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入購買【拉子時代】

串聯每部電影和每段感情的時空背景

自己寫作,自己出版

台灣第一本以自出版介紹「如何自出版」,看看三家電子書平台主管怎麼推薦

點入購買《卡麥蓉的錯誤教育指南》

一部拉子成長小說的啟發,從讀者、觀眾到意外的ex-gay專題研究

活著,就要繼續寫下去

希望保持一年一書的進度

顯示具有 The Night Wat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The Night Watch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8/17

The Night Watch Review:part 3

1947

「還戒」是重要的劇情推力,像雨過天青,引導最後結尾。但考量一般觀眾的習慣,電視版技巧性地做成半套結局,故意把球留在洞口,最後再補進。

電視中的每個角色都馬上面對抉擇,採取行動,原著則是四個悠悠的頓號,欲言又止。

電視版安排Vivian哭喪著臉決定不再接聽Reggie電話。然而原著裡的心情是完全不同,她對於離開Reggie感到很有成就感,甚至為這個想法不自覺地笑起來。這種情緒表達很高難度,電視版改打安全牌。我想舉出Anna Madeley在《Affinity》成功示範過這種驚喜的笑。

2011/08/08

The Night Watch Review:part 2

Vivian站在櫥窗前塗上口紅,一看就是等待特別人物。窗後豎著「NO POTATOES 不供應馬鈴薯」的立牌,提醒觀眾戰後倫敦物資缺乏,民生凋蔽。旋即開來一部大車,男子(Reggie)看來頗為福泰,顯示此人經濟實力。

她的名字"Viv"第一次在劇中出現,男子還稱她是他的「救生艇」。

有人覺得電視版Vivian有時表情呆滯,在郊外幽會這場戲卻是適得其所。男子說著一連串甜言蜜語,Vivian幾乎不回話,她的呆滯轉變成疏離的意味。她為男子手淫,像是照章行事。

2011/07/28

The Night Watch Review:part 1

2011

通常我對文學改編的影視作品會特別寬容,儘量欣賞影像化的優點,但是對BBC改編的《The Night Watch》,讓我好幾次皺起眉頭。

我仍然會仔細評論,細究好壞,但開場先發點牢騷:BBC的小格局撐不出這部作品的歷史舞台。《The Night Watch》在華老師的作品之中有幾項明顯差異,這些差異點在改編成預算有限的電視作品,容易突顯影像的弱勢:

2011/07/12

The Night Watch TV premiere

終於,The Night Watch在BBC2播映,我們很快就能看到了。這幾天BBC2拼命發消息稿,我從各大媒體收集到不少劇照,先來看看劇中的場景吧。

幕後的佈景設計發表這篇How we transformed Lark Rise's sets for The Night Watch,說明那些場景是借用另一部影集 Lark Rise To Candleford的拍攝場景。說到這一部古裝劇其中一位女主角就是演Sugar Rush裡那位迷戀同學的Kim。

2011/05/05

The Night Watch:historical bits

華老師的作品不會特意強調時代背景,但她把人物放在歷史的舞台上,自然就透出況味。The Night Watch 以1941、1944、1947三個年代區分,英國人對那段時光耳熟能詳,但我們沒有那般經歷。我的考古癖再度發酵,整理幾帖時光剪影,捕抓舊日的氛圍。

2011/03/06

The Night Watch will be previewed in London LG Film Festival

BBC改編《The Night Watch》90分鐘電視單元劇,將在下月初倫敦同志影展首映。Kay﹣Helen之間的糾結雖不是唯一劇情,卻是同志影展的重點。以下為目前可見的兩張劇照。 *請參考之前 The Night Watch相關文章

(Kay:Anna Maxwell Martin,Helen:Claire Foy。)


「拭淨了粉塵,露出粉紅、圓潤、平滑異常的肌膚。凱又擦拭了一會兒,然後托起海倫的下巴﹣﹣現在,凱不想離開她了,驚訝地盯著海倫,不敢置信,如此清新無暇的女人,竟出現在這片龐大的混亂之中。」(1941末段,也是全書的結尾)


