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2013/10/29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3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61

可能是蘿塔在工程初期的留影
蘿塔的人事令於1月20日開始生效。公部門職員還不知道怎麼應對這位長官。他們以為這是新任州長為了人情,提供給有錢朋友不支薪的榮譽職。而且這位長官還是沒結婚的沒工作經驗的女性(而且她的拉子身份在社交圈是公開的秘密),在兩性平權不彰的時代,她面臨的阻力可想而知。

Flamengo 濱海公園開發案其實已獲核准,蘿塔和叔設計界的朋友討論過原本的內容,激發出更好的願景,調整開發案內容。蘿塔並不是建造一座美麗的公園而已,她希望這是一座多功能的休閒各教育場所,不論是小孩、大人,都可以從中提升生活品質。半個世紀前,她從紐約中央公園的經驗體認到公共空間對城市的重要。

考量Lacerda任期的時間限制,以及她求好心切的天性,她必須要逼迫公家單位加快腳步。但是官僚文化豈是立刻改變,事必躬親的結果就是投入更多時間。

1959年Flamengo Park未開發前的景象

2013/10/28

Carlos Lacerda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透過Carlos Lacerda (1914 ~1977)的政治生涯,可以多了解巴西的政經發展發展。他是蘿塔的老朋友,他擔任州長後指派蘿塔推動Flamengo Park建設。但是巴西不穩定的政情,以及僵化的官場文化,讓蘿塔在開發Flamengo Park過程中倍感艱辛,也完全改變伊麗莎白在巴西的生活。

 Lacerda 終究沒有實現當選總統的美夢,蘿塔因為他而間接斷送的性命,Flamengo Park成為他們的紀念碑,憑弔遺憾的結局。

Carlos Lacerda

2013/10/27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2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55

1955年8月第二本詩集Poems : North & South – A Cold Spring在美國上市。由紐約畫家好友Loren Maclva設計封面。

第二本詩集

第二本詩集題詞獻給Baumann醫生,伊麗莎白很感謝醫生鼓勵她到南美,除此之外,她還送給醫生巴西風景水彩畫作,這幅畫的尺寸是伊麗莎白畫作中最大的一幅。

伊麗莎白畫作:Brazlian Landscape

2013/10/26

Elizabeth Bishop and Lota - part 1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0/30補充1952/3/16伊麗莎白送給蘿塔的生日畫作,1951另一張角度照片,初抵巴西電影劇照,與爐子相關三張照片

依麗莎白自認在Anny Baumann醫生專業的堅持下,決定獨自環遊世界。其實Baumann醫生對於治療伊麗莎白心病已別無他法,至少走出紐約可以試探出路。

1951,伊麗莎白

1951,另一個拍照角度
1951

她於1951年11月10日搭乘SS Bowplate往南航行,巴西是環遊世界的第一站,當地有她一位舊識,以及瑪麗和蘿塔的陳年邀約。她計劃離開巴西後,接下來於1952年1月26日繼續前往阿根廷。

下面這張伊麗莎白的船艙內即景,不知是那一次旅程完成的畫作,很符合她喜歡慢板旅行的風格,艙壁上有個視窗,可以望見一小塊凝結的碧海藍天。

伊麗莎白畫作:Cabin with Porthole

在航程中認識一位外表引人的女乘客Miss Breen,年約70,身高六呎(180公分),一頭波浪白髮。伊麗莎白將Miss Breen寫進詩作:”Arrival at Santos”,刊登於1952年6月21日The New Yorker。但是詩裡沒多提Miss Breen的故事。她在底特律擔任女子監獄的主管長達26年,退休後一圓旅行的夢想。

2013/10/25

Elizabeth Bishop - Lota and Mary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電影裡曾經相處愉快的三個女人

伊麗莎白將要到達巴西會見她這一生最重要的人物,經歷一生最快樂與最痛苦的時光。瑪麗不知道她與蘿塔原本安穩的兩人世界即將改變。

這裡要先介紹伊麗莎白到來之前的故事....

