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5

我與紀錄片的點點滴滴



我們看的電影絕大部份是劇情片。精心雕琢的劇本、演技、攝影、配樂、剪輯、特效⋯⋯欣賞電影工藝之美,更不忘讚嘆女靚男帥的演員。不論劇情如何貼近現實,它最能提供的服務是超越現實的出口。但我也認為:「過去以為看電影是在看別人的故事,後來才發覺一直在電影裡找尋自己。」要是劇情片完全沒有像你一樣的角色,你會懷疑自己的存在。相較之下,紀錄片比在劇情片更容易看到自己。



我首次體認到紀錄片的力量是在1985年,金馬國際電影展開始放映紀錄片。《The Times of Harvey Milk 哈維米克時代》給我很大的震撼,生平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同志的真人真事。一個曾經活生生的人,光明正大投入選舉,從事公職,就像社會上其他人一樣平起平坐。我跟著他在片中熱情洋溢的身影歡笑,也隨著他被槍殺的悲劇而憤怒。

後來我查詢舊報紙,1979年6月26日「中國時報」以很小的篇幅提到美國同性戀大遊行,慶祝奮鬥十週年。文中提到舊金山上個月剛發生同志暴力衝突,「是因為一個陪審團判處殺害舊金山市長莫斯康,及同性戀市府委員米爾克的兇手非預謀謀殺的罪名。舊金山的示威者今天高唱米爾克的名字,並手執旗幟要求正義。」原來新聞中的「米爾克」,就是紀錄片上1978年12月27日被槍殺的Harvey Milk。如果沒有紀錄片,我們就在那則新聞之後擦肩錯過。

美國電影業早就了解精采的紀錄片,其吸引力不輸劇情片,於是根據紀錄片再改編為劇情片。這不僅適用於一般題材,性別議題也有知名作品:《Milk 自由大道》有了《The Times of Harvey Milk 哈維米克時代》為藍本,《Boys Don't Cry 男孩別哭》參考《The Brandon Teena Story》,《Freeheld 扣押幸福》的劇情片甚至採用和紀錄片同樣的片名。

紀錄片其實並不需要再製劇情片的加工作業,它只需要觀眾放開心胸。因為紀錄片能帶你看到劇情片鮮少碰觸的領域,尤其現在串流影視平台多了,提供更多機會接觸紀錄片。

例如在Netflix ,至少有三部請別錯過的性別作品:

  • 《Paris is Burning 巴黎在燃燒》:1991年得獎經典紀錄片,描述1987年紐約黑人同志不屈不撓的Drag Queen比賽。
  • 《The Witness 我是證人》:重新檢視發生在1964年3月13日震驚美國的殺人事件Murder of Kitty Genovese。38個證人相應不理的故事居然是報社編輯一廂情願的說法。拉子觀眾最心痛的發現是Kitty也是拉子,她的伴侶如何面對慘劇。
  • 《Matt Shepard is a Friend of Mine 再見馬修,再見》:1998年10月6日馬修隨著酒吧認識的兩人外出,卻在懷俄明州的荒野被毒打至死。馬修的同學們道出他之前不為人知的經歷,原來他重新開始信任別人,竟碰上兇神惡煞。

本土線上平台GaGaOOLaLa陸續充實LGBT紀錄片單,我先推薦下列幾部:

