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Caro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Carol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01/24

Call Me By Your Name與Carol的電影複習

那一場電影,整間放映廳只有我一個觀眾。開演沒多久,覺得似曾相識。腦中的電影資料庫開始快速翻動,於是《Carol》不斷浮現出來。

青春成長與初識愛情本是共通經驗,這兩部唯美派電影有些類似的情境,採用相近的電影語言。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的截圖取自網路。台灣觀眾很幸運能看大銀幕啊,絕對比小螢幕能注意到更多細節。


一、故事開頭

一之一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介紹重要角色進場,先是艾里歐趴在窗邊。此處的窗子就像故事的門戶,吸引觀眾好奇,期待有什麼樣的事情在窗外發生。


2017/05/19

從《Carol》cult classic現象,談到美國線上同志影視

請你看這篇文章:Inside the Cult of Carol, the Internet’s Most Unlikely Fandom,整理出許多卡迷念念不忘的自製圖文創作網站。

《Carol》到底是怎樣變成cult classic(有人譯成「邪典」)?電影本身很傑出,但是在各大影展不可思議的零獲獎,激發影迷的反彈。在台灣還因為片商取了很糟糕的中文片名,被我們強力抵制。

2017/03/14

50年代女星與情欲小說



FX在美推出新影集《Feud 宿敵》。每一季故事都不同,第一季是兩大天后Joan Crawford 瓊·克勞馥 (Jessica Lange 潔西卡·蘭芝飾)與Bette Davis 貝蒂·戴維斯(Susan Sarandon 蘇珊·莎蘭登飾),50年代兩人合拍《What Ever Happened to Baby Jane? 姐妹情仇》期間的恩怨情仇。

其中一幕是瓊·克勞馥拿起一本書,看了封面,回絕不想看有女同內容的小說。這幕引起國外卡迷討論,因為封面圖案實在像極了《Carol 卡蘿》彈琴撫肩的場景。




故事還沒完。

有人追查Chocolates for Breakfast到底是什麼書?沒想到維基百科指出,它真有其事,只不過原著封面只有一個少女,電視劇組將它加油添醋。作者Pamela Moore年方十八,情欲故事卻大膽早熟,被視為美國版的 Françoise Sagan莎岡。書中主人翁相繼與住宿學校的女同學、女老師發生感情,後來隨母親在好萊塢生活,與雙性戀的男星交往⋯⋯本書於1956年出版,隨即成為國際暢銷書。絕版多年,直到2013年重新再版。


說到把老書改頭換面。有天找到這個The Price Of Salt仿古封面,頁面、字體全部是舊式模樣,那張照片很精巧地取自電影。卡蘿即將離去,畫面捕捉到特芮絲的最後眼神。《Carol卡蘿》真是個cult movie,卡迷會一直絮絮叨叨⋯⋯



以下是《Feud 宿敵》的介紹短片:

2016/12/31

滑鐵盧之夜一周年慶

新年快樂!

2016/05/22

影評人口味與得獎的現實差距

在坎城影展得獎名單頒佈前,大家最喜歡看這份The Screen Jury的評分表,了解那些電影得到影評人青睞。從下表可以看出今年含有女女情節的The Handmaiden (아가씨, Agassi)、《霓虹惡魔》(The Neon Demon)都沒有得到水準以上的評分。

事實上,最被看好的Toni Erdmann抱蛋而回,尷尬的 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還得到Grand Prix。

The Screen Jury at Cannes 2016

2016


2016/05/02

《卡蘿》一扇門與一堵心防

#Carolmovie #卡蘿
William Eggleston室內攝影
Todd Haynes為《卡蘿》準備的Image Book是這部電影的第二個導演,把他心中的想法用圖片具體呈現出來。紐約時報 Todd Haynes Collects Images to Guide the Feel of His Films,道出陶導Image Book裡的口袋攝影師:片中紐約街景參考Saul Leiter,卡蘿住家內景則師法William Eggleston,一門又一門的室內構圖。

