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New Queer Cinem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ew Queer Cinem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03/19

Godmother of New Queer Cinema 2-1

凡妮莎90年代的日子(2)寫到 New Queer Cinema,我發現還有許多資料可以分享,決定再寫一篇特別介紹Christine Vachon女士(右圖)。

大家談論電影時通常都繞著導演或演員,很少提到製作人。其實製作人才是電影的真正推手,他找尋資金、劇本、工作人員、控制預算和進度、安排電影行銷...掌管電影所有的大小事。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好萊塢大片廠玩起這種大筆資金遊戲都得戒慎恐懼,小規模的獨立製片更是費盡心思在夾縫中一邊生存,一邊維持理想。

Christine Vachon是美國知名攝影師John Vachon的女兒,她是獨立製片界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喜愛非主流影片的影迷可能不知道許多作品是仰賴她幕後支持才看得到。同志影片原本就適合獨立製片的土壤,她本人是女同志,對同志影片推展不遺餘力,與90年代"New Queer Cinema"興起息息相關,後進推崇為"New Queer Cinema"教母。

"New Queer Cinema" 是由英國影評人B. Ruby Rich女士當時觀察到的「現象」,後來被進一步歸納成一股電影潮流。她在文章提到數部值得重視的同志影片,包含Todd Haynes (陶德海恩斯)執導《Poison》、Tom Kalin執導《Swoon》、Gregg Arkai執導《The Living End》、Christopher Munch執導《The Hours and Times》,其中《Poison》、《Swoon》都由Christine Vachon製作。它們不但在影展受到肯定,也帶動票房,同志影片第一次出現令人注目的商業風潮。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