我覺得書中,Kay對Helen相對表現出較強烈的渴望,這張劇照與我的印象有點不太一樣。

2010/11/21

The Night Watch filming in Bath

The Night Watch由BBC2改編,正在Bath(巴斯)拍攝,取景地點包括 Sydney Gardens,Royal Victoria Park。預定明年播出。

製作人為Annie Tricklebank,她最近製作Lark Rise to Candleford,影集的女主角是演過Sugar Rush的Olivia Hallinan。不過,OH並沒有出現在The Night Watch,反而是在Sugar Rush第二季一開始喜歡幼齒妹的Anna在本劇中出現。

目前己知演員名單如下:(2010/11/26更新)

2008/06/25

The Night Watch:Helen

海倫是全書中性格最強烈的人物,與其他角色的壓制性格相較,她就像是過動兒,充滿著妄想,而且衝動行事 (鄧肯是另一位妄想者,但是他的行動力就弱多了.事實上,鄧肯在許多地方,比小薇更像是海倫另一個雙胞手足).很多讀者厭惡她在書中所作所為,我卻不得不承認,她的角色塑造是其中最「有趣的」一位.

她在時序上的出場是在充滿反諷的1941,凱像是從塵土中發現珍寶擦拭出海倫的容貌:
    "....gazing at her in a sort of wonder; unable to believe that something so fresh and so unmarked could have emerged from so much chaos.
    ....以驚訝的眼神盯著海倫看,凱無法相信如此清新無瑕的女人,竟會出現在這片龐大的混亂中。"
 
別人認定她的特質,到最後都會被無情地推翻.並不是她執意,而是她無從控制.凱用高價在黑市換得絲質睡衣來匹配心目中無瑕完美的女神,但海倫欣賞的卻是茱莉亞的缺陷美:
    She had parted her lips.Her mouth was full, slightly crowded, the teeth not quite even. But even that was lovely, somehow: one of those flaws of feature that mysteriously render a handsome face more handsome than genuine flawlessness could. (英 P.211)
    她的嘴微張,嘴唇豐滿略微嘟起,牙齒不是很平整.但還是很好看:比起真正無瑕的臉蛋,五官的某種缺陷,反倒讓一張英挺的臉龐更加英挺.(中 P.252)
(牙齒也是小薇對瑞奇的第一印象.小薇偏好的是男人整齊潔白的牙齒.千帆過盡,小薇再看瑞奇,泛黃牙齒就如開始老朽的戀情.)

然而茱莉亞一開始欣賞海倫,是認為她對當時女女禁忌戀情處之泰然:
    "Well, the whole grisly "L" business. You know what I mean....You seem to handle that awfully coolly.(英 P.255)
    嗯,這整個令人厭惡的蕾事。妳知道我在說什麼....妳似乎可以極為冷靜地處理這件事。(中 P.304)"

讀者當然清楚海倫的性格根本不是茱莉亞當時所認為的.妙的是,海倫當下曾經辯解,自己的沈默寡言會讓人誤以為她很深奧,其實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可是茱莉亞並沒有很快的發覺出問題,反而把它歸於海倫調適得當.想來,茱莉亞每次都愛錯對象,恐怕在於她總是一廂情願.

(*鄧肯也曾經對別人解釋,他自已沒什麼深度,只是他故意用某種講話的方式,予人錯誤的印象.) 

海倫對於女女戀情的態度常常表裡不一,她老是抱怨與凱的戀情不能公開,一旦凱要公然表示親密,她又極力閃躲.在海倫生日當天,凱與她在橋邊散步,凱想光天化日之下吻她,海倫擔心被看到意圖跑開.在國會山上,海倫表示不喜歡被稱呼親愛的,不願意被碰觸.到最後甚至抱怨:「我討厭必須到處偷偷摸摸。真希望我們可以結婚就好。」結果,真正的偷偷摸摸,並不是那個時代不得不遮蔽的女女戀情,而是這個戀情與那個戀情之間的欺瞞.