很多電影運用「門戶」暗喻的手法,但是像《卡蘿》這般貫徹到底,確實少見。「門戶」是《卡蘿》訴說故事的重要道具,片中一扇又一扇的門,像是角色之間時開時掩沒說出口的心防。

2016/04/06

《卡蘿》電影音樂語言

Carter Burwell
#Carolmovie #卡蘿
前言:網路上有很多人才,欣賞電影也有很多種角度。《卡蘿》絕對俱有最佳影片的資格,除了演技精采,其他製作環節都有可觀之處。這篇是由Dawn (臉書上的AnTz She) 貢獻,從聽覺的角度分析《卡蘿》的電影配樂。

《卡蘿》是一張較為室內樂(chamber)取向的作品,編制不大,一組弦樂四重奏、一把低音提琴、鋼琴、豎琴、鐵琴(也譯為顫音琴)、以及代表角色的兩個管樂器:雙簧管和單簧管,另外還有長笛、低音管和法國號。

一開始壓根沒注意到還有低音管和法國號,但戴上耳機一聽,可以聽到更多關於樂器表現的細節。這張作品就像電影「獨立」製作的概念,相較於《星際大戰》那種氣勢磅礡,所費不貲的管絃樂團,這樣的配器反倒顯得平易近人,像是走進一場家庭音樂會,靠近且真實。Carol和Therèse的情感一如常人,而非距離遙遠的時代名人,亦非伸手不可觸及的英雄。

2016/03/29

《卡蘿》心所悟,回首顧

#Carolmovie #卡蘿

陶導非常注重表演與攝影鏡頭的契合,《卡蘿》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調度方式就是演員90度內的側身與90度以上的轉身,除了代表角色不同程度的「關注」和強化戲劇張力,在某些關鍵時刻也用來強調「改變」或「回心轉意」。

1.電影前段,傑克打斷她們的談話,特芮絲驚訝地回頭張望傑克。

2016/03/28

《卡蘿》鏡子與內心的反射

#Carolmovie #卡蘿

電影裡的人物注視鏡子,常具有反思的意味。《卡蘿》的鏡子不但讓角色看見自己,通常也投射期望和欲望的畫面。

1.卡蘿在梳妝台前幫女兒梳頭,母女一起出現在鏡中。但是中間的鏡子卻缺漏影像,預言破碎的天倫樂。


2016/03/27

《卡蘿》沈睡與沈醉

#Carolmovie #卡蘿

「沈睡」提供甦醒、單方凝視和關愛的機會;超級大特寫用來形容清醒時的「沈醉」。

1.依線性時間序,特芮絲早晨在自己的公寓「甦醒」,才是故事的起點。聲音的蒙太奇為這段「喚醒」做了特別註解。特芮絲在計程車路程,先是漸漸出現鐵軌的磨擦聲,接著是明亮的鐵路平交道警示聲,畫面再溶接飛馳的玩具火車,最後平交道警示聲溶入鬧鐘的聲音,特芮絲從沈睡中被喚醒。

「甦醒」隱含啟蒙與發現的意義,這部電影的重點是特芮絲的轉變與成長,發掘自己的所要所愛。電影裡的卡蘿固然光采奪目,其實陶導鏡頭的最愛,大部份給了特芮絲這個角色。

2016/03/25

《卡蘿》旁觀者與局外人

#Carolmovie #卡蘿

辛辛那堤不只提供懷舊的街景,還有大量的臨時演員。當地Casting選角經理提到,Todd Haynes幾乎參與所有的選角過程。陶導的細膩,讓這部電影的配角不但有真實感,而且很有看頭。不像有些電影一掃到臨時演員就覺得導演失蹤,不在現場作鎮。