漫畫傳神地表達蘿塔的特質
蘿塔於1910年3月1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比伊麗莎白年長一歲。全名為Maria Carlota de Macedo Soares Costallat,伊麗莎白稱她是有很多名字和很多姓氏的女人。

父親José Eduardo,來自名門望族,家族中有人擔任大使,有人從事律師,與巴西政治多有淵源。父親年輕時派駐歐洲的海軍中尉,母親Adelia Oak Costallat,她的哥哥是Benjamin carioca Costallat,是巴西知名的記者及史料編輯。蘿塔家中還有個妹妹Marieta。

她父親於1912年退伍,舉家遷回巴西,成立報社The Impartial(公正報),此為Daily Carioca(卡里奧日報)前身。他在1915年(一說1918年)買下位於里約熱內盧州山城Petrópolis(彼得羅波利斯市)的Fazenda Samambaia (大蕨莊園)以及附近土地。

Petrópolis(彼得羅波利斯市)因地勢高,自十八世紀為巴西皇室的避暑盛地,被稱為君王城市。

Fazenda意為巨大的蕨類,Samambaia是指富裕的農莊,此地後來以出產咖啡聞名,台灣有人譯為沙曼巴亞莊園。台灣中譯本詩集則譯為「卷耳別業」。Fazenda Samambaia本身是古建築,蘿塔和母親曾住在裡頭,母親去世後兩姊妹賣掉大宅院,現在被巴西政府指定作為公共古蹟保護。

2013/10/24

Elizabeth Bishop and Robert Lowell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1947

伊麗莎白的第一本詩集受到注目,各方邀約不斷,讓她在文藝圈活躍起來,可是她並不喜歡所有的社交活動,甚至覺得很有壓力。

作家Randall Jarrell (傑瑞爾 1914~1965)1月在他家舉行聚會,安排她與另一位文壇新勢力Robert Lowell (羅威爾 1917~1977)會面,他的第二本作品《Lord Weary's Castle》剛出版不久。

1941年,左邊是Jarrell, 中間是Lowell

羅威爾的氣勢驚人,立即以第二本書獲得當年普立茲詩詞獎,並從9月起獲選為第六任Consultant in Poetry to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美國國會圖書館國家詩歌顧問) (後來改稱Poet Laureate美國桂冠詩人)。

羅威爾,1947
伊麗莎白本性害羞,一開始對這場會面緊張的不得了。沒想到這兩人一見如故,討論創作就像在交換蛋糕食譜一般的輕鬆自在。羅威爾欣賞伊麗莎白的作品,認為她是當今最好的詩人之一。他當時正準備和第一任妻子Jean Stafford離婚(她也是文人,1970獲普立茲小說獎),伊麗莎白也還沒完全確定自己的性傾向,兩人互有好感,大有發展成男女關係的趨勢。

10月,伊麗莎白返回西嶼,去海明威前妻Pauline的宅院暫住之前,她特別轉到華盛頓拜訪羅威爾,可見伊麗莎白對他很感興趣。羅威爾在華盛頓擔任國家詩歌顧問的任務之一是邀請詩人錄音,錄下親自朗頌的作品。伊麗莎白便被羅威爾拉去錄音間,可惜她太緊張了,成品效果不佳。

伊麗莎白的確有可能和羅威爾發展為男女朋友,因為伊麗莎白當時不只有女朋友,也有男朋友。

2013/10/23

Elizabeth Bishop and Marjorie Stevens

Elizabeth Bishop 系列文章索引


小開場:

12歲的伊麗莎白
Elizabeth Bishop於1911年出生美國麻州,八個月大,父親便去世,母親深受打撃,併發精神病,終生未能康復出院。她由家族的親戚輪流照顧,雖然衣食無缺,從小失去雙親讓她內心深處對安定生活充滿渴望。另一方面,母親娘家在加拿大濱海城鎮,族人多善航海,伊麗莎白同時也有行走四方的血液。

她體質不好,從小過敏氣喘,一度影響就學。幸好家境富裕,一路供給她至Vassar College主修文學,發揮文學天賦,她更立志成為職業作家。伊麗莎白的酒癮與憂鬱症自大學時代便開始,她面對畢業後不確的人生經常感到無所適從,酒癮、氣喘與憂鬱症交錯出現,一生無法擺脫。

受惠於父親留下的遺產,她畢業後沒有進入職場,與同學到處旅行。1938年與同學Louise Crane落腳至佛州Key West,一起買下位於White Street,624號的房子。兩人當時熱戀中,充份顯示一起旅行和同居是伊麗莎白的愛情生活公式。

兩人最終分手收場,Louise前往紐約,留下伊麗莎白一人。沒多久,伊麗莎白不甘寂寞,找到新的對象。

我就從伊麗莎白1941年起的故事開始說起,她的前半生留待最後再來補上。

1941

1941年春天,伊麗莎白在Key West(西嶼)遇見新戀人Marjorie Carr Stevens。

伊麗莎白一直保持書信和筆記的習慣,但是她和Marjorie的交往卻少有紀錄,因為伊麗莎白1946年刻意把兩人之間的書信銷毀。這也成為她的宿命,她在女女關係裡的文字紀錄很少被保留下來,只剩部份詩作和四周朋友的見證。