(*鄧肯對自己的同志傾向也是表裡不一.他從不承認自己是同志,甚至表示厭惡監獄中女性化的男獄友,可是他的所作所為都證明他完全沒有異性戀的傾向.小薇沒有表裡不一,卻也是一個自閉在感情櫃中之人,她和海倫一起在婚姻介紹所工作,真是最大的諷刺.)

海倫對凱的作為,後來都反向成為茱莉亞對海倫的態度.1944年海倫在生日當天對凱閉眼示愛,1947年茱莉亞在浴缸中回覆海倫的方式彷彿當年翻版.
    'I do love you', said Helen. She closed her eyes, as if the better to feel it or show it; and her voice grew earnest again. 'I do love you, Kay.'(英P.305)
    「我是愛妳的。」海倫回答之後,閉上了眼睛,彷彿這樣可以更清楚地感覺到愛,或者更可以展現她的愛。(中P.364)

    'Do you love me, Julia?' she whispered, as she changed her pose. Julia closed her eyes again. 'Of course I do,' she said. (英P.45)
    「茱莉亞,妳愛我嗎?」她改變姿勢,輕聲問道。茱莉亞再次閉上眼晴。「當然愛。」她說。(P.66)

有時候,反彈的力量比原版更強烈.海倫曾對凱來電至協助部門,表現得意興闌珊(中P.314-315),後來海倫從工作處打電話回去找茱莉亞(中P.146),茱莉亞根本沒在家,「孤獨遺棄的電話,在空蕩蕩的屋子裡鈴聲大作」.

或許情感上的自閉,讓人的性格上跟著離群索居.海倫不喜歡去防空避難所,因為她不喜歡別人看到她害怕的模樣(中P.393).基本上,她不習慣表達真正的情緒,所以她常常表裡不一、鬧脾氣.在她的內心,情感過於熾烈,超越她的控制.一旦表達自我,就會不顧一切.

(*左圖為當時Piccadilly地鐵站,滿是避難的人群席地而睡.)

海倫心血來潮,獨自在黑夜中徒步拜訪茱莉亞,再跟著茱莉亞走了一大段廢墟之旅,鼓起勇氣向茱莉亞示愛.緊接著空襲來臨,她們的情慾激昂戰勝對死亡的恐懼,不去避難,而在火光爆炸中,深吻強撫.這一段的情緒,一波強過一波,近乎於自我毀滅的激情.所以在海倫與茱莉亞的肉體關係,作者使用「粗暴(中P.417)」、「彷彿遭人毆打(中P.468)」的字眼來形容.兩人感情最後陷入荒蕪,海倫甚至用自殘的方式,維持內心僅有的漣漪.

(*海倫徒步拜訪茱莉亞,讓我連想到鄧肯穿著睡衣,同樣心血來潮摸黑找到費瑟的住家.)

海倫用刀片自殘的段落,與鄧肯、艾力克當年研究要怎麼自殺的段落有異曲同工的荒謬.海倫如何拿出刀片,思考要割那一塊部位,傷口如何形成......就像紀錄片一樣,令旁觀者感到可笑.我認為這個段落是個預演.到了書末,艾力克與鄧肯挑三撿四評估那一種自殺最有效果,可笑到正讓讀者懷疑這場鬧劇如何結束時,艾力克突然就終結生命,冷不防令人嚇了一跳.

鄧肯的段落有時也是預告海倫的故事.某一次空襲,獄中有人唱起歌,歌詞不斷變換不同眼珠顏色的女孩,再押韻編上她們喜歡那一種做愛的方式,一遍一遍地輪唱....
    Give me a girl with eyes of blue,
    Who likes it if you don't but prefers it if you do!
    Give me a girl with eyes of black,
    Who likes it on her belly but prefers it on her back!

    Give me a girl with hair of brown,
    Who likes it going up but prefers it coming down!
    Give me a girl with hair of red,
    Who likes it in the hand but prefers it in the bed!

歌曲勾起了費瑟對自由世界的懷念,對女人的想望,於是他開始自慰,鄧肯在下舖感受到牽引,也開始自慰,彷彿兩男的虛擬交媾.

