾犯不著苛求故事的真相,而是講究故事的說法和呈現的技巧.我對這個部落格的定位很清楚,只談影視.但最近看八八水災的新聞,越看越生氣.台灣新聞媒體,好像覺得大水淹得不夠,現在開始淹起口水來了.風災一個星期之後,催淚武器用盡,交互指責大戲上場.責任追究並非不重要,只是怎麼全都態度乖張,新聞標題語不驚人死不休,網上留言多是情緒字眼.是不是新聞媒體不再追求全知觀點的真相,貪圖幾個定格的情緒操作?這跟看電影讀小說有什麼差異呢?研究新聞媒體的故事技巧不是我的興趣範圍,該談的電影還是會按照原訂的步調繼續進行.這並不表示我不再關心八八災水,我正規劃接下來的捐款,到各個民間單位的網站上去了解他們已經做了什麼?將來準備做什麼?至少這比捲入口水風波,要來得有實質效益多了.後記:關於災害救援第一時間的物資和捐款應該暫時可用,但各單位需要時間消化調度,建議大家在9月7日滿一個月時,再做一次追蹤,看看當時最需要什麼....

2009/08/10

Aftermath of Typhoon Morakot

台灣夏秋之間常有颱風登陸,以前記憶中,雖然會造成損失,但好像是可以忍受的短期災害,沒多久就能恢復正常.現在的風險變得難以預測.不是颱風威力大得像科學怪人,就是土地承受力脆弱得像玻璃娃娃.上個星期,台灣水庫正面臨缺水危機,其實大多數人都希望來個颱風解除旱相.不過大自然並不是一個可以打交道的對象,缺水反變洪澇成災.下面有幾個我比較信任的捐助資訊,請有餘力的人一起幫助災民渡過眼前的急難:中華民國紅十字會Yahoo線上莫拉克颱風緊急救助金台灣世界展望會捐款網頁慈濟捐款網頁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有捐助物資...

2009/08/06

Postcards from Taipei

上個星期,我收到學姊從高雄寄來的郵件,其中有三張是她到英國旅行在當地寫好的明信片,大概是沒帶到我那冗長的地址,她只好回來再一併寄給我.心中覺得好可惜:從蘇格蘭寄來的明信片啊!我突然有個靈感,我們可以來交換郵件.於是到附近的台北郵政總局申請了一個郵政信箱:10099 台北市台北郵政第276號信箱P.O. Box 276 Taipei 10099, Taiwan, R.O.C.由於我是一對多,時間財力有限,得訂個遊戲規則:1)請先寄來明信片告知我地址,我再回寄明信片 (別只用emial告知地址,這樣公平吧)2)我希望您所用的郵票和明信片能有地方特色,例如當地景物或節慶活動(有gay...

2009/08/04

Taking Woodstock

李安新作《Taking Woodstock》將在台灣上映,遠流出版在7月率先發行電影原著中文版「胡士托風波」 (中文版官方網頁).電影要開拍時,大家已知道劇情中當年小鎮的主辦人是同志Elliot Tiber(利特泰柏).有人狐疑為什麼李安老是看中同志題材,看過原著後,你會恍然大悟,李安真正看上的是泰柏這一家三口在這場歷史盛會的轉變,特別是親情關係的和解,這才是他一直追尋的核心主題.李安在國外訪談中已表示,主角的同志身份並沒有什麼新鮮觀點,在片中的比重不高.我不知道他的本意為何,但我看來,對同志身份的自我和解才是書中主角所有動力的來源.利特泰柏用戲謔的筆法描述應該是悲慘的家庭生活和黑暗的同志處境.當人生荒謬突梯到極點,反而變成高反差的笑話.我一邊讀一邊笑,合上書卻很想掉淚.例如,這個猶太乖乖男提到上猶太小學的恐懼:「我很怕摩西和他的十誡,我沒有信心,我想我一定會破戒,然後遭到懲罰,我也怕上帝,因為祂脾氣很壞,動不動就雷霆大怒,降禍給不信祂的小學生。」他講到過去認為同性戀是精神病,不忘吐槽:「然而治療師卻認為同性戀是可以藉由行為改變來"導正",使我們一朝醒來變成愛異性的正常人。他們或許什麼病都治不好,就是對治療我們這些同性戀者胸有成竹。」泰柏媽(片中由Imelda...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