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Killing of Sister George:情緒文盲的悲劇 整部電影隨著June的事業危機起起伏伏,真正的亮點卻是June-Alice這一對老少配苦樂參半的感情生活.電影用溫火慢燉的方式娓娓道來,不像同時代的影片,完全不閃避拉子關係.到最後,你可能同情June這個胖胖的中年女子,將它的壞脾氣擱置一旁;甚至原諒Alice的一點投機性格,因為她只是在有限條件下求生存.連奪人所愛的BBC的女主管Mrs. Croft都有了新時代意義:她可是從有夫之婦轉性,由直變彎.片中人物互相稱呼的方式混淆了「現實-虛假」的界限.幾乎每個人都稱June為George,只有一直暗戀她的妓女Betty,看到真正的June.每個角色都曾說謊,或是口是心非.差別只在於,有的謊言包裝著冠冕堂皇的修辭,有的像壞小孩的惡作劇.進一步來看,整個電視肥皂劇不就是個超級假象.據說原始的舞台劇只有二個場景和四個角色,電影劇本承襲舞台劇的風格,節奏較慢,大量對話.靜心來看,它在處理「現實-虛假」相當先進.例如三不五時插入的電視劇片段,像是電影故事的畫外眉批.June不是你在post-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