海倫與茱莉亞夜巡廢墟,海倫也唱著一首曲子,不同聖人的名字,再押韻編上歌詞,兩人還討論若是聖海倫與聖茱莉亞,該配什麼歌詞.旅程的最後是兩人激情宣洩.
    Oranges and lemons, say the bells of St Clement's
    Pancake and fritters, say the belles of St Peter's
    Bull's eyes and targets, say the belles of St Margaret's
    Pokers and tongs, say the bells of St John's

    (Torturers and felons, say the bells of St Helen's ?)

我沒聽過這兩首曲子,只能想像它們像是拉威爾「波麗路舞曲」般一遍一遍地節奏起伏,撩撥起情慾.

從結構上來看,鄧肯是不是比小薇更像是海倫另一個雙胞手足?

2008/06/17

Reading The Night Watch

莎拉華特絲的每一本書都是故事結構的實驗.

最激進的實驗出現在Affinity:第一人稱,卻採用二個不同的角色交錯;片段式的時間,一個順時針,另一個逆時針.更別說它沒有大快人心的善了,而是刺破妄想,到頭來一場人心險惡的噩夢,哀莫大於心死.

到了Fingersmith,承接上個實驗,但做了許多修正輸出:第一人稱,還是採用二個不同的角色,但不再交錯,而是轉折一次,一事各表;時間順著從頭來兩遍,看看我們誤以為眼見為信時,遺漏什麼訊息.修改後最安全的實驗部份是,作者給你良心的救贖,而且還是賦予希望的快樂結局.(對不起,維多利亞女同的快樂結局早在Tipping The Velvet便實驗過了)

在The Night Watch,則像舊產物與新實驗的混合:首次嘗試第三人稱,從以往一二個核心主角,一下子變成四個:二個妄想,二個沈溺.故事在一般讀者不知所以的情況下嘎然而止,她們到底何去何從?逆時針的敘述保有Affinity的懸疑感.但是在這本書,卻是突顯「時代」的強大力量,人物在歷史中只是浮塵微粒.所以我有了一份地圖,用俯看,而不是近觀的視角.
    1941是反諷荒謬,不必發生、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像艾力克架在頸上的刀子,吸一口氣,便無從阻攬.
    1944是激情亢奮,因為對戰爭厭倦,大家爭相用生命去對抗.但只有最接近死神的一刻,才知道誰最在乎誰的生命.
    1947是收拾療養,人物重新離聚,準備各奔東西.

The Night Watch的故事情節其實有點老套通俗.雖然有時代背景,文字的氛圍卻不夠厚實,撐不出時代感的舞台.但是作者繼續保有在Fingersmith發揚光大的「相似」與「對比」技巧,讓我再次閱讀時常暗暗驚喜.接下來,我就會整理書中的驚喜.....

推薦閱讀:


2008/06/14

The Night Watch Map

提供你另一種輔助閱讀The Night Watch「守夜」的方式.

這是一份根據The Night Watch的內容而製作的導覽地圖,目前尚未全部完成.我特別徵求熟悉倫敦地區的同好能協助共同編輯.如果你有意願,請寫email (orange169369@gmail.com) 給我,我再來安排共同編輯權限.

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介紹作家的書房,照片中莎拉華特絲桌前的牆面是一片地圖.第一次閱讀The Night Watch,就覺得書中充滿著倫敦地圖的印記,很想把書中人物的足跡畫在地圖上.有一位朋友當時要到倫敦去玩,本來還想請她依Julia引Helen夜探倫敦的那一段路線實地走一遍.可惜當時準備不周,不知如何提出請求.後來使用Google Map,便覺得這是個絕佳工具,最近這幾天,就先建好了主要架構.

第一次看原文描述,凱從工作崗位飛車回家,焦急地要從火海中搶救海倫,尚無特別的感覺(可能我對英文描述動作場面較為吃力).但循著地圖看她從Sloane Square(斯隆廣場)開始三哩長鉅細靡遺的路程,讓我產生兩極化的心態.一方面,我對凱當時的心情更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我變成超然的全知觀點(就像莎拉華特絲這次採用第三人稱)俯瞰芸芸眾生在倫敦發生的七情六慾.