  • 《Paris Was a Woman 巴黎・女人》:我寫過Natalie Barney的情史,這部紀錄片的時空背景正是她在巴黎的時代,一次大戰之前,一群女子百無禁忌挑戰社會的歷史空檔.說是空檔一點都不為過,你很難在近代看到這麼多「反社會」的才女齊聚一堂.嗯,有時是齊聚一床。
  • 《Rock Hudson - Dark And Handsome Stranger 一代男神洛·赫遜》:他是第一位因愛滋病併發症而亡的知名人物,讓所有人正視防治愛滋病的急迫性。當時很多男藝人隱匿病情,甚至死後幾年才公開,只有洛·赫遜的病情在全球新聞出現,當年就在我的眼前發生。
  • 《Edie & Thea: A Very Long Engagement 伊蒂和席雅的漫長等待》:Edith Windsor向美國法院訴訟案的判決結果扭轉了美國同性婚姻的法律地位,兩人已結為合法伴侶,但是席雅過世後,伊蒂卻不能像異性戀夫妻享有合法的遺產稅減免。隔離的同性伴侶制度還有一堆漏洞要補,法庭上說到底,將配偶限定於異性根本就是違反美國憲法。(那我們的憲法呢?)

多數紀錄片出自強烈的創作良心,台灣紀錄片也是靠著這群人篳路藍縷,現在紀錄片市場相對不再冷門,甚至還有專門播放紀錄片的CNEX電視頻道

我第一次注意到台灣出品的紀錄片,是1987年在焦雄屏和黃建業主持的電影講座會場看到60年代的【劇場雜誌】提到紀錄片《劉必稼》。在電影院大銀幕看見紀錄片卻要等到1999年3月1日起陳俊志的《美麗少年》在「威秀影城」放映。我還記得在第18廳前等待掛隊進場,隊伍前面有個瘦弱的小T正在眉飛色舞地談論《Wild Side 騷得過火》:「⋯⋯然後裡頭的安海契啊,現在是艾倫的女朋友」。

近幾年台灣觀眾歷經《看見台灣》、《灣生回家》等片的激昂賣座,也見識類似《日曜日式散步者》獨特的美學風格。我覺得觀眾眼界會更開闊,接納更多主題。

身為一位拉子觀眾,我會很期待有一部和自己相關的作品。《日常對話》獲得泰迪熊獎肯定固然會吸引我到電影院欣賞大銀幕,但是激發我很衝動而自不量力地贊助包場活動,源自2017年3月3日導演對於募資計劃的親筆感謝信:

「在年初前往柏林影展之前,發行公司認真地擬了一份名單給我,上頭都是過去曾經大力支持過台灣電影與紀錄片的企業,我們原想一一去拜訪,但除了其中一家外商公司,其他的台營企業我們連見上一面的機會都沒得到。

但這樣的結果或許是最好的。

我明白就台灣目前的態勢而言,婚姻平權是個火熱但棘手的議題,支持這部電影可能不是個安全的選項。

但沒關係的,因為我相信會有其他更多的人願意幫助這部電影;那些跟我一樣平凡、一樣勇於往前一步、一樣知道這部電影說得遠超過於婚姻平權這件事的人們,你們的支持,是更好也更重要的力量。」

TMD!現在這個社會倒退到我出生前的時代,同志又變成一個忌諱的名詞嗎?連個《美女與野獸》都不能出現同性戀配角,卻可以接受人獸戀?

《日常對話》表面上是女兒和被迫進入傳統婚姻的同志媽媽之間的關係素描,深層的背景是華人家庭一向不善於開誠佈公,再加上同志身份帶來的壓力。相似的歷程極有可能在台灣千百個家庭裡出現過,但是我們沒有機會看到,也沒辦法引起群體的對話和討論。在反同團體日益發狂,要求所有同志消聲匿跡的此時此刻,導演黃惠偵《日常對話》正好提供一個反省的空檔:什麼是愛,如何看待真實的人生。

你可以自己去看電影,也可以日後觀賞DVD。然而對導演和劇組最直接的讚美,就是當場為他們大聲鼓掌叫好!歡迎你抽空一起參加我們的包場活動:

地點:光點華山-A TWO廳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時間:4/15(六)
開演時間:早上11:15
導演和劇組Q&A:映後15分鐘
票價:250元/位

我要訂購

放映前現場取票,不另寄送
完成線上付款後,若方便請私訊臉書通知我

*萬一實在搞不定線上付款,請以私訊聯絡

0 意見: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