我特別挑選幾場有特色的旁觀者:最成功的演出者,通常只用眼神和動作就能表達不同的態度。

《卡蘿》上上下下

#Carolmovie #卡蘿

原著和電影裡都描述特芮絲在櫃台「抬頭往上看到」卡蘿,用來象徵特芮絲對卡蘿的想望與追求。後來我發現在電影裡的樓梯也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雖然論點不全然一體適用,卻是個有趣的觀察。

上行

1.特芮絲蹲在櫃台下(偷看書),卡蘿把手套放在櫃台上引起特芮絲抬頭往上看。
這裡我想提醒,其實這一幕距離卡蘿在玩具火車區與特芮絲對望已有一段空檔時間。為什麼卡蘿沒有立刻走過來?想來她是在「準備」走近的理由,所以才有那張明明幾百年前買過的Bright Betsy字條。

2016/03/23

線上影音平台-不客觀比較


這幾天新聞出現CatchPlay喊著要進軍OTT(over-the-top)影音串流服務,想當「台灣的Netflix」。

我先不理會OTT的定義,比較台灣的西片為主的大型影音平台。這個比較表並不客觀,但是頗有啟發性。

最近剛迷完《卡蘿》(Carol),很多人想把Cate Blanchett(凱特布蘭琪)和Rooney Mara(魯妮瑪拉)的舊作翻出來。於是我在台灣市場的iTunes Store, Google Play, Netflix, CatchPlay 四個平台上搜尋兩位演員的作品。

2016/03/07

《卡蘿》-Carolholic Quiz (3/9更新)

想知道自己在「卡迷學院」程度如何?在《卡蘿》上映期間,我們來一點小測驗,不知道答案的人,可能需要再看一次電影。

1.這是劇組勘景的照片,請問是那個角色的房子?在電影中是什麼情節? (覺得太簡單?FB還有更多衍伸題

這是艾比的房子。哈吉敲門想找卡蘿。

下面這張是內部的樣子,不過電影並沒有拍攝。

2.這是卡蘿住家一樓的平面圖,拍了那些情節?請把你的圖解放到FB


這是由Ada Wong整理的圖解


大門

原來的客廳

3.這是哈吉的老闆CY住處,卡蘿結束午餐約會,心不甘情不願地參加這場派對。在這張平面圖,拍了那些情節?請把你的圖解放到FB


weichiao整理的圖解


大門外貌

4.以下出現在那些場景?

A.卡蘿的房間

B.律師的辦公室

C.電影裡的中央公園,理查騎腳踏車載特芮絲提到歐洲行程

D.電影裡的中央公園的橋下,特芮絲想要賣掉攝影作品,但是戴帽男子把整盒作品退還給她

E.卡蘿買聖誕樹的地方

F.卡蘿在咖啡館寫信邀特芮絲茶敘

2016/02/09

《卡蘿》包廳滿座


終於要準備倒數的最終章,卸下每天值日生的任務。

3月5日包廳是這個活動的closure,歡迎參加這場最志趣相投的觀影活動。不論你有沒有先看過電影,相信這場的氛圍應該令人難忘。我們會拍一張大合照,分享給全世界的卡粉。

2月26日全部座位已訂購一空,謝謝大家的支持。

2016/02/04

《卡蘿》的愛在心裡口難開

2008年寫「鹽的代價」書評,我認為兩個主角之間的溝通有問題,所以才會愛得這麼痛苦。不能溝通的原因在於50年代的時空下,這是禁忌的愛情,不能說,也沒有語言可以描述。小說使用特芮絲的單一觀點,她常常誤判,一直在摸索這段感情到底是什麼?