下圖只是個小小樣本,建議你至The Night Watch原始地圖,細部觀察的最佳比例,是按左上方"+"放大,直到左下比例尺至200公尺.(在右上方可以切換不同的地圖形式)

在原始圖檔左邊有數個項目聯結,最上面是幾組路線圖
接下來有些房子,代表書中人物住處或工作地點;
大頭針是一些事件地點;
像燈泡的圖案,是書中提到的街道名,我依不同的人物,用不同顏色區分.

圖中所提頁碼都是中文版的頁碼,如果你讀第一遍覺得人事時地不夠清楚,可以用此圖輔助閱讀.

2008/05/27

The Night Watch Chinese Edition

Sarah Waters 莎拉華特絲的第四部小說The Night Watch即將出版中譯版:「守夜」,目前可看到誠品網路書店接受預購,預定於6月10日開始出貨.

這次仍然由小知堂出版,但是譯者換人了,希望翻譯品質能進步.封面設計似乎順眼了一些,不像前幾本像廉價的言情小說.

我要再找個時間重讀原文小說.第一次看時,不像讀Fingersmith那般驚喜,有些餘波盪漾,不知怎地就讓我開始找起「倫敦大轟炸(The Blitz)」的背景資料和照片.由於同時期柏林也遭受大量轟炸,我另外找了<Aimee & Jaguar (1999)>當做視覺參考.


2008/04/03

Sarah Waters Interview

剛好看到Sarah Waters當時為The Night Watch新書上市時,接受英國電子媒體的訪問.第一個節目是"The Book Show":



第一個是ITV上的某個節目.Sarah Waters在兩個節目上都穿黑色上衣,好像是專屬的「打書裝」:

2007/06/06

Some news about Sarah Waters

Lang今天告訴我華老師(Sarah Waters)的近況:「The Night Watch被BBC買下版權,正洽談改编拍攝事宜。

我的心情很複雜,喜的是多一個電視版豈不樂哉!憂的是不曉得編劇能不能好好掌握原著精神?突然回想起2006年曾看過華老師出席The Night Watch新書發表會時,穿著仿40年代的典雅女裝,真是驚為天人!照片請點此處的聯結.照片的所有人是Alison Bechdel,她就是漫畫Dykes To Watch Out For的作者.

第二個消息就是:「她正著手於新書的寫作

剛好查到 Virago發佈她回答讀者的問題:QUESTIONS FROM VIRAGO READERS, FEBRUARY 2007

第一題答覆的全文如下:
    I have been working on a new novel for a couple of months: it is coming along quite nicely, but is still very much in its early stages, so I don't want to say too much about it... I can tell you that the action takes place in the late 1940s (sorry - not contemporary), but not in London: it has a rural setting, which at the moment, for various reasons, is Warwickshire. It's very much about post-war social changes, but it is also quite gothic. And there are no lesbians in it! - which is a bit of a departure for me, and brings me nicely to your second question... I am of course aware of having a lesbian and a mainstream audience now, but I can't say I write 'for' either one of them: I write for myself really; I write the sort of novels I hope I'd like to read. One of the biggest pleasures of writing fiction for me is in being able to spend a long time pursuing a set of issues or ideas, and turning them into a novel. Another big pleasure is seeing that novel come alive when other people read and enjoy it. I'm glad you enjoy my storytelling. I do see myself first and foremost as a storyteller - rather than, say, as a 'lesbian writer' or a 'historical novelist'.

重點是,下一本書設定在大戰後英國的中部內陸地方,而且不會有女同的角色.當然,我不掩飾有點失落感,但會尊重她的創作計劃,而且會繼續拜讀她的新作.只是,就不會在這個地方分享心得了.我對這個部落格的定位也是有所堅持的.


上圖是一位朋友提供的私房照片.2005/10/20他參加德國法蘭克福書展,隨意拍攝現場場景.我看到照片時大叫,原來左上方是Sarah Waters的照片,她被放置在展場門面的顯著位置,看來是出版社器重的作者.不知當時,被銷售出那些國家的出版權?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