Marjorie是有夫之婦,沒和先生離婚,雙方各自生活,她獨自住在Margaret Street(瑪格麗特街) 624號。 她的性格開朗,喜歡下廚開派對,非常具有吸引力。受過高等教育,但對文學沒有興趣,較具有商業頭腦。後來她還與海明威的前妻Pauline合開藝品店。

我唯一能找到Marjorie的照片,是她和Pauline在藝品店前的合照。

Marjorie 與 Pauline

2013/10/22

Reaching For The Moon

巴西版海報是Lota在前面
11/30更新

文章索引:

一連串研究Elizabeth Bishop的努力,源自錯過一部電影

我現在很容易錯過電影節或是影展,除了搶不到熱門場次,還有時間無法配合,以及健康突發狀況。

八月有天翻著今年台北電影節手冊,對其中一部電影一直念念不忘:《璀璨詩篇》,英文片名《Reaching For the Moon》,又稱《Flores Raras》。由巴西導演Bruno Barreto(布諾貝瑞)執導,根據普立茲獎女詩人Elizabeth Bishop(伊麗莎白碧許 1911-1979 )的傳記改編。電影聚焦女詩人與巴西女建築師Lota de Marcedo Soares的故事。

電影中的伊麗莎白碧許由美麗的Miranda Otto(知名作品為《魔戒》)演出。我從來沒聽過碧許這號人物,趕緊在網路上搜尋。依舊沒找到電影的「來源」,但是IMDB的一篇負面評論引起我更大的好奇。現實中的碧許到底經歷過那些故事?


2013/10/03

The Paying Guests is Sarah Waters new novel

華老師新書名是The Paying Guests,所以故事的焦點都在那一對房客身上?

說到書名,Tipping The Velvet, Affinity, Fingersmith, The Little Stranger,這四本書名我覺得很切題,事後回想整個故事,有畫龍點睛的效果,惟獨對於The Night Watch,我無法參透玄機。Helen與Julia夜遊是一,但這段並沒有強烈到成為全書的重心。還有什麼弦外之音呢?

2013/09/23

Orange, Fruit and Apple

水果家族的蘋果事

(9/24 新增圖解)

連續假期間,我在研究客廳的娛樂科技。Fruit說這時候我就很像Uncle,和我同齡的熟女很少在研究科技。又不是念自然組,也不是從事相關產業,為什麼不乖乖看第四台就好了。

話說2012年6月28日,我們換了一台Sony HD電視,但在她老家一直沒有好好利用,直到今年初我們搬家,重新申請數位機上盒,這家有線電視業者提供不少HD頻道,HD電視的高畫質優點才算開始發揮作用。Fruit的家人很不適應MOD,所以新家選擇客廳娛樂,還是留在有線電視系統了。

2013/09/16

New Sarah Waters due autumn 2014

根據9月13日The Book Seller報導,華老師的新書預定於2014年秋季出版,書名尚未公佈。新聞只簡單提到故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2年倫敦,經濟蕭條,社會結構變動。寡婦Mrs Wray和她未婚的女兒Frances,迫於情勢將房子分租。一對白領階級男女房客入住後,為這棟屋簷下的生活帶來衝擊。

不過華老師之前曾提到她的新書將重拾女同情節,而且是愛情故事:
“I did kind of miss lesbians when I did The Little Stranger. I was ready to return! I was looking for a 1920s lesbian story and I’ve settled on a romance – lots of drama and complications, so definitely some lesbians this time.”

只是我不禁想起華老師好像也說過,新書裡的人物會有歇斯底里的妄想行為,像The Night Watch裡的Helen.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曾是歐洲同志社群的黃金時代,至少對富裕的同志而言,確實自由自在,百無禁忌,但是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恐慌為全球動盪拉開序幕。不曉得華老師的新故事歷時幾年,是集中在一兩年,還是像The Night Watch顯現多年的歷史軌跡?新書裡的愛情故事是否呈現對未來的盼望?

我也好奇故事的敘述觀點如何安排,The AffinityFingersmith裡二個敘述觀點豐富故事和角色的層次,The Little Stranger不著痕跡的單一觀點,引誘讀者進入被控制視角的迷宮。不曉得這次華老師要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2013/09/01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trailer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8月下旬正式推出預告片,10月起密集地出現在各國影展,不曉得金馬獎外片觀摩是否正在加緊作業?據說香港己排入片單。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