電影劇本同時呈現雙方的行為舉止,但並未解釋動機,更沒有使用常用的旁白描述心理狀態。整部電影滿佈線索,讓觀眾去推敲主角的內心世界。在這一篇把範圍聚焦在片中電話與郵件溝通。

2016/02/02

《卡蘿》命運的停停走走

只有世界靜止下來,才能聽到真正的心聲


電影中的不斷向前的火車象徵自由和冒險精神,也是特芮絲對未來的寄託。特芮絲鍾情火車,對洋娃娃沒有興趣,突出她性格的特色。電影比原著更激進之處,是讓卡蘿對火車也很著迷,暗示她內心渴望自由和解放。

卡蘿與特芮絲在百貨公司相視的那刻是神奇的一瞬間。國外影迷討論,發現火車象徵的意義是首尾相呼應的巧妙安排。

卡蘿正在觀看火車,不小心碰觸開關,讓火車組停下來。她下意識抬頭尋找協助,剛好看到特芮絲望過來,好像整個樓層只有特芮絲覺察到火車停止了。當火車停下來,世界突然靜止,讓兩個不同軌道的人,在停歇處交會。

2016/01/27

《卡蘿》之飲食女女

《卡蘿》不是一部自然語言的電影,而是高度使用電影語言的作品。

注意看導演常讓特芮絲在片中吃東西喝水,而且多數時間都看著卡蘿,從食慾中流露出慾望。如果她沒有看著某一個人,通常對方不是她的菜。相對的,卡蘿在片中很少出現明顯的飲食鏡頭,因為她都在壓抑,即使她看似主動追求者。

卡蘿有三段正面表現她進食的鏡頭,一次是吃掉酒裡的橄欖,因為她打算和特芮絲旅行。第二次看著特芮絲化妝,一邊喝酒一邊讚美她美麗。第三次就是新年前夕,反常地直接拿起啤酒瓶,大口喝酒壯膽。

特芮絲在片中有三次拿著馬克杯。一開始還沒有人可以看著。特芮絲拿著馬克杯時,眼神總是透露著她的思緒。

2016/01/26

《卡蘿》包場統計調查

我在臉書公佈《卡蘿》包場統計調查,居然忘記在部落格上詢問原有的網友。請點入填寫:http://goo.gl/forms/dnyE4PT3dU
這份問卷將在1月底截止。

1.此為初步統計,視人數再調整時間及影城。
2.為求精確,請登入gmail帳號填寫 (我不會看到個別email,登入只是用來控制一個帳號限填一次)。
3.一經送出無法修改。
*注意此片為限制級,未滿18歲的朋友不必費神填寫問卷。

從目前問卷人數,確定是從中小型影城著手,但是台北國賓長春不在我的名單中。因誠品電影院會在春節特映,包場就不再重覆選擇它。目前新光和秀泰確定會上映。北部我偏好位於板橋三鐵共構車站旁的秀泰影城,南北往來都很方便,而且廳數選擇多,人數控制比較彈性。

台中、台南、高雄除非這兩天人數突然爆增,看來是不會有包場活動,不過我會自行南下,因為我說過至少北中南各看一場。

我寫了十年Orange's Review,也低調了十年,從來沒見過任何一位網友,婉拒所有的聚一聚,坐一坐,吃個飯⋯除了我的年紀較大不想掃年輕人的興,另外就是沒什麼見面的正當理由。

一起看《卡蘿》可能是個好理由,也是最恰當的場合,沒有什麼比愛電影的人一起看電影更適合的活動。有人問道,我會上台說話嗎?如果是包場,我當然得以主辦人的身份上台歡迎大家。若是有緣,我們就在電影院相會。


2016/01/25

《卡蘿》首映的倒數與製作漫談(3/3更新)



2015手12月27日開始發起臉書活動:「迎接《卡蘿》來台首映倒數計時」,在為期68天漫長的活動,我每日準備一篇專題文章。目的是在2016年3月4日《卡蘿》台灣首映之前,對於電影製作過程能多加了解,而不是只著重在劇情和演員。它在2015年獲得許多電影評論網站讚譽為最佳影片,在各大電影獎項獲得多項提名。了解製作過程,除了更能賞析電影之美,也更能體會幕後創作的心路歷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